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高更的构图大部分是基于他在爪哇布洛布杜尔寺庙的一张浅浮雕照片。四十三岁的画家高更来到他憧憬已久的大溪地,创作了这幅油画,整个画面充满鲜艳的色彩,表现出岛民的朴素以及他们的信仰背景的色彩是那样斑驳绚丽,一切都没有透视感,色彩、形体都是平面的和富有装饰性的。它不存在太深奥的含义,也不值得观赏者去费神推敲。说它神秘,就在于画中的形象是一种综合的暗示。《向圣母玛利亚致敬》,又名《我们朝拜玛利亚》是保罗·高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拍摄一系列由波利尼西亚宗教信仰激发的作品之前,高更将这幅画,作为他的第一个主要的大溪地画作,这幅作品是高更在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前的构思性作品。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野外采摘水果的塔希提妇女,常在那里举行神秘的祈神活动。这幅画的构图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意境与现实的综合。左边的肩负孩子的母亲,穿着很鲜艳的红色塔帕裙,类似一幅实地写生的肖像画,右侧中景几个在祈神

保罗·高更是西方绘画历史上后印象主义的大师,他通过对于单纯、率真的追求导向新原始主义艺术,他所提倡的综合性和原始象征的新原则,对现代社会象征主义艺术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更性格孤傲,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一生极其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值得后人研究的杰出的艺术家。

一、艺术家生平简介

欧仁·亨利·保罗·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分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

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高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高更创作《敬神节》。1897年,高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高更去世。

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去绘画之外,在雕塑、陶艺、版画和写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对色彩的使用导致了综合主义的产生,加上分隔主义的影响,也为原始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

在莱扎文的自画像

二、高更作品欣赏

篇幅原因,只放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

向圣母玛利亚致敬

《向圣母玛利亚致敬》,又名《我们朝拜玛利亚》是保罗·高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拍摄一系列由波利尼西亚宗教信仰激发的作品之前,高更将这幅画,作为他的第一个主要的大溪地画作,这幅作品是高更在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前的构思性作品。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野外采摘水果的塔希提妇女,常在那里举行神秘的祈神活动。这幅画的构图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意境与现实的综合。左边的肩负孩子的母亲,穿着很鲜艳的红色塔帕裙,类似一幅实地写生的肖像画,右侧中景几个在祈神的半裸妇女,是来自爪哇寺院的带状浮雕。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神性。

高更的构图大部分是基于他在爪哇布洛布杜尔寺庙的一张浅浮雕照片。四十三岁的画家高更来到他憧憬已久的大溪地,创作了这幅油画,整个画面充满鲜艳的色彩,表现出岛民的朴素以及他们的信仰背景的色彩是那样斑驳绚丽,一切都没有透视感,色彩、形体都是平面的和富有装饰性的。它不存在太深奥的含义,也不值得观赏者去费神推敲。说它神秘,就在于画中的形象是一种综合的暗示。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3)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他在1897年或1898年完成了这幅画。高更认为它是杰作,他思想的最高点。当他画这幅画时,他绝望地哀悼了他最喜欢的女儿今年早些时候的悲惨死亡并被债务压迫,并计划在完成它时自杀。随后他因过量服用砷而尝试失败。高更表示,这幅画应该从右到左阅读,三个主要的人物小组都在说明标题中提出的问题。带着孩子的三个女人代表着生命的开始; 中间人群象征着青年时期的日常存在; 根据艺术家的说法,在最后一组中,“一位接近死亡的老妇人似乎和解并且屈服于她的思想”; 在她的脚下,“一只奇怪的白鸟......代表言语的无用”或“无用的言语”。背景中的蓝色偶像显然代表了高更所描述的“超越”。

高更说:“我相信这幅帆布不仅超越了我以前的所有,而且我永远不会做任何更好的事情 甚至不喜欢它。”这幅画是高更的开拓性后印象主义风格的重点; 他的艺术强调生动地运用色彩和笔触厚厚的信条印象派(虽然印象派着重于快速的笔触),而它的目的是传达一种情绪或表现主义的力量。

它与二十世纪的其他前卫运动一起出现,包括立体主义野兽派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4)

快乐的人

1891年4月,高更出发首次访问塔希提岛,寻找原始生活方式的痕迹。他从他周围的作品,以及当地故事和古老的宗教传统中汲取灵感,想象他画作中的想象场景。在前景中,有几个图案,他毫无疑问地观察到,因为它们在这一时期的画作中重演。有两个女人坐在画面的中央,一棵画在画布上的树和一只红色的狗。天空消失了,一系列彩色平面,绿色,黄色,红色,形成了构图的结构。在背景中的想象场景中,有几位女性崇拜雕像。高更将一座小毛利人雕像扩大到一尊伟大的佛像,并发明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所有这些元素创造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充满了和谐和忧郁,人类生活在神灵的保护下,在一个华丽的自然环境中,在古老的理想波利尼西亚。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5)

布道后的幻象

这是高更在后印象派阶段的一个早期作品。故事背景是一群布列塔尼的乡下妇女在教堂听完布道不久后经历的一场神圣幻想——雅各与一名天使搏斗的圣经故事。妇女们背对着观众,站在画面的前景,目睹雅各与上帝的传令使者扭打起来。画作真实地描绘了布列塔尼农妇在庆典时穿戴的白色头巾和传统黑色束身上衣。高更选择了一种单一色调去描绘长着翅膀的天使和雅各搏斗的战场,为了反映妇女们正在经历的宗教梦幻,他把青草地画成一种青紫的橘红色,布满整个画面,就像一个在图书馆尖叫的孩子,把声音喊得满屋子都是。

高更创作《布道后的幻象》时,那里并没有鲜亮的橘红色的土地。他的颜色选择纯粹是为了象征和装饰,为了戏剧性的比喻和画面,他选择放弃真实。就比如那根斜穿画面、将其一分为二的树枝。首先,那里非常不可能有这样一棵树,即便有,也不可能在这样准确的位置上。它是为高更的叙述策略服务的,用来把现实世界与幻觉分开。树干的左边是现实世界——聚集在一起的善良妇女 而右边是她们想象的虚构故事:雅各与一名天使在搏斗。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6)

在香草树丛里,男人和马(约会)

在画作中,右边是牵着白马的男子在香草林之间,男子和马的角度都是向香草林后的身着白衣头戴白帽的女子,整幅画作在一片绿色之中,而右上角的一抹蓝色仿佛和风煦日的一片美好和自然。这是保罗·高更一直向往的原始的自然。我们欣赏到这位艺术家在香草林、人、马、海的田园诗般的风景中揭示了“原始主义”所固有的神话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7)

在阿尔勒风景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8)

花瓶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9)

静物里皮蓬特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0)

在山脚下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1)

勒布雷的悬崖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2)

布列塔尼的农场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3)

有玻璃水瓶和陶瓷人像的静物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4)

大溪地的渔民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5)

勒普尔杜的风景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6)

海带采集者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7)

猪倌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8)

一个女人的肖像(玛丽·拉加杜)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19)

在阿尔勒附近的马斯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0)

穿过阿旺桥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1)

热带对话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2)

海边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3)

插着金莲花的花瓶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4)

在海边的牛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5)

果园中有牛儿的风景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6)

蓬图瓦兹采石场II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7)

公园的墙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8)

芒果采摘者(马提尼克岛)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29)

在池塘边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30)

一个小洗衣匠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31)

沐浴者

保罗高更的一生(保罗高更)(32)

扶手椅上的向日葵

三、高更作品的艺术特色

1.浓烈的宗教情结

艺术与宗教的紧密结合,是西方绘画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历史传统。对永恒性的追求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宗教作为“寻根之学”,就是要寻求世界的本质,实现由暂时到永恒的超越,而绘画同样追求人的精神上的超越,绘画本身具有暂时性和永固性的特点。追求永恒是人的一种本性,依赖社会环境,同时又在努力地打破现实环境的束缚,追求自由,是人类永远不肯安于现状的精神诉求。

2.继承、创新

在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艺术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命题。艺术家们都力图创新,要创新首先必须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继承,创新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都知道高更的绘画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并不是一个早熟的天才。高更从25岁左右才开始从事绘画创作,在他早期作品中,受印象派作品的影响较大。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高更的绘画展现出后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是比较晚的。高更作品中的象征主义风格在塔希提岛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塔希提岛上人们自由和淳朴的生活使高更的作品变得更加野蛮和纯粹。初到塔希提岛的高更用更为自然的处理方法来描绘岛上的自然和诗意的美。他依然喜爱有强烈对比的构图,鲜亮的色彩,人物用大笔触画成,背景是平面化和装饰性的。在一些作品中,他将物像的形体简化,用大块平涂的色块作为背景。使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成为了一幅当之无愧的名作。

四、结语

作为一个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主义色彩。英国艺术史学家罗杰·弗莱曾评价他说:“他有一种自我意识的痕迹,以及想要令观众印象深刻,在观众身上强加某种东西,事实上是某种修辞因素的渴望。”贡布里希曾在对“后印象派三杰”的评论中写道:“塞尚的办法最后导向起源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梵·高的办法导向主要在德国引起反响的表现主义;高更的办法则导向各种形式的原始主义。”

从文明走向野蛮是高更精神理想的实现,他为追求艺术的真谛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断的努力,终于使他创作出了一个宏伟的艺术殿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