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曾凡一谈科学与艺术(曾凡一科学与艺术)

曾凡一谈科学与艺术(曾凡一科学与艺术)西方历史上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小提琴爱好者:爱因斯坦。他被公认为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提出的“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他创立的“相对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从6岁就开始练习小提琴,达到专业水平。他在柏林期间曾于著名的音乐家 Fritz Kreisler、钢琴家Artur Schnabe交以及量子之父Max Planck一起演奏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成为了他的终身伴侣。爱因斯坦曾说:if I were not a physicist,I would probably be a musician。I often think in music,I live in terms of music。I get most of my joy in lifeout of music。细细品味,可见大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也靠艺术来滋养的。1919年,李四光在赶赴巴黎的路上,用

来源:【医师报】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世界科学界的至高荣誉,用于表彰在某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1962年诺奖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了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表彰他们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是20世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发现过程中,获奖者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专长,将物理学的x射线衍射技术与生物学的碱基互补配对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最终得以揭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科学史上由学科交叉而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卓越代表。

人们常说,科学研究是在一英寸的宽度中挖掘出一英里的深度。专注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有时候跨出局限的学科领域,培养跨界的意识,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就像人体的各个部分,各成体系却又彼此相通。那么,看似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人文艺术,也紧密相连,就像DNA的双螺旋。

曾凡一谈科学与艺术(曾凡一科学与艺术)(1)

曾凡一谈科学与艺术(曾凡一科学与艺术)(2)

人文素养滋养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你能想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首小提琴曲是由谁创作的吗?

李四光。对,就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为我国摘掉了“贫油”帽子的科学家李四光。工科出身的李四光对音乐和文学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且颇有造诣。

1919年,李四光在赶赴巴黎的路上,用随身携带的一张五线谱稿纸记下了自己创作的几句乐曲。第二年,他又在稿纸的背面以《行路难》为题,创作出了一首完整的小提琴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小提琴曲的诞生。

西方历史上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小提琴爱好者:爱因斯坦。他被公认为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提出的“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他创立的“相对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从6岁就开始练习小提琴,达到专业水平。他在柏林期间曾于著名的音乐家 Fritz Kreisler、钢琴家Artur Schnabe交以及量子之父Max Planck一起演奏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成为了他的终身伴侣。爱因斯坦曾说:if I were not a physicist,I would probably be a musician。I often think in music,I live in terms of music。I get most of my joy in lifeout of music。细细品味,可见大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也靠艺术来滋养的。

科学赋予人文更深的内涵

提起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大家都会特别致敬伟大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除了绘画之外,达芬奇还在工程学、建筑学、天文学、解剖学、几何学、数学、物理学和动力学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可以说达芬奇本人就是一本有着惊人创造力的百科全书。时至今日,他在多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依然被当代科学所沿用,其中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日后相应学科发展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过,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科技可以提前半个世纪,他的成就印证了科学素养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我常常在想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如此迷人?也许就是因为达芬奇对于光学、人体解剖学和心理学等的理解,早已经潜移默化体现在他的绘画上。这幅常常出现在医学教科书中的维特鲁威人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冲击力?是因为达芬奇把生物学和几何学等学科的美,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科学思维和精神让艺术深度变得更大。

正如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过的:“越往前走艺术越是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会合。”

科学和艺术共同灵魂都是创新,都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艺术是对生命的描绘,科学是对生命的解析,科学和艺术是理性和感性,严谨和浪漫的碰撞,两者看似冰火不相容,其实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依赖,相互成就。

科学与艺术交织成最美双螺旋

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科学与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曾溢滔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母亲黄淑珍是上海市儿童医院终身教授,也是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杰出女性之一。他们是国内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年轻时也曾经是极有激情的文艺青年。父亲的获奖小说曾被改编成话剧,并被拍成电影,母亲也热爱各种音乐和戏曲表演,曾经用美声结合评弹唱法,以一曲《蝶恋花》获得了上海市文艺演出的大奖。

当年,他们在一间20平米的空房间里白手起家,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遗传研究所。那些年,我们三个人吃住都在实验室,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跟着父母身后打杂,学习做实验。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生活很枯燥,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乐趣。

印象最深的是,父母经常在周末与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开家庭音乐会。这些前辈里不仅有音乐家,还有著名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更有在各自行业领域取得了骄傲成果的佼佼者,他们都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热爱。

而我也耳濡目染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时期从未开口完整唱过一首歌曲的我,在母亲鼓励下报名参加了上海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奇迹般地获得了一等奖。在出版了第一张唱片合集后,一份唱片公司的合约递到了我的面前,我站在人生第一个分叉路口。我曾以为科学和音乐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二者只能选择其。望着实验室熟悉的一切,我最终下决心投身医学科学事业,拒绝了那份合约。

自此,艺术之路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此后的生活告诉我,走科学之路还是艺术之路,并不是一道单选题。

1988年,在前往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学习生物专业时,在完成主科的同时,我还辅修了音乐系的音乐作曲,完成了全部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我欣喜的发现,不需要放弃我热爱的科学,也可以录制唱片,举办小型独唱音乐会。毕业后,我被美国享有盛誉的最古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录取,成为该校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攻读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在此期间,我经历了生命中的第二件神奇的事情。在医学院的面试过程中,我拿出了我的唱片给考官听,得到了考官的赞誉,后来才明白,也许我的音乐正是进入这所名校医学院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入学后才发现,这所以培养医务界领袖为目标的医学院,在6000多名考生中选拔出的150多个新生,有许多优秀跨学科人才,学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自由和灵感的环境,让大家翱翔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冲撞中。

同批录取的同学中,有出色钢琴演奏家、全美东部的体操冠军、曾经的化学家、历史学家、宇航员、职业军人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在美国的学习紧张而又幸福。两年后我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在很多人看来很疯狂的决定:休学回国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去追求音乐事业。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追随内心渴望而做出的决定。

出乎意料的是,我得到了父母全力的支持。之后两年,我一边和父母开始了尖端科学技术、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的科学研究,一边开启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音乐之旅,举办了多场独唱音乐会,并发行了个人专辑《东方神话》,表达游子爱国情怀的原创歌曲《红帆》也被拍成了MTV,并获得了CCTV音乐电视大奖。

之前专注于实验室的我,两年中学会了沟通和与人交流,音乐对我科研和从医的辅助作用慢慢突显。我体会到了爱因斯坦所言: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他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2005年,乘坐着心中的《红帆》,我学成回国,至今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也得到了一些肯定。这些年来,我也把科学普及和宣传作为专业工作的延伸,出版科普书籍、建立科普基地、通过独唱音乐会和上海科学会堂草坪音乐会等演出形式,向大众和各界高端人才传播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美妙。

父母从小就教导我变换工种是最好的休息。其实在很多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一个人在实验室里看着枯燥的数据却毫无头绪的时候,我喜欢放声歌唱,有时灵感闪现我还会作曲。对我来讲,这既是一种休息,也是练习音乐技艺的好方法。当我再回到实验中,我就深深感受到了钱学森先生所描述的“聆听音乐之后,科学灵感重现”之惊喜。

感谢父母亲从小给了我不一样的童年和经历,让我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编织成的美妙双螺旋,并深深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科学与爱国的人文情怀,让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我也希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相通的美丽,体会到两者交融的力量。

文章整理自:东方心血管病学会议

整理人:黄晶

排版:胡海燕

编辑:黄晶

本文来自【医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