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源于苦难(源于曾经的苦难)
蜕变源于苦难(源于曾经的苦难)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古塬本人,对于口粮的不足,也是深有体会的。我们那时候吃玉米面,高粱面是家常便饭,很少吃小麦细粮。当我们抱怨粗粮难吃,弹嫌馍馍不白的时候,老人们就会说“你娃嘴馋,把你放在六零年,早饿死了”,这样的话,我们耳熟能详。母亲常说:“六零年的时候,我们吃食堂,你大哥他们常常吃着清汤寡水的稀饭,中午是碗汤面,为了吃一顿然干面,没少哭闹,也没少被你父亲打骂哩……”还有就是不要让中国的年轻一代记住中国的屈辱史。莫言的母亲,一个农民,没有多少知识和文化,只知道劳动,只知道爱她的家人和孩子,为了他们的生存,为了他们能够吃饱肚子,和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一样,在传统意识到支配下,做了她认为最应该做的事,这就算是偷了,算是人格有问题了啊?真为有这种想法和说法者的短视与肤浅汗颜呢!上世纪在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给农业,也给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好多人面临饥饿威胁,吃不饱肚子,这是事实
曾经的贫瘠,总在无意间激励着我们前进,一个民族的崛起,往往源于曾经的苦难与纠缠已久的荒芜。那些尘封的记忆,不是羞于启齿的缺陷,历史的天空,无须刻意去遮掩,唯有尊重一切过往,才是继往开来的起点。也许唯有经历,才会让我们深刻。如同夏虫不可以语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能有梅花扑鼻的韵香呢!
一个小说家,最擅长的自然是叙述,用详细的笔墨,充满感情地去诉说自己心中最想告诉别人的一些人和事,更多的便是往事。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了。这些事或许就是自己目睹的,积压在心头的心结了吧!只有真实地道来,才是对历史,对人民地尊重。
莫言,作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描写故事的小说家,叙事自然是他的专长。只有经历过苦难,饱尝过饥饿的人,才会懂得粮食的可贵。拾麦穗的往事,那是一个年代的记忆,刻骨铭心,入心入肺。
尽管那么多人,对莫言叙说与母亲一起拾麦穗的往事,心存芥蒂。不过既然是事实,是历史,说说也无妨。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莫言恰恰是牢记着过去,难道有错吗?至于有人质疑拾麦穗挨打,质疑在有人看守的情况下去拾麦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偷。那就有些孤陋寡闻,也有些远离主题了。
莫言的母亲,一个农民,没有多少知识和文化,只知道劳动,只知道爱她的家人和孩子,为了他们的生存,为了他们能够吃饱肚子,和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一样,在传统意识到支配下,做了她认为最应该做的事,这就算是偷了,算是人格有问题了啊?真为有这种想法和说法者的短视与肤浅汗颜呢!
上世纪在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给农业,也给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好多人面临饥饿威胁,吃不饱肚子,这是事实。虽然过去了,我们怎能忘记?把它说出来,就是抹黑社会主义吗?起步可笑。龚自珍曾说过:“士不知耻,乃国之大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社会主义也是如此!曾经磨难也是正常的,作为历史,我们自然有权利回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经历过贫困,可是我们迈过了脚步,我们走上了繁荣富强,这才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害怕谁知道吗?说给西方人听了又如何!何况莫言是针对整个世界说的,听众不仅仅是西方人啊!这就是别有用心了么?多么荒唐的见识啊!
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我们为什么至今存留,而不修复呢?是我们没能力吗?显然不是。我们不恢复旧貌 因为 圆明园被毁见证了中国近一百多年耻辱史的开端 它警示和教育国人要发奋图强 开拓创新 否则落后就会挨打.
还有就是不要让中国的年轻一代记住中国的屈辱史。
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古塬本人,对于口粮的不足,也是深有体会的。我们那时候吃玉米面,高粱面是家常便饭,很少吃小麦细粮。当我们抱怨粗粮难吃,弹嫌馍馍不白的时候,老人们就会说“你娃嘴馋,把你放在六零年,早饿死了”,这样的话,我们耳熟能详。母亲常说:“六零年的时候,我们吃食堂,你大哥他们常常吃着清汤寡水的稀饭,中午是碗汤面,为了吃一顿然干面,没少哭闹,也没少被你父亲打骂哩……”
每年割麦子的时候,母亲婶婶她们,回家的时候,顺手在地里拾一把麦穗,是常有的事,为这,挨老队长的骂,那是家常便饭了。不过尽管如此,大家依然都做了,没人说是偷。老队长心知肚明,也是菩萨心肠,骂归骂,过去也不追究。逼近是自己种的麦子,逼近拾一把麦穗,只是为了弥补家里口粮的不足呢?何错之有!
许多妇女,也少不了裹着小脚的祖母。总是急急忙忙吃完饭,乘着没上工的间隙,偷偷摸摸去有人看守的麦田里拾麦穗,看麦田的人看见了自然会骂骂咧咧地追过来驱赶,有好多次,祖母摔倒了,捡拾的麦穗又撒在了地头。有时候无意中越界,闯进其他生产队的麦田,那看守着挺凶的,动手打人,也很正常!
为了填饱肚子,大家作为农民,觉悟都高不到那儿去,总是一副“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样子,要不咋会有“小农意识”这个字眼啊!
莫言的母亲,一个普通农民,还裹着小脚,行走自然没有大脚方便,拾麦穗就更不容易了,为了孩子们多吃一口细粮,她真是太辛苦了。少年莫言,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母亲被打了,他自然疼很看麦田的人,后来长大了,还是不能释怀。
后来莫言长大了,碰见那个人,要报仇,要算账,可他母亲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说明莫言母亲很宽容,知道谁是谁非,知道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别人。这样的母亲,不是善良而伟大吗?就应为曾经和大家一样去拾麦穗,就是道德品质低下吗?不明白那个时代的现状和人们的心态,妄加评论,岂不可笑!
再说,莫言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告诉后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也需要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作家的历史使命。而历史终归是历史,不是什么家丑,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必须尊重历史。
有人说莫言不该在外国人面前暴露家丑,也有人说莫言一贯描写社会的阴暗面。还有人不相信会发生这种事情,是莫言编造的故事。只能说这些人见识短浅,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就不许别人说。把历史当做家丑,不让人说出来,害怕外国人知道。这样的心态,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这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段鼓舞人心的歌词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或许只有唱起这首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我们就不会觉得莫言是在耸人听闻,取悦“洋人”吧!
曾经的苦难、贫穷、饥饿时时激励着我们,摆脱落后、走出困境,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梦,岂不甚好!莫言的作品也会,获诺奖感言也罢,都是在警醒我们,唯有不懈地前行,才会洗刷曾经的屈辱啊!
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也有言:知耻近乎勇!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民族,要有羞耻心,要知道曾经那些苦难的经历,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裹足不前。
闻一多曾经提出:“我们到不怕承认自身的‘弱’,愈知道自身的‘弱’在哪里,愈好在各个自己的岗位上来尽力加强它。”知弱而图强,这就说明一个人只有不怕承认自身的弱,明白自己弱在哪里?就会努力克服和加强。自然就会不断地追求进步!人如此,国亦如此!
六十年代有一部话剧《以革命的名义》,其中革命导师列宁有句台词“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人们启发很大。事实上,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民族的振兴崛起,总是源于曾经的那些苦难与荒芜,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常常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