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雅茶生活(跟着古人吃茶去)
古人的高雅茶生活(跟着古人吃茶去)茶叶在宋朝已经出现,但它真正成为茶饮的主流是在明朝。明人许次纾《茶疏》说:“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这是对饼茶的公然否定;又说:“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近时制法”就是流传至今的炒茶法了。北宋中期,市面上开始流行末茶,也就是将茶饼碾成末再出售。喝茶变得更为简单,只要有茶盏有注壶,把水烧开,就不愁没茶喝。末茶大概相当于速溶咖啡,大大方便了寻常百姓饮茶。今天也有茶饼,比如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将茶叶紧压而成的,撬一块下来用水泡开仍然是茶叶。而唐宋饼茶是完全看不见茶叶形状的,根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的记载,饼茶的制作方法如下:第一蒸,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拣选、清洗,“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第二榨,将蒸过的茶叶“淋洗数过”,使之冷却,然后尽可能榨出其中的水分及茶膏(即汁液),“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第三磨,把去除了水分和汁液的茶渣放入瓦盆内
相较于酒,茶走的是安静高雅的路线。中国人以茶为饮料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西南是野生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汉代以前,巴、蜀、南中的人已经开始茶的采摘和饮用。
东晋南朝,南方饮茶蔚然成风。南齐武帝临终遗诏,“祭敬之典,本在因心。东邻杀牛,不如西家礿祭。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饼、茶饮、干饭、酒和脯(肉干)应该是当时南方通行的饮食。
茶的北传在隋朝统一之后继续进行,唐玄宗开元以后,由于参禅打坐者需要靠茶长时间保持清醒,饮茶逐渐普及。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了饮茶习俗流行的盛况:“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饮茶从此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唐宋两代茶的主流不是我们今天习见的茶叶,而是饼茶,又称“片茶”“团茶”。茶叶成为茶饮的主流要到明朝。
今天也有茶饼,比如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将茶叶紧压而成的,撬一块下来用水泡开仍然是茶叶。而唐宋饼茶是完全看不见茶叶形状的,根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的记载,饼茶的制作方法如下:第一蒸,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拣选、清洗,“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第二榨,将蒸过的茶叶“淋洗数过”,使之冷却,然后尽可能榨出其中的水分及茶膏(即汁液),“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第三磨,把去除了水分和汁液的茶渣放入瓦盆内,加水,用木棒反复研磨;第四添加香料,“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第五定型,最后放入特定的茶范内定型,再置于笪上晾晒,使之干燥,就得到了完美的茶饼。这种饼茶在反复的蒸榨研磨之后,又掺入了香料,以色白为上品。这样过度加工的片茶之中,究竟还能保存多少茶之真味,我深表怀疑。
唐代流行的饮茶方式,是陆羽《茶经》所提倡的煎茶法,也就是煮茶。先要把饼茶烤干、碾碎、罗细,“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然后以釜煎水,煎水时必须小心观察水的沸腾程度。“其沸如鱼目”,冒出鱼眼大小的水泡时,加入食盐调味;“缘边如涌泉连珠”时,舀出一瓢备用;然后加入茶末,不断搅动,同时将之前舀出的那一瓢水陆续加入,以缓和沸腾,培育“汤花”。最后,将茶釜从火上取下,将茶汤倒入茶盏,这叫“分茶”,分茶的关键在于均分“汤花”。对爱茶的人来说,煎茶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身与心的放松与享受。
煎茶法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程序繁复。饮茶者必须配备茶砧、茶椎、茶钤、茶碾、茶罗等一系列器具,而每次饮茶都必须经历椎、炙、碾、罗等步骤,非富足而闲暇者不能备其事。
北宋中期,市面上开始流行末茶,也就是将茶饼碾成末再出售。喝茶变得更为简单,只要有茶盏有注壶,把水烧开,就不愁没茶喝。末茶大概相当于速溶咖啡,大大方便了寻常百姓饮茶。
茶叶在宋朝已经出现,但它真正成为茶饮的主流是在明朝。明人许次纾《茶疏》说:“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这是对饼茶的公然否定;又说:“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近时制法”就是流传至今的炒茶法了。
◎本文摘自《人间烟火》(作者赵冬梅),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