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得了幽门螺杆菌的症状(大便有这些症状)
小儿得了幽门螺杆菌的症状(大便有这些症状)家庭聚餐时,大家一起共用餐具,互相夹菜,甚至嚼饭喂孩子,都会给它创造传播的机会。第一步:家庭聚餐时 趁虚而入不仅如此,研究发现: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都和它有很大关系。我国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儿童的感染率也高达40%。那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往下看↓↓↓
#头条创作挑战赛#
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幽门螺杆菌(HP)。
它比那些“3句话,就能让男人为我花一百万”的成功学导师更厉害的是:
可能只需要2步,它就会让全家老小阳性。
不仅如此,研究发现: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都和它有很大关系。
我国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儿童的感染率也高达40%。
那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往下看↓↓↓
第一步:家庭聚餐时 趁虚而入
家庭聚餐时,大家一起共用餐具,互相夹菜,甚至嚼饭喂孩子,都会给它创造传播的机会。
第二步:上厕所时,伺机而动
此外,如果家里有人不注意卫生,上完厕所后不洗手,幽门螺杆菌可能潜伏在卫生间某个角落,伺机附着到你的手上,如果再直接用手拿东西吃....
那恭喜你,再次中招!
除了上面提到的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外,接吻时,Hp也会躲在唾液里,伺机传染给另外一半。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刚刚前文说过,现在儿童感染率逐年上升,如果家庭成员不小心感染,要带孩子做检测吗↓↓↓
答案是——如果没有其他相关的消化道症状,14岁以内的孩子并不需要做常规的幽门螺杆菌检测。
因为儿童的免疫力低,我们好不容易把幽门螺杆菌杀死了。
但是如果饮食不注意、就餐不卫生,会再感染,再感染治疗的难度就更加大了,除非有以下情况:
☛ 孩子出现有明显症状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诸如胃痛、胃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长期食欲不佳等上消化道症状,可能合并腹泻、便秘、大便发黑,且规矩饮食后无好转,需要检查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以及患有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儿童,也应完善幽门螺杆菌检查。
此外,跟孩子亲密接触的成人,包括家长、保姆、亲戚等,每年做常规体检的时候,需要检查幽门螺杆菌。
特别是家中存在胃癌家族史、或者患有消化道溃疡、经常出现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的成员。
筛查幽门螺杆菌的方式也很简单: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如果孩子确诊幽门螺杆菌,需不需要治疗呢?
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的话,可以先不用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发病率并不高,可能随着孩子的体质增强,这个细菌自己就没了。
其次,幽门扩杆菌根除治疗主要选用抗生素联合治疗,而且需要连续大剂量用药2周。
这对孩子整个肠道菌群伤害特别大,那就是得不偿失。
除非临床判断儿童反复出现的胃肠道症状,且明确这个症状跟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这种情况下会考虑杀菌。
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是不需要治疗的。
但如果成年人确诊呢?
原则上,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应给予根除治疗,但要考虑到不同人群根除效率和药物副作用等特殊情况。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而对于有明显胃部不适、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等相关疾病的感染者,推荐尽早根除治疗。
* 另外,有个人根除治疗意愿的患者也可进行治疗。
此外,科大大还整理了一些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常见小问题。
1.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容易得胃癌吗?
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
但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感染幽门螺杆菌100%导致慢性胃炎,但只有约1~3%概率发生胃癌。
而且胃癌的发生还受遗传、饮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过为了防止恶性疾病的发生,现行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
2.口臭、放屁臭就是感染HP吗?
不一定,大多数HP感染者是没症状的。
口臭主要来自于口腔细菌对食物残留、唾液蛋白发酵;放屁臭和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的硫化物有关。
所以,与其通过任何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不如去医院“吹口气”。
3.大蒜、用牙膏、益生菌能杀灭Hp?
如果有用,感染率就不会那么高了。
大蒜素对预防胃癌发生有一定作用,但没有相关实验证明大蒜能预防HP。
如果你真的相信牙膏能杀灭幽门螺杆菌,那只能说是太单纯了。
而益生菌只是辅助治疗,没有谁是单独靠益生菌来治疗幽门扩杆菌。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4.感染HP,应该怎么治疗?
目前标准的四联方案根治幽门螺杆菌成功率约90%,但每个人状况不同,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咨询医生。
5.HP治愈后,还会二次感染吗?
会。事实上HP治愈后,二次感染的情况并不常见,每年不足2%的成人会出现再感染。
6.查出感染后,如何避免传染给家人?
当一个人查出Hp阳性,最先影响的可能是自己的家人。
一起吃饭可能会传给亲朋好友、一个浪漫的法式热吻传给爱人.....这些都有传染给家人的可能。
还有2天就到国庆了,想要不被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背诵下图,别因为假期大意而中招。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