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儿童心理学(残忍的阿尔伯特)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儿童心理学(残忍的阿尔伯特)接下来是1925年,他完全放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在这个阶段他对生理学也不再感兴趣,他开始只对反射现象感兴趣,认为不存在复杂的行为,只有简单的反射。”阿尔伯特(Albert experiment)”实验就发生在1920年,是他为了证实这个观点而做出的实验,我们在理解阿尔伯特实验的时候,要依据华生在这个阶段的观点来进行理解。虽然行为主义被认为是华生创立的,但是在华生之前,行为主义的观点就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比如说许多机能主义者的观点和华生的观点是类似的,以及巴普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等等。在讲“阿尔伯特(Albert experiment)”实验之前,我们要了解华生在他整个学术生涯里的观点变化的过程,在1914年的时候,华生还比较强调本能的作用。到了1919年,他开始认为本能只存在婴儿那里,并且会被后天习惯很快地取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无论是华生的“阿尔伯特实验(Albert experiment)”,还是哈洛的“恒河猴实验(Rhesusmonkeys experiment)”,又或者是斯金纳的“箱子实验(Skinner box)”,都是心理学上饱受诟病的实验。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于研究行为特别感兴趣,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上,他们都用一些残忍的动物实验给出了答案。
“阿尔伯特实验(Albert experiment)”的背景华生(Watson)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行为主义学派正式创立的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演讲稿《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虽然行为主义被认为是华生创立的,但是在华生之前,行为主义的观点就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比如说许多机能主义者的观点和华生的观点是类似的,以及巴普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等等。
在讲“阿尔伯特(Albert experiment)”实验之前,我们要了解华生在他整个学术生涯里的观点变化的过程,在1914年的时候,华生还比较强调本能的作用。
到了1919年,他开始认为本能只存在婴儿那里,并且会被后天习惯很快地取代。
”阿尔伯特(Albert experiment)”实验就发生在1920年,是他为了证实这个观点而做出的实验,我们在理解阿尔伯特实验的时候,要依据华生在这个阶段的观点来进行理解。
接下来是1925年,他完全放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在这个阶段他对生理学也不再感兴趣,他开始只对反射现象感兴趣,认为不存在复杂的行为,只有简单的反射。
最后,从1926年开始,华生的观点演变为激进的环境论,并且不再发生基本变化,激进的环境论指的是后天的环境的作用可以决定一切。
华生在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宣言就是发表在这一阶段:
“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里抚养,我可以保证,从他们中任意挑出一个——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和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能选择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和小偷。”
阿尔伯特实验(Albert experiment)
在1920年的时候,华生和雷纳在医院里挑选了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这个婴儿叫做阿尔伯特。
他们承诺每天给阿尔伯特的母亲一美元的实验参与费用,阿尔伯特的母亲并不了解实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华生送给阿尔伯特一些东西,有小白鼠、小白兔、猴子等等物品,阿尔伯特并没有对这些物品表示出任何的恐惧,反而很好奇地摸了摸小白鼠和小白兔。
两个月后,华生继续让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玩耍,但是当阿尔伯特打算触摸小白鼠的时候,华生就在他的身后敲击钢条,然后阿尔伯特害怕地叫起来,每一次发生这样的情形的时候华生都这样做。
这样做的结果是阿尔伯特刚开始不愿意主动触摸小白鼠,接下来当华生他们把小白鼠主动放在阿尔伯特面前,并没有敲击钢条,阿尔伯特也开始躲开小白鼠。
五天之后,华生发现阿尔伯特对于小白鼠的恐惧还是和之前一样强烈,甚至是恐惧已经泛化到了所有的带有毛皮的东西。
这个实验证明了后天的习惯是怎么产生作用的。
孩子对于击打钢条发出的尖锐声音是有着天生的恐惧的,在后天的引导下,对于击打钢条产生的恐惧演变成为只有后天条件也会产生恐惧。
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对孩子发脾气的话,实际上就相当于华生对于阿尔伯特的所作所为那样。
因为家长在发脾气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排斥,然后,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发脾气,就会让孩子因为学习感受到恐惧和排斥,再接下来有可能会泛化成为孩子不愿意主动思考。
行为疗法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家长对孩子发脾气会影响到孩子不喜欢学习,那么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这样的正强化会有作用吗?
华生的观点是能够的。
在对阿尔伯特的实验结束的一个月之后,阿尔伯特还是存在对白鼠的恐惧,但是阿尔伯特已经搬离了那家医院。
于是华生指导了另一位心理学家琼斯,他们对一个三岁的害怕兔子、白鼠、皮外套、青蛙的男孩彼得进行了治疗。
刚开始,他们采取了示范疗法(Modeling),指的是让彼得观看其他儿童和兔子之间愉快玩耍的画面。
就在这个时候彼得生病了,他们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彼得因为被狗攻击了,然后加重了对于所有事物的恐惧,这个时候华生和琼斯决定使用逆条件疗法,也就是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
在40英尺的病房中,华生他们刚开始把装在金属笼子里的兔子放得离彼得很远,然后逐步拉近距离,最终彼得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和兔子玩耍了,并且结果也发生了泛化,彼得对于其他事物的大部分恐惧也减弱了。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是华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用来补救父母经常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吼叫孩子这样的行为。
斯金纳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但是他和华生在学习这一方面的观点是不同的,斯金纳认为负强化和正强化都会达到强化的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吼叫他们,父母的反对强化了他们这样的行为,孩子会做出更多的让父母不愉快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用另外的不良行为来替代(也就是所谓的惩罚),而应该消除,即对于孩子做出的令父母不快的行为“选择忽视”。
当孩子在学习中让父母不快的时候,无论是正强化,还是不予注意,都要好过对孩子大吼大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