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有值得学习的故事(范蠡事了拂衣去)
范蠡有值得学习的故事(范蠡事了拂衣去)范蠡和我们很多苦逼的打工仔出身一样,不仅生在偏远的地方,还生在一个穷人家庭里。首先,年轻时要有雄心壮志,要“看得远”。您想啊,十七八的小伙子,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不是神仙就是废物,绝对不是正常人。但这三个“看”字,虽然我也搞不太明白,但还是试着去练习,不过,成效不大。直到我看完范蠡的故事,才明白,人生要学会“看”,绝对不是随便一个年龄段、随便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范蠡第三个“看”,看出了本质,看出了水平。01
范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三个年龄段学会这样去“看”
文丨二指禅掌门
常常听人说,人要活明白,就要“看开、看淡、看破”。
初看很有道理,但细想就有点糊弄人了。
您想啊,十七八的小伙子,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不是神仙就是废物,绝对不是正常人。
但这三个“看”字,虽然我也搞不太明白,但还是试着去练习,不过,成效不大。直到我看完范蠡的故事,才明白,人生要学会“看”,绝对不是随便一个年龄段、随便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范蠡第三个“看”,看出了本质,看出了水平。
01
首先,年轻时要有雄心壮志,要“看得远”。
范蠡和我们很多苦逼的打工仔出身一样,不仅生在偏远的地方,还生在一个穷人家庭里。
但范蠡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各种典籍,不到20岁,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
当时的任宛令叫文种,听说乡里出了才人,跑去范蠡家里去看,一番交谈,感叹不已。
但二人都知道,就当时楚国的情况来看,即使这样的人才,也很难出头。
楚平王昏庸无道,不仅乱杀群臣,还逼走了旷世奇才伍子胥。这样的国家,穷人的孩子很难当官,即便有机会,也不该为这样的昏君效力。
于是,范蠡出走越国遇到了勾践,两人惺惺相惜,决心协力干一番事业。尤其是范蠡的治国治军之道,让勾践连连感叹相识恨晚。
范蠡很清醒,知道自己孤掌难鸣,就把文种也叫来帮忙。就这样,成就越国霸业的铁三角形成了。
02
其次,中年时志得意满,要“看得透”。
范蠡知道,平台有了,剩下的就是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于是,范蠡先是苦劝勾践养精蓄锐,勾践不听,兵败后,范蠡又说服勾践装“孙子”,并陪同他到吴国为奴,熬过了最屈辱的阶段。同时,范蠡明里用奇珍异宝和美人西施渐渐腐化夫差,暗里积极发展农桑,整顿军备,终于在公元前482年,以“三千越甲”使得吴王夫差一如当年的越王勾践,乞求和谈。
生死攸关之际,范蠡劝说勾践不要有仁慈之心,以免出现第二个勾践。
勾践细思后,一阵后怕,收起了对吴王的悲悯。
能够看透时局,收敛自如,才是大才。
03
最后,老年时急流勇退,要“看得淡”。
大局已定,勾践大宴群臣时,却发现不见了第一功臣范蠡。
史料记载,范蠡给文种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看到这封信的时候,范蠡和西施已经泛舟太湖,握手言欢去了。
舍弃大半生建立起的不世功业,一般人很难做到。一般人之所以奋斗,就是为了日后能享受劳动成果。但范蠡没有,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因此,多年以后的大唐盛世,大诗人李白了解了范蠡的一生后,感叹不已,挥毫留下了著名诗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就是说,问世上能有几个人有如此智慧?
就像文种,虽然学识渊博,但却没有范蠡的智慧和洒脱,即便范蠡说的那么明白,他依然不愿放弃荣华富贵,最后果然被越王赐了一把宝剑,自刎殉命。
因此,后代生意人多供奉他的塑像,称之为商圣。
有智慧不仅能战胜对手,能逢凶化吉,更能发财致富。
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一般打工仔所不具备的。
【掌门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