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大全(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大全(恶意读后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东野圭吾将人性的原罪放大,但总有一角照出每个读者自己,用他的另一句话来讲就是:你的任务,就是珍惜你自己的人生,而且还要比之前更加珍惜。
疫情突袭,数天静默,翘首企盼解封,闲来无事时随手翻来一本小说读读,却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如饥食渴般捧读起来。这本小说便是《恶意》,它被奉为东野圭吾挑战悬疑作品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并称为东野作品“双生花”。如果《白夜行》是讲扶持、依赖、爱;那么《恶意》则是讲天性、妒忌、恨。
这本小说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和加贺恭一郎的记录两种口吻和视角交织记载,讲述了作家日高突然被害,他的妻子和好友野野口修发现并报警,警察加贺追查凶手的故事。在经历各种调查和分析后,发现正是这个所谓的“好友”野野口修杀害了日高,杀人动机合乎情理:身为作家的日高一直胁迫野野口修做他的影子作家,用他的作品出名,而胁迫他是因为他与日高的妻子是情人关系,两人合谋杀害日高未遂,而日高手里握有此证据,日高后因无法接受背叛又将妻子制造了意外车祸的情景而杀害。失去了最心爱的女人,野野口修心如死灰,不愿继续做别人的影子而将日高杀害,而他自己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个故事也就结束了,内心还有些同情这个可怜人。一般的推理小说也就到此为止了,而看看书也才翻看了三分之一,我猜想野野口修一定是替人顶罪,背后肯定另有真凶,而那也是他所要竭力保护的人吧。但是最后的反转却令人心生寒意、深入骨髓。正如警官加贺所说:从未遇到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所有的证据都是凶手编造并提前谋划设计好的,而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足够黑暗而真实的事实——日高是善良的,他小时候帮助遭受校园暴力的野野口修,是他的恩人,给予了他无限的帮助,但在野野口修看来,他讨厌他的优秀,嫉妒他有美满的家庭并先于自己成名,被他救了后憎恨在他面前的自卑感,他杀死了自己的恩人,甚至还要让他死后身败名裂。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正如当年校园暴力中施暴者所说“就是看见他不爽”,这足以让人毛骨悚然,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而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的本性,善与恶,我想每个个体自出生那刻就皆有二者,后期的经历和教育最终会唤醒那个强烈的本性,突破本我,凸显真我。鲁迅先生对悲剧有句精辟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东野圭吾的《恶意》则是将人性的罪恶面放大给人看,引起读者对人性的反思。野野口修的生活经历注定他内心的黑暗胜过阳光,上学期间总被欺负,经历了各种校园暴力,盒饭被加料、被勒索钱、被关进扫除工具里、身上被缠满胶带等等,面对来自周遭的无故恶意时,人心底的本性中极易被唤醒的是恶,于是他黑化了,转而加入了施暴者的队伍,从被欺负到被迫变成帮凶,又继续着对别人的施恶。成人之后他也没有通过自我提升和救赎去化解心中的恶,任由心底的嫉妒、仇恨将其慢慢吞噬,以至于走向罪恶的深渊。我们生存在社会上,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人造化尚浅,心中的心魔胜于心佛,就算再大的太阳也无法驱散他们内心阴暗的想法,这些想法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凝聚,凝聚成杀人的凶器,这就是所谓的恶意。
在人本性的善与恶角逐中,原生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野野口修对日高无缘的恶和恨意最初竟来自他的母亲。青少年时期,母亲总是对日高及周围的邻居存有某种偏见,她对日高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让野野口修极度讨厌那个所谓优秀的家伙,正如他的手记中所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警官加贺在揭露出真相后特意补充了一点:无论如何丑恶的偏见,他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时代和环境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只在于自己的内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野野口修在母亲整日的“熏陶”之下,他的三观深受影响,从小厌恶日高,却伪装自己,把自己对日高的恶意当成一颗种子埋在心里。源于这种恨意让他最终杀死了日高并葬送了自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东野圭吾将人性的原罪放大,但总有一角照出每个读者自己,用他的另一句话来讲就是:你的任务,就是珍惜你自己的人生,而且还要比之前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