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0幅民居建筑日记手绘(天柱:妙笔书写家祠群)

10幅民居建筑日记手绘(天柱:妙笔书写家祠群)——依托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以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将天柱打造成为世界华人寻根问祖重要旅游目的地。——在清水江沿线集中打造一批姓氏码头,结合清水江半岛、孤岛,建设以三门塘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村寨和水运码头,重现历史上清水江沿岸经济繁荣景象。如何谋划、如何推进?天柱县“旅游活县”的答卷就是——念好“山字经”、打好“水上牌”、走好“田园路”、书写“家文章”、唱好“民族歌”,要推动“旅游 农业 工业 城镇 服务业 扶贫”融合发展,让旅游金扁担,一头挑绿水青山、一头挑金山银山,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大幕拉开,一篇家和万户兴的“家文章”,正在悄然间释放着文化的底蕴与魅力。——围绕家祠文化引进旅游企业,规划建设集家祠展示馆、木商文化一条街、姓氏精品客栈、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国学堂等为一体的“百姓家祠文化园”。

妙笔书写家祠群“家文章” 打造清江走廊璀璨明珠

——天柱“旅游活县”战略助推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四

新华网贵阳7月5日电(通讯员 龙胜洲 伍丽)今年5月底至6月初,短短五天内,天柱县连续召开两次县委扩大会议 把全县旅游活县战略推进工作放在了重要议事日程上——如何谱写好天柱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大答卷。

天柱县县委书记陆再义说:“旅游发展工作是省、州、县的重要战略部署,要高度重视、加强协作,把旅游发展作为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思路明、定好位,才能实现旅游发展后发赶超。”

如何谋划、如何推进?天柱县“旅游活县”的答卷就是——念好“山字经”、打好“水上牌”、走好“田园路”、书写“家文章”、唱好“民族歌”,要推动“旅游 农业 工业 城镇 服务业 扶贫”融合发展,让旅游金扁担,一头挑绿水青山、一头挑金山银山,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

大幕拉开,一篇家和万户兴的“家文章”,正在悄然间释放着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围绕家祠文化引进旅游企业,规划建设集家祠展示馆、木商文化一条街、姓氏精品客栈、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国学堂等为一体的“百姓家祠文化园”。

——在清水江沿线集中打造一批姓氏码头,结合清水江半岛、孤岛,建设以三门塘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村寨和水运码头,重现历史上清水江沿岸经济繁荣景象。

——依托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以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将天柱打造成为世界华人寻根问祖重要旅游目的地。

10幅民居建筑日记手绘(天柱:妙笔书写家祠群)(1)

三门塘刘氏家祠。

家祠群 凝智慧

天柱家味特别浓,几乎有寨子就有家祠,一个寨子就是一个家。

据县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天柱县堪称中国西南地区家祠群集中之地。境内有40多个姓氏,先后建起140多座大小家祠。目前全县仍有古宗祠近百座,其中50余座保存较完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省级2座、州级19座、县级27座。

家祠多为合院式布局、两进天井,祠内设神龛、戏楼、厅堂、厢房、花窗、中厅、正厅等,祠外墙与牌楼连为一体,穿斗、抬梁式木结构。祠牌楼墙面配有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浮雕彩绘有多幅甚至几十幅,柱上楹联、房顶人物花鸟彩绘等,都是工艺品。可谓宗祠内外,处处充满文化韵味。

这些蕴藏着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宗族制度等信息,融合着当地宗祠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史学价值。宗祠是众多专家、学者探究中国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传播乃至苗侗文化交流、融合的珍贵实物。

三门塘刘氏宗祠造型更为独特,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高高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惟妙惟肖,逼真传神。大门上方,一只雄鹰振翅欲飞。两根高耸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面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九时十二分这个晨曦时刻。正面窗户,为哥特式西洋建筑,大门及院内,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高达八米之墙体,使之雄姿并发。这是清水江上下游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物,至今保存较好,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家祠历史悠久,有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白市镇杨氏先祠,择基于明朝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族人愈11万。全县境内所建杨氏家祠达30余座、龙姓家祠20多座、吴姓和王姓家祠10多座、刘氏家祠8座等等。不管是总祠、先祠与分祠,如今家祠都由过去单一的族人祭祖议事地方,变为群众集会、传承家训、家规及文艺演出场所,成了当地民众展示古建筑文化、展示民族风俗的平台。

家风兴 育后人

每座家祠都传唱着一支民族文明进步之歌。这每支歌,如摇篮曲般永远激励着一代代族人奋进。

天柱宗祠文化习俗,是由清水江文化、木材文化、石头文化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与侗苗文化融合而成。

“这是嘉庆二年 (1797年),为纪念南宋时平‘蛮’有功的指挥使杨洪及其长子杨万潮所建。”白市杨氏族人介绍道。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白市杨氏先祠,墙面彩绘、柱上楹联依稀可见:“俊杰英雄文韬武略,桂兰馨馥子孝孙贤;俊秀挺拔光前裕后,仓公崛起叶茂根深。”牌楼彩画有“杨洪公平南”“杨业归宗”“杨延昭挂帅”“杨宣娘大破白马关”“佘太君百岁挂帅”等,牌位横书“清白堂”“弘农郡”,犹如一座“道德讲堂”,教育一代代杨氏子孙。

像白市杨氏先祠一样,远口吴氏总祠为供奉南宋大理寺丞吴盛所建,三门塘刘氏宗祠为纪念明初随朱元璋征战、军功卓著的昭勇将军刘旺而建,白市北岭乐氏宗祠为纪念始祖武骑慰忠义郎乐书溪而建,新舟宋氏宗祠为纪念清代进士、翰林庶吉士宋仁溥而建,新舟吴氏宗祠为纪念开基始祖、江州知州吴世富所建,竹林秀田唐氏宗祠为供奉宋代出任湖广辰州府守备唐敏所建……

翻开天柱县家祠族谱,如同走进祖先的胸怀大志。先辈宋仁溥、姜应芳、王天培等仁人志士 “公车上书”四举人,以及“中国侗族作家群”“画家群”“音乐家群”“书法家群”等,为家为国为民族屡立战功、艰辛创业动人故事历历在目,成了各大姓氏后人奋发有为的榜样。

天柱家祠百年延续,家文化在传承传播中提升。县文物专家姚敦屏说:“逢年过节,各氏家祠,搭台唱戏、晒谱议事,赛歌跳舞、玩龙舞狮等轰轰烈烈,丰富了族人文化生活,促进族人团结、邻里和睦、凝聚人心,传承了祖先优良道德和民族宗族文化,培育了民族精神,沿袭了良好的家风、族风。”

百姓富 村民乐

用好家文化,家和万事兴。

天柱妙笔书写“家文章”——以“旅游活县”为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家祠特色文化资源,对一些“褪色”甚至濒临停滞、消失边缘的家祠进行修复保护,全力挽救、保护、打造。

日前,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远口吴氏总祠顺利完成原貌恢复重建。但见掩映在参天古树下的吴氏总祠徽檐翘首,高大雄伟。牌楼上,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古雅鲜艳,天仙配、云长出关、嫦娥奔月等精彩画面,循循善诱着晚辈崇德向善、明理知耻、奋发向上。总祠三进三层,青石阶、青石路、青石礅、青石碑刻、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俨然一个“石文化”荟萃地。祠堂内,四合天井采光明亮,后山风景如画,门前大桥长虹,桥下碧波荡漾,江中舟行渔歌。

把家祠打造成宜家宜游的休闲乐园。天柱争取世行贷款781.2万元,聘请了德国专家、同济大学古建专家以及省文保中心文物课题研究组专家,对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的哥特式刘氏宗祠牌楼墙面进行灰塑增强、缺损修补,石灰水拼色等处理,使刘氏宗祠再现古建筑风采。

与此同时,白市杨氏先祠、龙盘陈氏宗祠、凤城袁氏宗祠等一大批面临修缮的珍贵文物,也正在抢修保护中。天柱县还将启动家祠文化博物馆、百家姓家祠客栈建设等。

建新村 促旅游

“快来看啊,有两个外国人来我们村里了。”

甘溪侗寨村民老陶兴奋不已地将这个消息告诉邻居,“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外国人,今天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外国人呢。”

今年1月25日,渡马乡甘溪侗寨迎来2名外国游客。他俩是瑞典人,在上海工作,慕名专程来到甘溪。

“我们是在网上知道有个叫‘功夫村庄’的,我们对功夫都很感兴趣,所以决定亲自过来看看。”名叫吉峰的外国游客用一口流利普通话说道。“这里的风景很美,老百姓都很热情、很友善,他们免费给我们提供食宿,我们打算在这里住上三天,好好体验‘功夫村庄’的风土人情。”他的伙伴接过话说。

甘溪侗寨,是渡马乡共和村的一个古老的自然寨。这里总共有123户村民,有陶、陈、陆、杨、袁、宋6姓人家。自明朝初年6姓先祖聚居此地以来,世代和睦相处,有着共同的语言习俗,亲如一家。寨上的村民人人都会功夫。2015年9月7日,被CCTV7誉为“功夫村庄”,在“聚焦三农”栏目以新闻形式播出。

随着休闲旅游、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天柱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美丽自然景观资源,借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着力打响“甘溪生态旅游”这块牌子。

这是该县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底启动这项工作以来,天柱便将打造美丽乡村与发展旅游相结合,先后打造了邦洞镇赖洞村、远口镇新市村、渡马乡龙盘村、坌处镇三门塘村等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三五年内,努力打造世界华人寻根问祖重要旅游目的地。那时,天柱的家更美、更大、更充满神奇色彩。杨家、吴家、陈家、刘家等等百姓家祠将傲然展现于世。天柱的家祠群,将成为清水江上黄金走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世人目光、四海游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