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余于数年前撰《廿四香笺》小册子,漫谈古时四时香事,皆为日常所好,大抵以某节气用某香为佳,如端午则必佩戴香包,夏则燎沉香消暑等等。而《岁时香事》通过梳理历代典志、笔记、文集、书信、诗词等典籍,将岁时民俗香事典故一一道来,尤于所载香方中香药之性味归经及诸功效研释颇深,此为香事养生之道也,亦本书之一大特色。如瑹仁棣之《岁时香事》当缘起于十数年前,其时因釆访事宜而结识,进以志趣相投而引为同道。闲暇时常相聚煎茶品香、谈故论艺,不觉学问亦得些许勘验,此亦是“游于艺”乎。作者岳强,字子淳,笔名谦益。上海新闻晨报记者,“物候日志”专栏作者,上海黄浦区新闻晨报沪喆进修学校副校长。2003年度《人民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年度大赛杰出图片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江南传统文人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先生弟子。香凝岁时味吴清

《岁时香事——中国人的节气生活》是一本中华香气里的时间之书。作为“文化传家”系列丛书之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是一本以岁时节气为脉络,对中华传统香文化从实用性角度进行系统化梳理的传统文化读本。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1)

《岁时香事》 文汇出版社 2022年9月

书中的香文化,涉及到传统历法、香药香方、器具使用、节日礼俗、宗教信仰、书房陈设、文人雅事等内容,通过节气篇章贯穿起来,层次清晰、系统完整。可以说这是一本时间里的香气之书。全书以古籍文献与历史实物为参照,从香料、器物、陈设、使用、仪范等方面,系统解读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悠远历史与使用传承。在传播和普及香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从香事审美的层面,和读者一起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享受中华传统香事的审美之旅。

书中着重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跟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当中的联系,使传统香文化通过时间的线索走入读者的日常生活,并从中品味到传统香文化之美。本书每章节所用二十四节气图分别来自敦煌石窟、古代名画、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及各种用香场景。书中辑录近八十个历代常用香方,并概述其做法。从本书还可以看到晚清时期北京香铺实景照片与传承有序的历代香事器具藏品。通过器物陈设、司香技巧、品香审美等细节,在书中直观的学习、了解中华传统香事的基本常识和在岁时生活里的基本风貌。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2)

作者岳强,字子淳,笔名谦益。上海新闻晨报记者,“物候日志”专栏作者,上海黄浦区新闻晨报沪喆进修学校副校长。2003年度《人民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年度大赛杰出图片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江南传统文人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先生弟子。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3)

香凝岁时味

吴清

如瑹仁棣之《岁时香事》当缘起于十数年前,其时因釆访事宜而结识,进以志趣相投而引为同道。闲暇时常相聚煎茶品香、谈故论艺,不觉学问亦得些许勘验,此亦是“游于艺”乎。

余于数年前撰《廿四香笺》小册子,漫谈古时四时香事,皆为日常所好,大抵以某节气用某香为佳,如端午则必佩戴香包,夏则燎沉香消暑等等。而《岁时香事》通过梳理历代典志、笔记、文集、书信、诗词等典籍,将岁时民俗香事典故一一道来,尤于所载香方中香药之性味归经及诸功效研释颇深,此为香事养生之道也,亦本书之一大特色。

以香养生本来便是中华香事之传统,宋人好香者,多识草木香药,丁谓、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皆此中通家。黄庭坚《乙酉宜州家乘》记录了他被谪广西宜州的晚景日常,其身体有恙时便自己开药治病,亦时常为宜州百姓“作草”。所谓“作草”便是根据诊断为人开药方治病,原本在江南富庶处黄庭坚并没有给人开方治病的习惯,然而在广西贫苦者众,忍不住施救病贫百姓,故于日记中感慨曰:“余住在江南,绝不为人作草,今来宜州求者无不可。”可知山谷老人深谙本草药性,精通岐黄。香药自古便是同源,黄庭坚好香知药便也不足为奇哉。故擅传统和香者,必须知晓本草香药。对宋代以来文人用香,也产生了颇为深远之影响。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4)

有谓香事乃闲时娱情之小道耳,其言差矣。苏轼《安国寺记》中载曰:“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东坡先生以此洗心涤虑,参得空明澄澈之境。《大学》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焚香习静,读书明理,以香养德,净化心灵,此即是中华香文化灵魂之所在也,亦文人香事之根本也。

嗟呼时光荏苒,与如瑹结识于克壮,不觉皆已知天命矣。幸岁月尚静,读书之余乐于焚香品茶、浇花鼓琴诸般闲事,神以之悦、心以之清,所谓“散虑忘情”者,得闲事之益也。

明人周嘉胄《香乘》自序云:“余好睡嗜香,性习成癖,有生之乐在兹”“……每谓霜里佩黄金者不贵于枕上黑甜,马首拥红尘者不乐于炉中碧篆,香之为用大矣哉!”又谓“通天集灵,祀先供圣……至返魂祛疫,辟邪飞气,功可回天,殊珍异物,累累征奇,岂惟幽窗破寂,绣阁助欢已耶?”

如瑹之《岁时香事》功德亦大矣哉!

(岁在辛丑小阳春 于沪西清禄书院)

(本文为《岁时香事》序2)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5)

香事缘起

岳强

香,气味之学,如日常呼吸空气一般。古人以馨香喻美德,屈子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君子佩兰、佩玉、佩香囊,皆是以此喻德。美好的气味能令人愉悦,恶臭杂味会令人厌弃。日用焚香品香,则以其净化身心内外的空间。

香,又不仅仅是气味之学。制香、用香涉及的香料、器物、场景、仪式等,则广至中医药学、文博器物考辨、社会学等学科,在文人诸般雅玩中,可谓勘验学问、同气相求极为小众的逸趣之首。

在一衣带水的邻邦,将中华香、花、茶的文化仪式化、商业化,成为他们的修养身心之道的同时,也成为他们文化输出的标签之一。当我们“仓廪实”之后,却要再礼失求诸野,香道、花道、茶道各种讲座、展会在都市中流行起来。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香会雅集中,基本上是以和式器物为主。在各种影视剧涉及香花茶文化的镜头里,也是中日器物不辨不分……

2017年,恩师玄烟吴清先生出版了《廿四香笺》,彼时我在《新闻晨报》的“物候日志”专栏正连载节气导引的主题,拜读恩师著作之后,就构思在合适的时候,以此书为脉络,将节气香事在媒体上做一个基础的普及推广,这就是今天这本《岁时香事》的缘起。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6)

我从2013年开始,在新闻晨报“物候日志”专栏陆续连载节气文化专题。那时候,节气还没有申遗,没有今天这么热闹。2013、2014这两年我系统介绍了节气的常识,后来每年一个主题,陆续写了节气花木、节气美食、节气导引、节气说文、节气说礼、节气香事,目前正在连载的是节气茶事。

每一个节气文化的专题,就是一个传统文化中的子系统。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传承体系,碎片化的学习与传播往往容易被误读,容易流俗鸡汤化。从节气入手,主题化切入的深入学习,对今天的学人而言,脉络清晰,是易学易懂的捷径,因为“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具象化而言,就是通过节气与人和万物之间的迁变规律所呈现,所以,千万别轻视了节气文化。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7)

自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节气主题的出版物多不胜数,本书的不同之处何在?

可以这样说,《岁时香事》是以中华传统香文化为主体,以阳历的节气顺序为脉络,并参以各节气相关的岁时令节,来回溯传统用香风俗、用香技巧以及香器具使用的简要说明。涉及了礼俗、器用、医药、日常起居、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内容。既然是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本,则需要“言有所本,学有渊源”的系统完整文化传承,而不仅仅是当下流行的碎片化鸡汤或知识卡片。所以,在撰写《岁时香事》时,我坚持的原则是:言必有据,引经据典,避免误读。文中对传统香文化典籍的引用与参考,我依照“依文解意、训诂正义、消文会意、践行达意”的步骤来做取舍,必有适用之处,方作引用。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8)

在节气顺序上,本书采用了公历一年开始的节气顺序,如按“春夏秋冬”四时之序的话,应从立春开始。如以周历岁时节序上来说,应以冬至为岁首,这三者的顺序之别,是历法之别,其立基点也是不同的,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

“文化传家”系列丛书由沈国麟教授主编,旨在适应新时代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全面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日常风貌的通俗读物。丛书计划经过五年左右的积累,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并且与当下生活联系紧密的传统文化启蒙通识读本。编选的标准是每册书选题不必太大,但要能够比较系统地呈现一个主题的完整风貌,并能运用于日常。在今天新媒体迭代迅速,微博、短视频风行,人们连看15秒以上的视频都难以忍受的时代,“文化传家”丛书的出版,显得格外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是根基,创新是灵魂。没有根基立不住,没有灵魂不成活。中华传统香事亦复如是。真正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需要在扎扎实实的系统学习传承前提下推陈出新,而不是弃陈出新或者越陈出新。也就是说,新风貌里要有传统的法度和精神,法度体现涵养,精神表现才智。这在传统文人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沈国麟教授编选这套“文化传家”系列丛书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九年来在《新闻晨报》连载以节气为主题的“物候日志”专栏的初心所在。这种传统文本阅读方式更容易让读者沉浸其中、专注其中,前提是需要你的心静下来、慢下来。

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拿来当柴烧(岁时香事闻香识时节)(9)

本书很荣幸作为丛书第一辑的入选作品出版,作品的基本结构还是以最初在《新闻晨报》连载的文章为底本略加增补,时风与物候现象年年岁岁皆不同,文中物候描述为当时节气的时风,也是当时风物的记录,所以未做大的修改。本人学识所限,书中只是在岁时节令中的传统香事以粗线条做了概貌梳理,涉及古籍浩瀚,文中多有引用,若有错讹之处,祈方家批评指正,待以后有机缘时,再修补完善吧。

(辛丑霜降于沪喆学堂)

(本文为《岁时香事》代自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