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分析(一年三部9分台剧复兴有盼头了)
台剧分析(一年三部9分台剧复兴有盼头了)台剧或将就此复兴?与高分相呼应的,是人们由此引出的新思考——挖掘人性阴暗面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关怀中年女性的《俗女养成记》以及把老套爱情故事玩出新意的《想见你》。三部剧集,部部9分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俗女养成记》豆瓣9.1分、《想见你》豆瓣9.2分。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Nico
用电影捅破生活最后一层窗户纸
2019,是中国台湾电视剧的爆发之年。
这一年,台剧从不同角度切入,贡献出了三部精品剧:
挖掘人性阴暗面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关怀中年女性的《俗女养成记》以及把老套爱情故事玩出新意的《想见你》。
三部剧集,部部9分 。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俗女养成记》豆瓣9.1分、《想见你》豆瓣9.2分。
与高分相呼应的,是人们由此引出的新思考——
台剧或将就此复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三部高分剧。
虽然就题材来看,它们各有不同,但就内容来看,它们却不约而同的都与现实高度呼应。
《我们与恶的距离》植根现实,以真实案件为原型,挖掘出了新闻道德、司法公正、犯人人权等多重社会议题。
《俗女养成记》直面中女问题,用诙谐的方式解构了女性的中年窘境,看起来又好笑又好哭。
《想见你》聚焦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在爱情剧的外壳下,嫁接进了更丰富的核心议题。
几乎每个观众,都能从这三部现实题材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能让观众找到共鸣,本身便已意味着这部剧成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则需仰仗编剧填补,来进一步的丰满完善。
而这三部台剧的编剧,也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较为宽裕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空间。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剧本先行,先确定题目由编剧写出来,再由电视台招标的影视公司制作。
剧本创作和制作拍摄电视台几乎不太干涉。
《俗女养成记》是小说改编,编剧兼导演的严艺文曾对外感慨“我快把这本小说的书皮都翻烂了”。
她将这本小说掰碎、揉烂彻底消化好,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苦心耕耘改编出了剧本。
《想见你》的两位编剧,更是脑洞大开,用悬疑、爱情、奇幻杂糅出了一部“非典型”的偶像剧作品。
这种打破常规的剧作方式,简直可以看作是用心写剧的匠人精神的终极体现。
透过它们,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台湾编剧那种最纯粹的创作状态——
不被题材、类型所限,尝试突破且勇于创新。
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颠覆了内地观众对台剧的固有认知,将台剧从狗血偶像剧中拉出,踏上了现实剧的变革正轨。
直到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般地发现,或许这次台剧复兴,真的不是空穴来风。
在此之前,台剧已经没落了很长时间。
不少内地观众对台剧的深刻印象,都还停留在十多年前。
从2001年到2011年,台剧经历了风靡亚洲的“黄金十年”。
那时候的中国台湾,是名副其实的“造星”福地,催生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偶像明星。
2000年,由日漫改编而来的《麻辣鲜师》,率先打开了台湾的偶像剧市场。
第二年,《流星花园》开播,以霸屏的顶流之姿,成为台剧历史上的划时代之作。
以此为开端,台剧正式从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时代”跨入了柴智屏为代表的“偶像时代”。
自此,台剧一发不可收拾,迅速步入了鼎盛时期。
《薰衣草》《海豚湾恋人》《天国的嫁衣》《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终极一班》《放羊的星星》《命中注定我爱你》……
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偶像剧,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遵循了“高富帅 灰姑娘”这一老套的偶像剧叙事模式,很甜很傻很天真。
一时间,台剧几乎成了爱情偶像剧的代名词。
只要提起台剧,人们便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唯美、童话、浪漫等美好词汇。
除此之外,台剧的收视率也节节攀升,屡创新高。
2005年,《王子变青蛙》播出后,成功打破了《流星花园》所保持的最高收视率纪录。
2008年,《命中注定我爱你》又再接再厉,以10.91的平均收视率再次打破以往记录。
以《命中注定我爱你》为界,此后台湾偶像剧开始由盛转衰,日渐式微。
审美疲劳、人才流失、市场萎缩以及经费不足,成了台湾偶像剧归于沉寂的几大诱因。
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横空出世,在金钟奖上横扫7项大奖,成为台湾偶像剧最后的余晖。
此后很多年里,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这样口碑收视双丰收的爆款佳作。
直到……《想见你》问世。
从2011年到2019年,没有爆款问世的台剧,整整沉寂了近8年。
如今,它之所以能够重新复苏,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功于以下几点:
政策、人才、资金。
和内地不同,台剧拍摄并不需要提前立项。
《想见你》的制片人麻怡婷曾在采访中透露,“剧本的审查主要依靠制片人跟电视台,但都是对于内容的审查,剧本通过就直接拍。”
这种更为宽松的审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台剧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包括灵异、悬疑、恐怖、动作在内的多种题材,台剧一直以来均多有涉猎。
于是,元素大胆外加题材广泛,便成了台剧复兴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与此同时,植剧场计划(Q Place)的施行,也为本土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植剧场,是由王小棣、徐誉庭、陈玉勋、徐辅军等一线导演领军,联合蓝正龙、杨丞琳、吴慷仁等知名演员以及24位新人共同打造的台剧品牌。
它被誉为是“台湾电视戏剧一场温柔的革命”。
包括许光汉(《想见你》)、陈妤(《我们与恶的距离》)在内的多位新人实力演员,都是经由植剧场栽培才得以脱颖而出。
它以孕育台湾戏剧良性生态为目标,订立了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大主题,产出了《恋爱沙尘暴》《荼蘼》《天黑请闭眼》《五味八珍的岁月》《花甲男孩转大人》等高质量的全新剧集。
在资金方面,台剧同样也打开了新的局面。
依靠本土OTT(Over The Top,台湾对在线流媒体平台的简称)的崛起,以及Netflix、HBO、FOX等流媒体平台的相继进入,台剧很快便解决了制作成本和播出平台这两个不断掣肘的关键因素。
2017年,HBO与台湾公视合作了首部全中文剧集《通灵少女》,一举打破了之前《痞子英雄》保持了7年的收视纪录。
之后,Netflix紧随其后,与台方先后合作了4部原创华语剧(《罪梦者》《极道千金》《彼岸之嫁》《谁是被害者》),Fox也不甘示弱,投资了《遗失的1/2》《想见你》等剧。
近期话题之作《谁是被害者》
虽然这些剧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它们都在无形当中,释放出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台湾影视剧市场正在从低迷中复苏。
政策支持、人才聚拢、资金到位,台剧复兴指日可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继2019年那三部高分剧之后,接下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优质台剧,为内地观众所熟知。
或许,下一个黄金十年,已经近在眼前?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