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如画式(司汤达我就是于连)
司汤达如画式(司汤达我就是于连)13世纪,法国的诺曼底开始废除了农奴制,农民第一次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由于对土地的狂热基因,农民对土地的投资热情被点燃了,他们只要一有点钱,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购买土地。欧洲从古罗马帝国开始,一直实行着封建农奴制(封建领主制)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贵族们占有了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源,农民不得不被束缚在土地上,依附于贵族,忍受贵族们在经济上的剥削。还有学者认为《红与黑》是对人类复杂心理的挖掘和表现,正如《卡门》作者梅里美对司汤达所说:“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司汤达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被称为是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的《红与黑》代表的是同时代作家的最高水平,然而,《红与黑》之所以能在普通读者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大众读者并不是以文学性的视角作出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中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他的性格和命运,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自问世以来,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在全世界范围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在世界文学爱好者心中产生了持久的重要影响。仅仅在中国,《红与黑》就有二十多个汉语译本,这在外国文学长篇名著的翻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盛况,小说的畅销也可见一斑。
《红与黑》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尼采读过《红与黑》后评价说:“司汤达是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是我此生最美丽的邂逅之一。”
图 | 《红与黑》被拍成电影
有不少学者将《红与黑》称作是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 首先,司汤达在小说中揭示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直至今天,其中仍有很多令人深思的现实意义;
- 其次,司汤达抛弃了欧洲中世纪文学中乏善可陈的女性扁平化形象,赋予小说中的女性以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波伏娃赞扬他说:“司汤达既是十足的浪漫主义的,又是决断的女权主义的。
还有学者认为《红与黑》是对人类复杂心理的挖掘和表现,正如《卡门》作者梅里美对司汤达所说:“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司汤达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被称为是现代小说之父。
司汤达的《红与黑》代表的是同时代作家的最高水平,然而,《红与黑》之所以能在普通读者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大众读者并不是以文学性的视角作出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中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他的性格和命运,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学作品是作家用来表达思想和情志的发言。司汤达能写出《红与黑》这样优秀的作品,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司汤达:我就是于连——个人思想、理想在文学中的投射欧洲从古罗马帝国开始,一直实行着封建农奴制(封建领主制)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贵族们占有了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源,农民不得不被束缚在土地上,依附于贵族,忍受贵族们在经济上的剥削。
13世纪,法国的诺曼底开始废除了农奴制,农民第一次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由于对土地的狂热基因,农民对土地的投资热情被点燃了,他们只要一有点钱,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购买土地。
18世纪末,在欧洲其他国家还在处于完全的封建权力统治之下的时候,法国已经先行一步脱离了封建统治。这时候,法国的农民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农民相比,他们就像生活在天堂。
图 | 米勒笔下的法国农民
直到大革命前,农奴制在法国上下几乎已经绝迹,农民已经拥有了法国一半的土地。法国农民们不仅可以决定土地的各种使用方式,也能自由地买卖作物、处置财产。在其他的欧洲国家这些事情都是难以想象的。比如德国,直到18世纪末,几乎德国全境都还实行着农奴制,农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私生活方方面面,都要受到领主们的管制。
法国的农民在前所未有地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不再受到土地和领主的约束。因此,大量的农民开始涌入了城市。在农民成为工人后,巴黎的城市人口开始高度聚集。
然而,当巴黎的城市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剧变,在资源分配上它却还保持在旧有封建制度下低效的集权模式:农民、工人不管多么努力,都会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新资产阶级奋力地崛起后,仍然被统治者、教会轻而易举地无情剥削;没落的旧贵族因为自由交易失去土地,没有了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之前很多被教会、统治者们解释的自然界的奥秘,都在科学家的全新解释下不攻自破,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信。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英国资产革命的影响下,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在民众的心中日益强烈。于是,从法国开始到全欧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推崇人类的理性原则,要求人们用自己的理性去衡量万事万物。他们应用理性的原则批判封建教会,专制制度,以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陈规权威。慢慢的,这种思想资源和力量在法国逐渐地积累和整合,最终为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进行了舆论的准备。
终于,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引信在常年积累的社会矛盾中被点燃。
图 | 法国大革命最终沦为“乌合之众的狂欢”
虽然,法国大革命燃烧起来的炙热火焰最终演变成一场“乌合之众”的狂欢,但是,从历史更深远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还是为人们留下了十分可观的遗产:它将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推崇的理性原则、自由、平等的思想成功地播撒了出去;传统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中,不断地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们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由于母亲早逝,司汤达从小跟着外祖父长大。他的外祖父信仰启蒙思想,在其影响下,司汤达从小就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信仰,以及对文学的兴趣。在成年之后,司汤达又系统地阅读了爱尔维修,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众多启蒙思想家的大量的著作,因此,他对启蒙运动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司汤达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法国大革命的高潮阶段。因此,他自觉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思想的洗礼,热烈地拥护并积极参与了自己家乡的革命行动。《红与黑》当中的主人公于连,其平等意识,自由思想,反抗精神,也正是司汤达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中的投射。
拿破仑是公认的军事天才,和当时的众多年轻人一样,司汤达对拿破仑极其崇拜。拿破仑凭借其天才的素质,指挥很少的法国军队,在欧洲沉重的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
在用人方面,拿破仑并不看重一个人原先是什么地位和出身,大胆启用了很多有才华的人。这就使得法国许多出身寒微的年轻人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凭借个人的才能展露头脚。因此,在拿破仑的军队中,可以看到很多二十几岁当上将军的人,拿破仑在法国深受广大青年的拥戴。
图 | 拿破仑
不仅如此,拿破仑在司汤达的眼中,还是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继承者与践行者。司汤达是拿破仑的忠实追随者。
司汤达有一个叫皮埃尔的亲戚,在拿破仑手下担任高官。公元1800年,在这个亲戚的引荐之下,年仅17岁的司汤达,加入了拿破仑远征意大利的预备军团。
从此,司汤达开始为拿破仑的理想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他先是跟随远征大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到达米兰。之后,他被认定为龙骑兵少尉,随后又到拿破仑的总参谋部任副官一职。1810年2月,司汤达升任了法兰西帝国的会计检察官,后来又担任了拿破仑在德国的皇家领地的总管。1812年司汤达随拿破仑大军远征俄罗斯,在莫斯科经历了大火和随后的溃败后,司汤达在冰天雪地中跋涉了100多天,才艰难地逃回巴黎。
在拿破仑倒台之后,司汤达在自传里这样写道,“1814年4月,我和拿破仑一起下台了。”
司汤达终身崇拜拿破仑,称他是继凯撒以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司汤达一生的荣辱,也是和拿破仑的沉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也是一个和司汤达一样,崇拜拿破仑的青年,这一点也反映在于连的人生追求当中。
司汤达:于连就是我——用文学形象,实现自己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司汤达的家乡位于法国东南部,是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一个叫格勒诺布尔的城市,这个城市曾经在1968年举办过冬奥会,位于阿尔卑斯山区,临近瑞士和意大利。
图 | 司汤达
司汤达的母亲祖籍是意大利,思想开明,性格活泼、热情,在基因遗传上对司汤达影响很大。所以,司汤达具有典型的意大利人性格。
而且,作为一个法国人,司汤达的一生中却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意大利度过的。司汤达参军后随拿破仑的军队到过意大利,在拿破仑战败之后,他又在米兰生活了整整7年的时间。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司汤达又被法国政府任命为意大利的一个滨海小城,担任理事的职务,直到1842年去世。
司汤达说他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因此,他写了大量与意大利有关的小说、论著、随笔、游记。例如《意大利遗事》、《意大利绘画史》、《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帕尔马修道院》,还有《罗马漫步》等作品。司汤达甚至在他为自己题写的墓志铭上,都称自己是米兰人。
在感情生活上,在司汤达的一生当中,曾经历过两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对象也都是意大利女性。
第一位是个叫安吉丽娜·皮塔格鲁的政府小职员的妻子,大家都称呼他吉娜。在1811年,司汤达与吉娜陷入热恋。然而,吉娜的感情,却像是夏天的雷电和暴雨,狂暴又反复无常,这给了司汤达剧烈的刺激,两个人分开了。
司汤达爱的另一位女性叫玛蒂尔德·维斯孔蒂,他们在1818年相识。玛蒂尔德是一位伯爵夫人,在离婚之后,她没有选择与司汤达在一起,又爱上了一个意大利爱国主义诗人,从此积极投身于烧炭党人解放意大利的秘密活动中。玛蒂尔德有着惊人的美貌,高贵的气质和纯洁的心灵,让司汤达大为倾倒。但是玛蒂尔德只把司汤达当成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始终拒绝他的求爱。
有意思的是,《红与黑》中于连的情人也叫玛蒂尔德,可能是司汤达将现实中得不到的,在作品中实现了。
总之,这两位女性在司汤达心灵当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司汤达将她们的性格和气质都折射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
“七月革命”之后,司汤达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当领事,每年能够支取900法郎的军饷和1000法郎的年金。比起同时代不是在破产就是在借钱的巴尔扎克,这些钱,足够让司汤达混迹于上流社会,他的小日子过得还算是滋润。所以,后世评论家对比过巴尔扎克与司汤达的小说,前者的作品中常有对物质的追求,有汲汲营营的阴谋。但是,司汤达却没有,他的小说中,主人公和他本人一样,都是在追求“幸福”。
就好比于连,一心努力想跻身于上流社会,但他一路上没用过什么害人的阴谋诡计。于连是善与恶的交织体,而司汤达却将他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描写得丝丝入扣,还原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人。司汤达赋予了于连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或多或少击中了每位读者的内心——那就是“向上”的蓬勃生机。于连,这样一个来自社会底层青年,不甘于重复自己父辈的生命轮回,立志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法国社会的壁垒,为自己谋得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如果说于连有罪,那他背负的原罪就是所谓底层人民的“非分之想”,他觊觎某些本不属于他出身阶层的权利。
图 | 于连
入狱之前,于连执迷于世俗意义的成功,“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入狱后,于连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犹如遭了当头棒喝。在生命的尽头前,于连终于认识到何谓真正的幸福,收获了心灵的宁静。所以,面对最终的行刑,他也能坦然赴死,因为此生已无牵挂。
这就是司汤达的小说里时时闪现的浪漫主义和英雄情结,这与司汤达推崇的意大利人那激情、奔放、追求感官享乐和现实幸福的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红与黑》虽然是以法国社会背景,但无论是玛蒂尔德火热的激情,还是于连容易冲动的性格,对个人幸福的执着追求,都反映了司汤达所推崇的意大利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