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阿蒙外号怎么来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外号怎么来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资治通鉴》中关于吕蒙刮目相看这一段故事名字叫《孙权劝学》,显而易见是说孙权,主人公并不是吕蒙。可能我们一直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所误导,认为吕蒙通过吴主孙权劝学,发奋读书成长为一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人。其实并不然,吕蒙的成长大多数时候是战场实践得来的。从他参与的各种战例我们便可窥探一二,所谓的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几乎没有一点用于实战,且无外乎当年惊艳鲁肃的些许文韬武略。我们清楚的发现吕蒙的性格和能力弱点,作为一方主帅缺乏大局观和辩证博弈的能力真的是硬伤。我们不免怀疑,当年那个发奋读书惊诧众人的吕蒙去哪了?都说吕蒙有了大变化,但纵观吕蒙一生。不管是他跟随孙策,还是之后效力孙权,从破黄祖作先、登破曹仁于南郡、到计夺三郡、白衣渡江。吕蒙参与的大小战斗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偷袭和抱团平推。如果说刘备那边有位“莽张飞”偶尔用一下计,那孙权这边也有一位风格稍莽的战将吕蒙。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
(文/历史挺好玩 ,维权骑士签约作者,抄袭搬运洗稿必究)
从孙权劝学到刮目相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发奋读书最终大放异彩。
我们常常感慨于吕蒙身上翻天覆地的变法,但其实就在刮目相看这个故事里,吕蒙并不是主角,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吴主孙权。不管是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还是孙权劝学,最初的来源不外乎两个地方,一个是《资治通鉴》的第六十六卷《孙权劝学》,另一个是晋·虞溥《江表传》中的:“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细观刮目相看这个故事,一共出现了三个人,孙权、吕蒙和鲁肃。但故事的主角绝不是吕蒙,而是吴主孙权。接下来我们不妨大胆推论,小心假设,也欢迎吕蒙的粉丝在评论区随时交流观点。
都说吕蒙有了大变化,但纵观吕蒙一生。不管是他跟随孙策,还是之后效力孙权,从破黄祖作先、登破曹仁于南郡、到计夺三郡、白衣渡江。吕蒙参与的大小战斗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偷袭和抱团平推。如果说刘备那边有位“莽张飞”偶尔用一下计,那孙权这边也有一位风格稍莽的战将吕蒙。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水淹七军后,曹魏和东吴这两个昔日的仇敌居然统一战线,共同对抗风头正盛的关羽关二爷。细看那一边的曹魏战将,不管是曹仁、曹彰还是徐晃,他们联合东吴军夹击关羽时一直避免和关羽的残兵败将直接接触,围而不打。
可东吴放的主将吕蒙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关羽一直死追不放直至斩杀关羽。殊不知,关羽兵败可能迎来蜀汉援军;但关羽战死毕竟招来刘备复仇大军。对比吕蒙和曹魏诸将的做法(有勇少谋的曹彰都没有和关羽斗狠短兵相接),真的高下立判。孙权也深知吕蒙性格和能力弱点,派出使者告诫吕蒙其中道理,但还是晚了一步。
我们清楚的发现吕蒙的性格和能力弱点,作为一方主帅缺乏大局观和辩证博弈的能力真的是硬伤。我们不免怀疑,当年那个发奋读书惊诧众人的吕蒙去哪了?
《资治通鉴》中关于吕蒙刮目相看这一段故事名字叫《孙权劝学》,显而易见是说孙权,主人公并不是吕蒙。可能我们一直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所误导,认为吕蒙通过吴主孙权劝学,发奋读书成长为一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人。其实并不然,吕蒙的成长大多数时候是战场实践得来的。从他参与的各种战例我们便可窥探一二,所谓的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几乎没有一点用于实战,且无外乎当年惊艳鲁肃的些许文韬武略。
说吕蒙附庸风雅未免太过臆断,但换一个角度说孙权识人善任并指导臣下不断成长就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吕蒙还是那个吕蒙,三日未见,当刮目相看。但再过三日,还是回归老样子。但孙权不一样,他是一方雄主,看出臣下的问题并指出来真的是一种体恤和关心关注下属的表现。好比和自家人说话,老兄,你千万要多读一点书啊,对你有好处。
让人刮目相看的证明只有鲁肃,就很好理解。假如张飞某一天受鼓舞读了三两天《春秋》,那刘备和关羽必定欣喜若狂,三弟,你真厉害!居然能背出书中好多话。至于有没有真的学到其中东西,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