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字典解读(说文解字530课细说)
成语字典解读(说文解字530课细说)2、䩯。读音有两个:(䪎的小篆写法)又引申为垂貌。《广韵·支韵》:“䪎,垂貌。”也可以直接指马鞍。《篇海类编·鸟兽类·革部》:“䪎,鞍也。”“䪎”的小篆写法如图: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革”部的三个汉字:“䪎、䩯、鞭”。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前两个是生僻字,“鞭”字是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前两个字了解即可,重点汉字是“鞭”。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䪎。读su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䪎,緌也。从革,巂(guī,鸟名,就是子归)声。”形声字。本义是马鞍的絛(tāo)饰。徐锴《说文系传》:“按:《礼》注,緌缨之饰也。”《广雅·释器》:“䪎谓之鞘。”王国维《观棠集林·胡服考》:“古者鞍有垂饰,名之曰䪎。”
(䪎的位置)
也说是拉着上车的皮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䪎,此当为挽以上车之革。”
又引申为垂貌。《广韵·支韵》:“䪎,垂貌。”
也可以直接指马鞍。《篇海类编·鸟兽类·革部》:“䪎,鞍也。”
“䪎”的小篆写法如图:
(䪎的小篆写法)
2、䩯。读音有两个:
(一)j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䩯,急也。从革,亟声。”形声字。本义是急。也作“革”。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钱曰:‘《檀弓》:夫子这病革矣。注:革,急也,应即䩯字。’灏按:古人谓革为急,其后乃别制䩯字。”《檀弓》里这句话的意思是: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险了。因为“革”有革除之义,这句话千万不能错误理解为病已经好了。《集韵·职韵》:“䩯,或作革。”
(二)qì。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皮革坚硬。《广韵·职韵》:“䩯,皮鞭貌。《集韵·职韵》:“䩯,韦坚也。”
“䩯”的小篆写法如图:
(䩯的小篆写法)
3、鞭。读biā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鞭,驱也。从革,便声。”形声字。本义是驱马。因为许慎提供的有“鞭”的古文字形,古文字形象手执鞭形,既可驱马,又可鞭人。所以我们也看一下它的字形:
(鞭的字形演变)
秦系文字中,“鞭”是形声字。而古文字形中,“鞭”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古文字形是(上亼下攴),亼是集中的意思,王筠《说文句读》:“从亼攴者,亼(jí,同“集”)者集也,集众革以攴(pū,同“扑”)之也。就是把皮革集中起来扑人或马。
(皮制马鞭)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以我现在部属之众多,把马鞭全部投入江中就足够截断江流。后来,这里发展出了成语“投鞭断流”,用以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投鞭断流连环画)
回到“鞭”这个字形上来。鞭的字义,既指马鞭,又指“驱马”,这二义是名动相因,同时存在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马鞭虽然长,但达不到马肚子。这里的“鞭”是马鞭。《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马不出者,助之鞭之。”陈成子披着雨衣拄着戈,站在山坡上,不肯走出来的马,就拉着它或者用鞭子抽打它。这里的“鞭”是以鞭驱打,即驱打。鞭的这些基本意义古今是一致的。
(以鞭驱马)
也泛指鞭打。《左传·襄公十四年》:“公怒,鞭师曹三百。”卫献公生气,鞭打师曹三百下。
鞭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古代官刑之一。《集韵·仙韵》:“鞭,扑也。”《书·舜典》:“鞭作官刑。”《国语·鲁语上》:“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最轻的刑是鞭打,用来威吓百姓。沈寄簃《历代刑法考·总考一》:“言九刑以墨一、劓二、剕三、宫四、大辟五、又流六、赎七、鞭八、扑九,故曰九刑也。”其实,世界各国早期都有鞭刑,比如法国画家讓让·巴普蒂斯特·德布雷 (1768–1848)就把鞭刑画在了作品里:
(法国的鞭刑)
(2)竹根。三国吴賛宁《荀谱·名》:“竹根曰鞭。”苏轼《东坡八首并序》:“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因为竹根蔓延得很快,不好把握种植面积。
(竹根)
(3)古代兵器的一种。如:竹节鞭;三棱鞭。《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却好那一鞭打下来,正在刀口上。”
(双鞭呼延灼)
(4)爆竹。比如:一挂鞭;放鞭。
(鞭炮)
“鞭”的小篆写法如图:
(鞭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3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