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探春的人生哲理(34莫道此生沉黑海)

探春的人生哲理(34莫道此生沉黑海)惜春她虽然有父亲有哥哥嫂子,但实际上却比父母双亡的黛玉湘云等人更加可怜。黛玉湘云等人她们的父母已经仙去,她们是真正的孤儿,大家都会投之以相应的怜悯。而惜春是亲人犹在,却无人关心,内心里会更加的为此心寒。悄悄长大后的惜春渐渐明白了这些,她又看到了贾府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争斗,她厌倦这些,选择当那"狠心人",求得"自了汉"。在第66回中,柳湘莲当着贾宝玉的面说宁国府:"你们东府里除了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封建时代的女子亦是格外注重自己的名声的,这样的宁府,对于惜春来说,实在是住不得了。惜春在整本《红楼梦》中,着墨虽少,但是她在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当中,惜春的人物形象似乎格外分明了许多。她执意将入画带去,说,或打,或杀,或卖。尤氏看不惯她的冷漠,也就更她理论了几句,谁知她除了直接指责宁国府的不堪之外,也毫不忌讳地坦诚自己的狠与冷,她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从纷繁世界中探索惜春处世智慧

在《红楼梦》的开篇即借一道人之口唱出了《好了歌》,道人对甄士隐说:"……可知世间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是世间能明白好了智慧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执迷于心中执念而始终不得自由。如王熙凤那般智慧玲珑之人还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惜春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于是她感叹"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她像庄子一样追求着"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惜春是《红楼梦》中少有的一个清醒、也具有智慧之人,最后出家为尼也是她早就有的打算。从惜春的名字看,曹雪芹对于笔下的这个人物似乎也是充满怜惜的,怜惜她的境遇,怜惜她心中的大智慧与光明。

惜春在整本《红楼梦》中,一直存在感都不高,但是仅在她出现的几回以及她的言语做事就可窥探出她的性格以及她的追求。描写惜春较多的在周瑞家的送宫花和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中她执意撵走入画以及妙玉被劫后愁闷没了知己,之后死定下一个出家的念头这几回中。

探春的人生哲理(34莫道此生沉黑海)(1)

1、 "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的处世准则

惜春在整本《红楼梦》中,着墨虽少,但是她在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当中,惜春的人物形象似乎格外分明了许多。她执意将入画带去,说,或打,或杀,或卖。尤氏看不惯她的冷漠,也就更她理论了几句,谁知她除了直接指责宁国府的不堪之外,也毫不忌讳地坦诚自己的狠与冷,她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句话似乎是惜春的处世准则,她要狠心断绝所有的情恨纠葛,才能获得自由自在自了的心境。从惜春的生活坏境来看,惜春的这种思想似乎是一种必然。

宁府当中,贾敬这个大家长只顾自己炼丹药以求长生不老,此时长兄如父的贾珍却是只顾自己的高乐,对自己的这个亲妹妹毫不过问。尤氏出身低微,在宁国府里是个说不上话的,又不得自己丈夫贾珍的欢心,只能勉强保全自己的地位 更是兼顾不上惜春了。偌大的宁府,纵是惜春自己的家,却是荒凉无比的。

在第66回中,柳湘莲当着贾宝玉的面说宁国府:"你们东府里除了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封建时代的女子亦是格外注重自己的名声的,这样的宁府,对于惜春来说,实在是住不得了。

惜春她虽然有父亲有哥哥嫂子,但实际上却比父母双亡的黛玉湘云等人更加可怜。黛玉湘云等人她们的父母已经仙去,她们是真正的孤儿,大家都会投之以相应的怜悯。而惜春是亲人犹在,却无人关心,内心里会更加的为此心寒。悄悄长大后的惜春渐渐明白了这些,她又看到了贾府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争斗,她厌倦这些,选择当那"狠心人",求得"自了汉"。

探春的人生哲理(34莫道此生沉黑海)(2)

大观园之中,看似和乐,却是凄凉万分,连丫鬟婆子的斗争亦是不间断的,何况上层。正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所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她看透了这些,知道自己长兄贾珍的为人,迟早败露,她知道自己此生"沉黑海",努力与他们划清界限,寻求自己内心的"大光明"。此时惜春虽未如佛门,心却早已阪依了。她赶走入画,或许有不想因入画连累自己名声之嫌,但更多的可能就是真的为入画筹谋,贾府不是乐土,不如尽快脱身早。且她不是真正因大过错赶出去,贾珍自然不会太亏了她。因此,与其说是惜春狠心,倒不如说是因为惜春冷眼看透了太多,另外一种远见与无奈。

二、"自心是佛,白衣是佛"的智慧与境界

惜春虽年少 ,但不幸的命运使她早熟 ,内心聪慧而灵敏,领悟参禅之意是她的天赋。第二十二回说到制作灯谜时,惜春所作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从这则谜诗则可以看出惜春的悟性和慧根。脂砚斋在此叹曰:"此惜春为尼之谶也。 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

探春的人生哲理(34莫道此生沉黑海)(3)

第八十二回,翠缕、翠墨回来报告黛玉病势沉重、探春、湘云感叹欷歔,独惜春以为"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 ,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 ,一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如果不是颖慧早熟 ,是绝不可能将世情人事看得如此透彻的。

达摩祖师尝云: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 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很多人拿她与妙玉相比,妙玉被强盗掳走后,惜春更是感叹知己没有了,出家的念头更是深了。但是对比二人,惜春虽未出家,但却比出家的妙玉更彻悟。

第七十八回中,妙玉和惜春正在下棋,宝玉出现后,妙玉多次脸红。深究妙玉寄情宝玉的原因,不仅在于宝玉俊朗的外貌,更在于妙玉自小丧父的处境。在合适的阶段缺乏应有的暗恋崇拜对象,所以在妙玉踏入大观园后,在她平日里能见到的极少数男性中,择优而暗恋并崇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恋父情结"的转嫁和变体,也是儿时所受压抑的一种延迟释放。悲剧的是,成年后青灯常伴后的压抑却无法排解,只得"走火入魔"了。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中赞日:"惜春奇僻似妙玉 ,而操守过之,故其修行在妙玉之后,而悟道则在妙玉之前。"

三、"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生追求

贾府中,黛玉最喜菊花,喜欢陶渊明,但是陶渊明的旷达的思想与境界却是被惜春较好地继承的。陶渊明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这些也在惜春身上觅到端倪。惜春与陶渊明他们都是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他们奉行的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他们无力也无心去改变外在的世界,只求的内心的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在佛家思想中则是自渡,自我救赎。又如同庄子追求"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达到这种境界的两条途径,一是出家修炼,另一条是哲学上进行求索,获得心灵的满足于解脱。庄周走的是后一条路,而惜春两条路都走过了。

皈依佛门不仅是惜春对凡尘俗世的了悟看破,更是是对逍遥自适的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实践。世人皆醉而惜春独醒,这本是一种灾难与折磨。然而,惜春却凭借自身的探索终出离世情,借用佛教的外衣,以庄子人生哲学为自己的灵魂归宿,远离尘世喧嚣永葆清白洁净,享受逍遥于青灯下的乐趣。

探春的人生哲理(34莫道此生沉黑海)(4)

惜春从小就与馒头庵小尼智能儿情投意合,下得一手好围棋 ,能画几笔山水人物 ,这些不同于常人的兴趣爱好,与她的冷癖好静的个性有关 ,也培养了她的颖悟 、冷漠的心灵世界 。她的爱心已在家庭的各种悲剧遭遇中泯灭了,所以才以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表达她的抗议。她最终由"红尘"走向"天国",表面上是"顿悟",其实内心经历了一番长期 、痛苦的挣扎 。因为不出家就得出嫁,与其任人摆布,不如自己选择一条清净之路。于是她先是与宁府那边疏远 ,洁身自好 ;随着贾府中各种矛盾的激化,她便与贾珍 、尤氏之流断绝往来 ,表现得异常坚决。

荣府内,因为王夫人礼佛的缘故,所以经常有尼姑出入,这给了惜春一个接触佛家思想的好的环境。据统计,《红楼梦》中明确提及数量的出家人约为420人,其中出场即为出家人的人物约为410余人,后出家为僧尼和道士的约为9人。在约420名出家人中以群体出现的提及明确数量的约为378人,以个体出现的但对情节并无实际意义的约为6人,剩余的36人都或多或少的对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和小说 人物塑造方面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出家人当中,不乏心术不正、并未完全了却俗物的出家人,但是惜春超越了他们,实现了自我的救渡与升华,可以说是缘于他们,又超越他们。

惜春最后的境遇是悲惨的,但是在贾府中的大风波后,惜春似乎才是那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犹如起初她作灯谜所题的海灯,漂泊于人海,也实现了真正的超脱与自由,实现了她所追求的"性中自有大光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