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民间(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
关羽在民间(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宋朝皇帝还为关羽赐庙额,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皇帝除继续封王外,还“遣使祠其庙”,以至于关庙林立,遍布城乡。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
作为一种持续已久的文化现象,关羽崇拜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羽崇拜离不开关羽形象的塑造。关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学、戏剧、曲艺、图像等多种形式,其中图像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对关羽形象的建构也最复杂多元。尤其是,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各种创作,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切合了群众的需求,使关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实人物本身并非完美无缺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戏剧、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灾、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对关羽的崇拜超乎寻常,不仅长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他被尊为“武圣”,风头甚至较“万世师表”的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人赵翼曾感慨:“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义、仁、礼、信、勇等品德,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体说来,中国的关羽崇拜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名战将,关羽在荆州和蜀地民间被盖庙祭祀。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宋朝皇帝还为关羽赐庙额,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皇帝除继续封王外,还“遣使祠其庙”,以至于关庙林立,遍布城乡。
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尽管明朝官方也敬关羽如神明,祈求其佑护海疆,但并未给予特别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关羽,还在关外时就已立庙祭祀,并赐庙额“义高千古”。入关后,更是将关庙载入祀典,岁时致祭,并不断制造关羽显圣的故事,予以加封。从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起至光绪五年,累封字数达到26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清朝历代皇帝对关羽的垂青和抬爱,把全民的关羽崇拜推向了高潮。嘉庆初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时,就见到当地凡有人家集居的地方必有庙,庙必祀关羽。
第五阶段是民国时期。虽然帝制被推翻,但关羽崇拜依然继续。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合祀武庙,凡军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庙举行。
从令人畏惧到忠义勇的化身
关羽从一名武将被推上神坛是一个人为的渐进过程。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千余年来民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既然将关羽尊之为武圣,奉之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关羽像,才能够顶礼膜拜,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画作和雕像。
关羽画像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据载,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谒曹操高陵时,预先令人在陵屋中画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事。于禁见后,羞愧发病而死。但文中没有叙述关羽的样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后,相传唐代吴道子、五代后蜀赵忠义等都曾画过关羽像。据此,清代学者俞樾推断至迟至五代时关羽图像已经盛行。但严格说来,别说五代,就是宋元时期的关羽像,至今都难得一见。
不过,借助文学作品及戏剧舞台,约略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根据唐宋笔记小说,在宋以前,关羽虽然具有神力,能够显灵,但主要是以厉鬼的形象出现,人们“惧神之灵,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关羽的形象不会好到哪里去。
入宋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转型。刚刚经历的一场乱世,不仅破坏了汉唐以来的社会权力结构,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思想观念,关羽由此从令人畏惧逐渐转至受到敬爱。宋孔平仲云:“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道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某,辄为之泣下,属弄者且缓之。”影戏只是宋代兴起的“说三分”行业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说书、杂剧、传奇等。这些俗文学样式塑造了不少三国人物,“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关羽的形象自此日益丰满起来。
随着宋代民族斗争的加剧以及理学正统观的兴起,蜀汉成为正统,关羽更被作为忠、义、勇的化身广为渲染。同时,宋朝皇帝对关羽多次追封,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于是,在《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里,关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躯立,枣红脸儿,圆睁睁丹凤眼,左右紧横卧蚕眉,三绺美髯过玉带”,舞台扮相则是“蟒衣曳撒、红袍、项帕,直缠、褡膊、玉带、带剑、三髭髯”。
历代文人共同创造的“典范”
《三国演义》是一部集《三国志》以降的史书、平话、传说、杂剧之大成的通俗小说,被金圣叹评为“第一才子书”。作者罗贯中将历史上的各种关羽故事进行加工整合,赋予关羽忠义品质和儒者气象。同时又不过分溢美,也写他的缺点和错误导致其兵败被杀、身首异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惋惜。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中,世人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戴。
由于罗贯中对关羽的刻画“故事有趣、情节生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符合人们的理想和想象,所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闻乐道。诚如清人王侃所言:“《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定型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随着小说的风行,关羽高大、红脸、美髯、丹凤眼、卧蚕眉的外在形象便深深地定格了。这个形象实际并非一人之力,而是成于众手,乃历代文士、艺人等共同创造的一个理想的偶像。
在创造这个偶像的过程中,除不断改进的外形设计外,人们还逐步为关羽编造了一些附属元素,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穿戴方面,头裹青巾,衣着绿袍;用具方面,坐骑为赤兔马,兵器为青龙偃月刀;随从方面,有周仓、关平伴随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后者捧印。这些元素在《三国演义》中全部得以展现。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写至关羽兵败被杀时评论:“平也、仓也、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与云长并垂不朽者也。”可见,关羽的形象经《三国演义》塑造后便典范化了,而“平也、仓也、马也、刀也、巾袍也”作为标配一样模式化了。
如今可见的最早关羽画像,是1909年出土的金代版画《义勇武安王》。这幅画描绘的是关羽指挥作战的场景。关羽居中坐在靠背椅上,威武坚毅,双手握拳放在膝盖上,眼睛紧盯前方,似在一边关注战场上的瞬息变化,一边听前立两战将汇报战况。关羽背后立着三员将领,一人捧印,一人擎着关字旗,一人紧握青龙月偃刀,背景则是松树、岩石等。
从画面内容来看,可以看出四点内容:一是版画以“义勇武安王”为题,表明关羽已被封王,但画中并未赋予其王的扮相,仍然如实反映关羽本来的战将身份; 二是至迟在金代关羽已是“丹凤眼,卧蚕眉,五绺美髯”的形象,比《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早;三是构图以关羽为中心,其他人如众星捧月般环绕在四周;四是关平捧印、周仓握刀的组合已经出现。这种画法后来得到延续,成为关羽画像的一个基本样式。
由武将演绎为儒士财神帝王
到了明代,朝廷注重关羽的军事能力,希望他能够帮助镇抚海疆、佑护百姓。因此,明代画家延续金代的画风,着重表现关羽作战神勇的一面。宫廷画家商喜的《关羽擒将图》即是如此。该图取材《三国志》,描绘关公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的故事。图中,关羽坐在岩石上,身材魁梧,双手抱膝,内着盔甲,外披绿袍,“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其他人分布在周围,且身材比例相对较小;画的背景是松树、岩石等,这当然是为了映衬关羽的伟岸和威猛,但也与文人画的流行有关。
文人画追求意境,专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自唐代出现后,逐渐被文人推崇,成为画坛主流。所以,为了追求所谓雅趣并跻身文人画行列,很多画作往往会以山水入画,这在关公画像中同样体现得比较明显。金代关羽版画及商喜《关羽擒将图》都有山水画的内容,但好在全图重在突出关羽,因此没有喧宾夺主。与此相反,明代另一个画家李士达的《关壮缪立马图》显得有些另类。在这幅图中,关羽骑马,周仓肩扛青龙月偃刀紧随其后,背景却是崇山峻岭、缭绕的云雾、潺潺的溪流以及高耸入云的松树,使得作为主体的关公显得渺小,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进入清代,关羽受到更广泛的喜爱。有关画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关羽的形象也呈现多元性,有战将、儒士、财神甚至帝王等。丁元公《关公像图》描绘的是作为武将的关羽和周仓立于云端的情形。此图构图简洁,作为背景的白云除了点明地点外,还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烘托出关羽作为战神、武圣的形象。焦秉贞三国人物册页中的“关羽像”则是儒士打扮——头戴蓝色雷巾,身穿圆领绿袍,手抚腰带,面色红润,略带笑意,俨然一位饱学之士。焦秉贞是宫廷画家,他创作的关羽应该反映了当时清朝帝王对关羽的想象和认知,即关羽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将。
清代年画《上关下财》则把关羽塑造为财神形象。关羽在民间深受欢迎,各行各业争相奉之为保护神,财神即为其中一种。财神原有好几位,基本都是文人,关羽加入之后,遂有文武之分。身为武财神,关羽有被单独供奉的,也有与文财神一起被供奉的。这幅年画属于后一种,图中关羽是帝王装束,端坐龙椅上,神态安详,气象庄严。因为“关”和“官”谐音,因而还有官运亨通、财源广进的寓意,在民间很讨口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