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以后农民靠什么挣钱养家(农村先富起来的人如何带动后富)
乡村振兴以后农民靠什么挣钱养家(农村先富起来的人如何带动后富)那位搞屠宰的办了家制鞋作坊,雇了十几个人,又建了家养蛋白虫的厂子,雇了10个人。这些有创业头脑的人,即使失败了,还会从头再来。做皮衣的伙伴,买了拖拉机等农机具,给本村的人以及附近几个村子的人耕种,活挺多,整天起早贪黑,干劲很大。村里那些最先富起来的人,都是有经商头脑,敢于冒险,最早去外面闯世界的人。他们有搞钢材营销的,有批发调料副食品的,有开羊肉馆的,有收购废品的等等。自己当老板能赚大钱,也能亏本。有个原先和我一个队的伙伴开了一家制皮衣的作坊,雇佣了十几个人,开始还有盈利,后来市场越来越差,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亏了三十多万元。还有个伙伴的儿子,搞生猪屠宰,曾经很红火,猪肉卖到青岛,雇了好多人,挣了不少钱,后来全赔进去了。
昨天在头条发了一篇《离开农村47年,故地重游,不复当年模样》的文章,讲述了村庄的巨大变化。该村的首富是一卢姓人家。他家前后有两个院子,三排房子。院子里有各种花卉,还养了一只孔雀,四只八哥,很令人羡慕的住处。
一进大门,笼子里的八哥就打招呼:“你好!”然后就“小白兔,小白兔”地唠叨,很搞笑。
生产队时大家都一样,没有穷富之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放开搞活,各显其能,他开始贩卖牲口,赚了一笔钱。他的三个儿子也有发家致富的能耐。有在上海、青岛、德州等地办私立学校的,有在外经商的,有搞汽车销售,办养牛场的。养牛场的规模挺大,有260头牛,一头牛卖一万多元,总价值也得有260多万元,可见身价不菲。
村里还有一家养了六十多头牛的,也算是挺有钱的。有些农户只养了一两头牛,算是小富吧。
村里那些最先富起来的人,都是有经商头脑,敢于冒险,最早去外面闯世界的人。他们有搞钢材营销的,有批发调料副食品的,有开羊肉馆的,有收购废品的等等。
自己当老板能赚大钱,也能亏本。有个原先和我一个队的伙伴开了一家制皮衣的作坊,雇佣了十几个人,开始还有盈利,后来市场越来越差,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亏了三十多万元。
还有个伙伴的儿子,搞生猪屠宰,曾经很红火,猪肉卖到青岛,雇了好多人,挣了不少钱,后来全赔进去了。
这些有创业头脑的人,即使失败了,还会从头再来。做皮衣的伙伴,买了拖拉机等农机具,给本村的人以及附近几个村子的人耕种,活挺多,整天起早贪黑,干劲很大。
那位搞屠宰的办了家制鞋作坊,雇了十几个人,又建了家养蛋白虫的厂子,雇了10个人。
这种小虫子用烤箱烤熟了,包装后40元一斤,听说还出口。
有家在胶州开了好几家羊肉馆,老人在家里养羊,孩子在外面经营。昨天说的那家生产装饰材料,雇了二十多个人的工厂,就是他家办的。
厂子不大,厂门口也停了好多汽车。
村里有一家最早买联合收割机的。他父亲比我大几岁,在生产队时,他的机灵就很有名。听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就干上了贩卖塑料盆、炊具之类的营生,整天忙于赶集,也挣了点钱。他儿子眼界更高,买了收割机外出割麦,后来又在本村和附近几个村流转土地,听说已经流转了200多亩地了。农业机械从耕、种、收,到喷灌,无人机打药,非常齐全,基本属于现代化农业了。
我发现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创业的头脑和冒险的精神,大多数人追求稳妥,小富即安。农村的发展,需要敢于创业的能人。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精神上的引导,一个村的人都很在意自己混得好不好,都有一种和别人比的心理,你家的房子盖的好,我家的房子也不能差了。与过去提倡“谁穷谁光荣”相比,劳动致富的示范作用更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二是先富起来的人有资金实力办工厂,搞家庭作坊,这就为没有创业精神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下乡那个村如今在家的不到300人,并且大多是老年人。这些小作坊,小厂子共雇佣了四十多人,月薪3000元与种地相比,也是不错的收入。
村里有人买了收割机等农机,村民种地才实现了机械化;村里有了种田大户,那些不愿种地的人才有可能把承包的土地以每亩每年85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
如果村里没有这些搞农机,办厂子的能人,农民种地没有机械可用,土地流转没有人接收,也没有地方打工挣钱。这是我所理解的先富带动后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