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12文之一(声律启蒙下卷四豪)
声律启蒙12文之一(声律启蒙下卷四豪)双凤翼,九牛毛,主逸对臣劳。山涛:山影连绵如波涛起伏。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注释】: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3月19日—22日之间。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从这天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春,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谷水:山谷间的流水。魏曹丕《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注释】:桃李作为常见果树,一直是中国文学里的一对好搭档。仅是在成语世界里,二者共同出镜的场景就很多很忙。例如形容春光的“桃李争妍”,形容门生众多的“桃李满天下”等。
犬子:幼犬。《史记》载,“犬子”本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司马相如的父母为了小儿好养活,便特意选了低贱的“犬子”为之命名。司马相如长大后觉得这名字不雅,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犬子”才成了小名。后世人们便纷纷仿效,谦称自家儿郎为“犬子”。以企望自家孩子也能小时好养活,长大有出息。
羊羔:又称“羔羊”,小羊。《千字文》中“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典出《墨子》与《诗经》。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墨子因此悲泣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经·风·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要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注释】: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3月19日—22日之间。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从这天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春,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
谷水:山谷间的流水。魏曹丕《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山涛:山影连绵如波涛起伏。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双凤翼,九牛毛,主逸对臣劳。
【注释】:双凤翼:传说中有一种鸟叫比翼鸟,颜色青中带红,样子像野鸭,它只有一只眼一个翅膀,要雌鸟和雄鸟合在一起才能飞。于是有了成语比翼双飞,用来比喻夫妻恩爱或在事业上并肩前进。出白唐人李商隐《无题二首》,全诗如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九牛毛:为“九牛一毛”的省简,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文中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我认罪被杀掉,就好像九头牛掉了一根毛一样,与死掉一只蚂蚁有什么不同呢)?
主逸、臣劳:君主安逸 臣下辛劳。
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
【注释】:水流无限阔:水流无边无际。唐刘禹锡《竹枝调》诗云:“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山耸有余高:高山耸立比想象中还要高。宋欧阳修《浪淘沙》:“一重水隔一重山。水阔山高人不见,有泪无言。”
雨打村童新牧笠,尘生边将旧征袍。
【注释】:笠: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
尘生边将旧征袍:边防久无战事,搁置的征袍落满灰尘。
俊士居官,荣引鹓(yuān)鸿之序;忠臣报国,誓殚犬马之劳。
【注释】:俊士:杰出的人才。
鹓鸿之序:像鹓、鸿飞翔时排成的行列,喻指官员上朝的队列。鹓,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飞行时众鸟追随,排列有序。《永乐大典》:“(汉)太史令蔡衡曰:凡像凤者有五色,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鹓鶵,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鸿鹄”。鸿,大雁,飞行时排成“人”字形,队列井然。唐 高适 《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鹓鸿列霄汉,燕雀何翩翩。”
鹓鶵【 yuān chú】
殚:尽。
犬马之劳:像狗和马那样为人奔走效力,是为主人或他人尽力的谦辞。唐 岑参《初至》:“空积犬马恋,岂思鹓鹭行。”
【译文】:
琴瓜和果相对,李子和桃子相对,狗崽和羊羔相对。
春分和夏至相对,谷间的溪水和山顶的瀑布相对。
凤凰的一双翅膀,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汗毛,君主的安逸和臣子的操劳相对。
水流漫延,无限广阔,山峰高峻耸立,直插云霄。
春雨连绵不断,牧童的斗笠经常被淋洗得像新的一样;边防久无战事,搁置的征袍落满灰尘。
有才识的人为官,像鹓、鸿一样排列在朝廷上;贤良的臣子忠心报国,誓死为国君奔波效劳。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