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拿的是方天画戟还是青龙戟(吕布脚踏赤兔马)
吕布拿的是方天画戟还是青龙戟(吕布脚踏赤兔马)吴佳敏是一位冷兵器自媒体创作者网友们可不乐意了并号称世界上没有任何兵器能攻破这个组合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说我国哪种古代兵器最厉害
你第一个想到的也许不会是戟
在全球冷兵器云集的网站上
有人提出盾和刀的组合坚不可摧
并号称
世界上没有任何兵器能攻破这个组合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网友们可不乐意了
吴佳敏是一位冷兵器自媒体创作者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舞枪弄棒
然后再把其中的心得体会编辑成册
他认为该网友的看法
简直是在大放厥词
但由于目前
没有任何实战依据能够驳倒这一论点
他只好在中国传统冷兵器里
选择长刀开始实验
一般而言
长刃兵器非常适合近距离搏斗和远距离劈砍
于是他和朋友一起穿戴盔甲
各自利用长刀和盾刀组合进行pk
但结果却让吴佳敏非常失望
不管他如何攻击、防御、转变战术
刀盾组合都能轻而易举地避开长刀
由于盾牌保护面积太大
所以他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但即使如此
吴佳敏还是坚持认为
一定有兵器可以制服刀盾组合
毕竟世间万物
不可能有完全处于生物链顶端的东西
现在主要的问题出在盾上
究竟什么兵器才能完美对抗盾牌呢?
吴佳敏开始不断检索中国冷兵器
就在这时
“戟”的形状引起了他的注意
其中“卜字戟”深得吴佳敏的喜欢
因为按照形状和理论分析
卜字戟,上可斫头,下可钩腿
还可以拉开盾牌防止对方自我保护
为了验证卜字戟的实用性
吴佳敏特地从网上订购了一把卜字戟
原料运过来后
他按照历史记载逐一拼接
用绳子将戟头固定在木杆上
这样做可以避免戟身因天气干燥而开裂
虽然有了兵器
但吴佳敏手上却没有任何关于戟法的教学材料
因为在历史上
大多数时候都作为一种仪仗用具出现
早在商代
戟就在戈和矛的基础上产生了
《释名》中说“戟,格也,旁有枝格也”
由此可见
戟就是指带有小支的直刺长柄武器
作为一种复合型兵器
戟完美地糅合了戈矛二者的优势
既可以像戈一样钩斫砍劈
也可以像矛一样刺击敌人
再加上戟的手柄相对较长
还能有效压制众多短兵器
因此
戟从战国时期开始
就一直是军队中较受欢迎的武器
但到了西汉时期,骑兵兴起
由于戟的穿透力不如长矛
无法有效刺穿敌人身上的铠甲
所以骑兵开始广泛使用“马槊”作为进阶替代品
虽然戟逐渐退出了战场
但却慢慢发展成了象征国家兵力强大的象征
实际上
周代贵族为了彰显身份
早已开始在门前陈列长戟以示尊贵
所以戟除了作为兵器使用外
也作为一种仪仗用具
维护着贵族的权力与威严
到了隋代
列戟完全成为定制
有关史书记载
“时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
到了唐代晚期
列戟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甚至还列出了24个相关等级
供高官贵族使用
随着戟的礼乐功能不断强化
它的实战功能也慢慢被人遗忘
吴佳敏究竟该如何学习戟法呢?
虽然手头没有参考资料
但他还是自己琢磨出了一套方法
总的来说
戟的用途非常广泛
它如枪、似刀、像棍
可谓集兵器之大成
吴佳敏综合三种兵器的使用套路
然后私自创造出一种融会贯通的戟法
自由组合过后
他发现自己使用的方法和钩镰枪极为接近
而钩镰枪恰好也是由戟演化而来的
所以
吴佳敏又在参考钩镰枪的基础上优化招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他已经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卜字戟了
尽管这回刀盾组合依旧防范得密不透风
但吴佳敏却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段找到了漏洞
何谓“欲扬先抑”呢?
就是战斗时
不能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意图
接着再出其不意、灵活出招
尽管他刚开始仍然处于下风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
吴佳敏渐入佳境,最终取胜
他终于可以将实战经验写入网络
从而打破那名网友的狭隘偏见
实际上
戟也不是最厉害的兵器
毕竟中国古兵器文化博大精深
绝非三言两语就可评判概括
除了卜字戟外
方天画戟也颇有名气
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里
吕布手持方天戟的勇猛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但据《三国志》中的吕布传记载
吕布却并未使用方天戟
而是“举弓射戟,正中小支”
专家推断“小支”正是当时盛行的卜字戟
因为方天戟本身并没有“小支”
但让人意外的是
一番考证过后
史料确实证明吕布常用的武器
并不是卜字戟或方天戟
在《后汉书·董卓传》中
吕布劫杀董卓之际乃“持矛刺杀卓”
由此可见
他常用的武器其实是矛
既然如此
为什么后世的话本小说
都集体将吕布塑造成“持戟的硬汉”呢?
其实这和话本小说的创作要求密不可分
吕布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必须让读者牢牢记住他的形象
而是利用武器标签
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渲染
再加上宋代话本小说流行之际
方天画戟已成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
并且当时的戟身装饰看起来雍容华贵
所以整体外形与吕布这一人物非常贴切
因此相关作者才将戟定为吕布的专用武器
戟作为中国古老传统兵器文化的代表
它完成了从战场到官场的华丽转身
但从古到今
戟威猛霸气的形象却依然深入人心
屏幕面前的你如果还想了解其他兵器
点开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