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超我是人格一生结构的第三部分。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大致相当于人们所说的良知、良心、理性。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它衡量是非善恶,代表理性,而非现实,追求完美,而非快乐。是人格中最道德的一部分,超我追求人生完美,渴求达至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格。超我的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活动,它是本我和自我的监督者。具有下列三种功能:当本我需要即刻满足的时候,由于环境限制,无法做到,这个时候自我就会主动去做出行动满足本我需求,以达到缓解本我即刻满足的紧张。比如说已婚男士领导喜欢上自己女秘书,但是男领导绝对不会表现出来,甚至慢慢化解转化这种感觉,这就是自我起到了作用,压抑了它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约束性。由此可见,自我在现实的需要和本我非理性需求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本我是人类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欲望,是先天的本能,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储存之地。是由最基本的欲望组成,如:饥、渴、性等。弗洛伊德把

王小波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性活理解的很透彻。”

《半生缘》前身是《十八春》,后来经过张爱玲改编最终有了《半生缘》,《半生缘》出版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算是张爱玲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半生缘》持续了张爱玲一贯悲凉的笔风,书中的主角顾曼桢原本就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怎奈何命运不济,落得一生悲苦,充满了悲剧色彩。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1)

一、弗洛伊德三层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可以分为三类,本我、自我和超我。本 我又译作伊底、伊特、伊德。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自我和超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本我是人类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欲望,是先天的本能,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储存之地。是由最基本的欲望组成,如:饥、渴、性等。弗洛

伊德把它形容为“巨大的深渊,一口充满沸腾刺激的大锅”。它“不 知道价值判断,是不好的和邪恶的,不道德的。” 它秉承快乐原则,不考虑客观环境,指追求即刻满足。好比婴儿饥饿时,为了寻求乳汁,他就会哭泣,这个时候如果马上给他乳汁,他会很快停止哭闹。本我是无意识的,是生物性原始的冲动。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个体在孩童时期大部分是由本我支配,自我是后天的交往和教育中个体不断的学习,以来适应这个环境来满足本我的需求发展出的能力。

当本我需要即刻满足的时候,由于环境限制,无法做到,这个时候自我就会主动去做出行动满足本我需求,以达到缓解本我即刻满足的紧张。比如说已婚男士领导喜欢上自己女秘书,但是男领导绝对不会表现出来,甚至慢慢化解转化这种感觉,这就是自我起到了作用,压抑了它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约束性。由此可见,自我在现实的需要和本我非理性需求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超我是人格一生结构的第三部分。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大致相当于人们所说的良知、良心、理性。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它衡量是非善恶,代表理性,而非现实,追求完美,而非快乐。是人格中最道德的一部分,超我追求人生完美,渴求达至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格。超我的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活动,它是本我和自我的监督者。具有下列三种功能:

(1)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行动 因为这两种行动最受社会谴责。

(2)诱导自我 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

(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通常情况下,三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一个人某一人格失衡,就会危及整个人生走向,心理会发生扭曲。

二、顾曼桢“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变化

(一)本我诉求——追求爱情

本我追求爱情的本能在曼桢身上表现的很明显,加上她接受教育,具有新时代女性敢爱敢恨的特性,面对美好爱情来临,她懂得去把握爱情。这是本我原始的冲动,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人类内心深处情感需求。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是也说得上细水长流。他们在同一个公司上班,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一起散步,朝夕相处中,情窦初开的年华,曼桢心底荡起了爱情的涟漪,心动了,自我追求美好爱情的本能爆发了,让她坚定的爱上了这位年轻有理想的男孩,希望能够与他白头偕老,这些都是爱情的本能。一个是青春活泼的妙龄女孩,一个是低调绅士的大男孩,因为爱情两人很快就在一起了。

也正是因为这份爱情本能,后来曼桢被姐姐关住,被姐夫糟蹋,虽然痛不欲生,但是还是顽强的活着,她依然相信她爱的人在等她回去,她坚信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

纵然在被祝鸿才玷污下生下了孩子而要嫁给他时,她还是给世钧写信“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永远远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一番话,表达了曼桢无奈的心情,也表现出其对世钧爱之本能从始至终从未变过。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2)


(二)自我束缚——悲剧导向

首先,曼桢和世钧爱情悲剧造成原因有社会因素,在那个封建时代,曼桢虽然被姐姐和姐夫设计欺骗,她完全可以报警,但是她没有。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舆论的压力,一旦这件事情被公开,曼桢的名声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社会舆论压力会让她透不过气,世人的指指点点最杀人,甚至会影响曼桢以后的婚姻。所以曼桢不敢报警,只能自己慢慢忍受,导致悲剧命运走向。

其次,有家庭原因。曼桢十几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无力养家,无奈之下姐姐担起养家的担子,为了家庭姐姐付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出卖身子去养家糊口,供她上大学,所以曼桢内心深处对姐姐有一种愧疚感。这种现实认知,亲情愧疚,让曼桢即使被姐姐设计。姐夫糟蹋,最终还是原谅了他们,不再追究,但是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最后曼桢和世钧之间的爱情还受曼桢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影响。曼桢虽然有自己的工作,独立坚强,但是她终究是底层平凡的人,而世钧是南京大家族的富二代,自己跑到上海打拼梦想,他们一个工作是为了生活,一个是为了梦想,这中间具有很大的差别。

本来曼桢可以和世钧早日定下终身,但是她身上的本我被现实限制了,面对世钧的大家庭,她想要独立自己打拼,面对自己的家庭,她想要更多帮助回报。

所以她说“等等再说吧。现在我家里还需要我。”“你的事业才刚开始,负担一个家庭已经够麻烦了,再还要负担我们家庭,那会把你的前途毁了。”这些都体现了经济条件对曼桢爱情的限制,她将婚期一推在推,没想到竟成了一生遗憾。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3)

(三)超我追求——责任使命感

追求完美人格是超我最显著的特征,曼桢虽然自我战胜了本我,错过了美好的爱情,酿就了一生悲剧,但是她并没有堕落,在孩子出生后,她伟大的母性爆发了。

本来离开了祝鸿才,她可以远走他乡,不管不问,了却余生。但是她无法放下那个可怜的孩子,为了孩子,她重新回到祝鸿才身边人,过上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成为了婚姻中的行尸走肉,唯一的信念就是孩子,强大的母爱责任感让她压抑住对祝鸿才的恨,和他结为有名无实的夫妻,只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后来发现没有感情的家对孩子成长并没有好处,她又努力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与祝鸿才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深深体现了她强大的母亲使命感,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可以看出曼桢的精神上升到了超我的境界。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4)

三、结语

曼桢的本我、自我、超我整体上处于较平衡的发展,但是早期她过于压抑本我的诉求,受到自我的过多约束,以至于超我人格完美上也有缺陷,导致一生爱情、婚姻无法圆满,留下遗憾,最终落得一个人带孩子讨生活的结局。在令人叹息的同时也应该有所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既要适当追求本我特性,又要受到自我的有力约束,从而追求高尚的品格,尽力达到超我境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