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勇于创新(滴水穿石勇于创新)
滴水穿石勇于创新(滴水穿石勇于创新)在临港,一滴水的故事随时可闻,最早的一个故事应该从临港的设计方案说起——在临港,一滴水的意象随处可见,在一本本画册之中,在一段段影像视频之中。……这片神奇的热土就是上海临港。滴水穿石,勇于创新
这里位于东海之滨,上海的第一缕阳光从这里升起;
这里毗邻浦东国际航空港,背靠世界最繁忙的洋山深水港,离喧嚣很远,离世界很近;
这里每天都在迸发无数新的梦想与灵感,曾经的荒芜滩涂,已然成为高端制造、自主制造、智能制造的产业高地;
这里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崛起,却一直低调实干,如同藏在阁楼里的“大家闺秀”;
……
这片神奇的热土就是上海临港。
滴水穿石,勇于创新
在临港,一滴水的意象随处可见,在一本本画册之中,在一段段影像视频之中。
在临港,一滴水的故事随时可闻,最早的一个故事应该从临港的设计方案说起——
在德国汉堡市政府的市政大厅里,有一个全球未来城市设计展,其中,展出着一个远在太平洋彼岸、极具创造力的城市规划方案,那就是上海临港新城的规划。在临港开发之初,为了绘好这张全新的蓝图,上海市政府曾委托麦肯锡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多方论证,最终德国GMP公司设计的方案被纳入总体规划之中:一滴来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
德国人为临港设计的方案在变成现实以前就已经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而临港人则用自己的行动一次比一次更完美地诠释了一滴水的深远的寓意,让所有关注临港的人们一次比一次更深刻地感受着涟漪荡漾、滴水穿石的力量。
奇迹的创造,来自“滴水穿石”的坚韧和坚持。
2003年11月30日,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临港开发拉开了大幕。
大幕拉开后的第一场戏,却显得有些悲情——
临港引进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一个外资汽车项目。那是2004年3月,外方要求6月15日交场地。当时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老百姓还没有搬走,土地也没经过平整,要按时交付场地,谈何容易!为了第一个大项目的签约落地,当地政府和临港集团积极动员部署,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2700户老百姓的动迁,签约率达到100%。6月15日当天,基地上举行了简短的仪式,土地正式交给客户。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当时宏观经济条件制约等综合因素,外方最终停止了这个项目。那一天令人难以忘怀,基地上下着瓢泼大雨,临港的第一个项目出师不顺。但是,全体临港人没有气馁,因为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新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坚定信心,要执着。”
一年之后,最艰难的时期终于过去,临港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大项目的落地: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制造基地正式开工。后来,上汽来了,在原来为外资汽车项目腾出来的那片地块上建起了荣威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再后来,中船来了,外高桥海工也来了;再后来,一个接一个重大项目落户临港,包括中航商发、华大半导体、特斯拉……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
16年来,临港产业区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入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全球最大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配套船用曲轴、全国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发动机……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个重大专项中,临港涉及的就有8个,占了“半壁江山”。
16年的发展,临港地区形成了“2 3 4”的产业集群:“2”就是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3”就是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4”就是积极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
在这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正在逐步呈现。正如被评为“2017-2018年度中国优秀企业家”的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所说,临港的发展“体现了上海优势、体现了国家战略、体现了国际竞争力”。
16年来,“临港精神”贯穿了临港发展的始终:一张蓝图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愚公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拓荒牛精神;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慎始敬终、慎独慎微的自律精神。
2019年1月,临港集团公众号连续推出“15年15人——临港集团系统建设功臣”系列报道。系列报道的结语是一首以《“临港人”,成为我们共同的名字》为题的诗:“他们,把临港作为理想的耕耘地,秉承家国情怀、坚守卓越品质,如愚公般地坚定,怀工匠般地追求,以拓荒牛的担当,与团队风雨同舟,践行着‘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的使命,开创了这片产城融合的新天地。他们是临港故事的功臣,是临港精神的化身,更是千万临港人的缩影……”
有情怀、敢担当、求卓越,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临港人一直怀这份赤子之心,始终拥有一滴水的不懈坚持。
碧波荡漾,“环环”拓展
临港新城环绕滴水湖而形成不同的区域,从空中俯视,如同滴水荡起的涟漪。好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
而临港事业的拓展,也如同涟漪那样,形成一个个从中心向外不断拓展的“环”。
当临港集团以“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打开了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之际,一个同样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也应运而生:创办企业大学。
如同飞机升空,需要添加燃油,临港人自身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升;而落户临港的一家家新兴企业、一个个崭新的项目需要打造配套的人才……
尽管企业大学的概念很模糊,美国得州健康资源公司副总裁丹尼尔·甘德里拉在深入研究后甚至给出了多达十种的定义,可企业大学的存在及其发起却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通用电气(GE)的克劳顿维尔领导力发展中心是美国的第一所企业大学,创立于1956年。在过去的很长时间,这所培训机构一直被荣誉的光环所照耀,它被《财富》杂志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而出自GE公司跻身财富500强的CEO就高达150位。在那之后,企业大学蓬勃发展。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麦当劳汉堡学院、70年代的迪士尼学院和摩托罗拉学院,再到国内近些年颇为引人瞩目的阿里湖畔大学、京东众创学院和华为大学……迄今为止,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近70%的公司成立了企业大学。
或许,很难明确界定一家企业大学究竟采取哪种模式更好,但有一点却不容置疑:企业大学的价值一定要由企业所赋予它的定位来衡量。
当前,临港集团进入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承担起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重要承载区建设的光荣使命,产业转型、园区转型、集团转型势在必行。
创新的事业要由创新的人才来承担,创新的人才要有创新的阵地来培养。
2017年3月21日,当人们走进临港创新管理学院、中国开发区协会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现场,一条背景板标语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临港学院,大家的学院。
要让所有来临港的人都有收获。
临港创新管理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无比清晰的:这是临港集团面向未来的企业大学,它的使命是成为员工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加油站,成为锻造队伍、培养骨干的孵化器,成为临港发展经验和精神传承的主战场,成为交流经验、研讨思想、激发智慧的重要阵地。它还是临港地区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平台,是园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是各大高等院校的交流实践基地,是中国开发区的社会一流学校、实践基地以及高端智库。
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临港创新管理学院院长王春华、执行院长李刚曾经将学院的教学拓展形象地比喻为“涟漪的环”——
环为四环:“内环”,服务临港集团发展;“中环”,服务园区企业;“外环”,服务中国开发区;“国际环”,创造国际交流环境。
在“内环”上,针对集团内部需求启动内训。在临港创新管理学院成立的当天下午,首个“新晋干部启航班”正式开班,由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为学员开讲《临港集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经过历时8天的学习,“新晋干部启航班”学员对学院进行了无记名打分评价,总体满意度达到95%。两年来,临港创新管理学院开设专题讲座214场,培训人数2993人,举办了包括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实战商学院”、“Mini-MBA”、“YOUNG 计划”、财务金融标准化课堂、国资国企改革、数字化转型、招商机会分析等涵盖领导力与企业管理、通用技能及专业能力领域的培训班,真正成为了员工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加油站。
在“中环”上,围绕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聚焦临港产业转型升级和园区企业的发展需求,临港创新管理学院逐步构建起临港地区企业技术、人才交流、跨界合作的平台。两年来,学院举办了“临港创新发展系列论坛”,开设了“临港名师大讲堂”、“阳光星期五”、“思想汇”等公共服务课程;承接了临港经贸人才高级研修班、临港杰出青年人才培训班、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等培训项目;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攀时国际、中国航发、西门子等20多家园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仅2018年就培养技能人才2600多人,定期举办地区技能比赛,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塑造了“赶、拼、超”的良好氛围;一个共建共享的教育基地已然形成。
在“外环”上,学院增进与长三角联动、杭州湾联动、周边地区园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互动,充分发挥中国开发区协会培训中心的全国性效应,研发以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培训课程,举办了江苏大丰、贵州遵义、海南海口干部培训、宝武特钢转型人员等培训班,同时加强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华东理工等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和专业水准的高校及培训结构联合办学,打造着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
在“国际环”上,学院先后接待了美国斯坦福SRI研究院、美国加州整合大学、马来西亚沙湾开发区、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全球CEO代表团等合作机构以及访学客群,为未来联合开展教学、产学研用和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等方面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没有战略的公司是没有未来的公司,一个没有文化的公司是没有价值的公司,一个没有思想的公司是没有活力的公司。”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的清醒是一种涟漪的漾开。
“对昨天心存感恩、对今天承担责任、对明天心怀梦想。”“每天耕耘、每天播种、终有收获。”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的坚持与坚韧也是一种涟漪的漾开。
两年来,临港创新管理学院的长足发展也赢得了社会与政府的高度认可。2018年全国最具权威的全国企业大学排行榜公布,临港创新管理学院获得“年度最具成长性企业大学”荣誉称号。经国家人社部、财政部批准,临港创新管理学院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参加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赛区展示基地技能展示活动。
面朝大海,播种希望
涟漪,是临港集团持续发展的涟漪,也是临港集团不懈追求的涟漪。
汇聚、碰撞、激溅,尖端科学的突破历来在惊喜中带着必然。2018年10月29日,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近40位中国“两院”院士与杰出青年科学家组齐聚上海,共同参与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论坛举办地就在临港滴水湖畔。
富有意味的是,此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滴水湖的意象“不谋而合”——聚滴水之力,汇智慧之海。
同样富有意味的是,临港集团派出的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助手的35名志愿者,在论坛结束后都无一例外地都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特质:“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对此,他们还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好奇的种子应该在年轻时就播下去。”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迈克尔·莱维特曾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生命因科学而美好”的演讲,台下的观众大多是95后的在校学生。当听闻台下的年轻听众们不仅来自物理学、化学等自然学科专业,还有不少历史、社会学这样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生,这位诺奖得主脸上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青年、跨界、未来,这三个关键词正是当今世界科学界关注的核心。临港集团则把关注人群的年龄跨度朝前推移到了青少年,因为相比于上各种补习班,开拓孩子的视野显然更位重要。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培养科学精神、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拥有实业报国情怀,因为少年强则中国强。”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表示。
临港集团决定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打造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组织孩子们走进园区、走进产业,感受科技前沿的脉搏、接受科技创新的熏陶。这一想法,也得到园区企业园区企业和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响应。一个“工业迪士尼”计划正在拟订,一场充满未知的、能形成脑力激荡的旅程正在开启。
这是临港创新管理学院最近举办的一次活动——
2019年2月14日,天气有点冷,但对于南汇外国语小学的小朋友来说,心里却是热乎乎、暖融融的,因为家长们要带他们去被誉为中国制造高地的临港,参加一个“未来科学家”工业游学活动。
主办方是上海临港创新管理学院,在六楼大教室里,26个小朋友端坐在前排,家长们坐在后排,上海少儿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杂志的负责人作为观摩人员、特邀嘉宾,也坐在后排听课。授课老师全部来自临港集团,属于最流行的志愿者模式。
那位发际线有点高的田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临港游学的第一课——《什么是再制造?》小朋友有点似懂非懂,但听得都很认真,因为对他们来说,毕竟很新奇,在学校里、在家里,可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再制造。田老师结合动画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简单介绍了再制造的概念:再制造,就是把用坏的东西修好再用。
随后,进入互动提问环节。
“许多小朋友家里都有汽车,汽车坏了,怎么办?”田老师问。
“到汽车修理厂去修。”
“卖掉旧的,再买新的。”
一下子,小朋友接近了再制造。
田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那么,谁能说出再制造有哪些办法?”
小朋友举手抢答,有说“把旧东西洗一下”的,有说“把两个东西的缝隙垃圾清理干净,然后固定”的。作为第一次接触再制造的小朋友,能有这样的回答已经不错了。田老师不仅鼓励回答的小朋友,还不时做些补充,让小朋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50多分钟的课程,孩子们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课程结束以后,小朋友来到园区企业参观。
小手牵小手,一双双小眼睛在科技园区目不暇接。
第一家参观的工厂叫上海宜达胜临港打印耗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做打印机材料和部件回收再制造的环保企业。小朋友参观了公司设立的“中国办公耗材再制造科普展厅”,观看了宣传片,参观了打印机再制造的实物展览。趁着参观间隙,随行的老师再问一位小朋友:“你知道什么叫再制造吗?”“再制造就是垃圾回收。”小朋友的回答就挺直接的。
第二家参观的是上海临港现代高端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小朋友戴上安全帽,走进偌大的车间,上百台数控机床在运转,几乎没有看到一个工人在现场操作。站在数控机床车间大厅,小朋友齐声高呼出了他们的梦想:“我们是未来的科学家。”
“科技创新的未来之路,从临港出发。”一句面向未来的口号,由无数追求梦想的临港人齐声呐喊,奏响了一曲科学与生命共同绚烂的华彩乐章。与这句口号遥相呼应的是临港开发建设之初,那一个在临港广为流传的“鲸鱼归大海”的神奇故事。据南汇嘴《司南鱼记》所载:“翌年(2003年)仲夏一日,一尾丈余幼鲸乘潮游入南汇嘴不慎搁浅。建设者见之救助于滴水湖保护。尔后护送至东海放生。鲸重返大海、鱼水交融,摇头摆尾,欢畅不已。腾挪海中,频频回首,若解人意,似示盛谢。”
十年磨一剑,沧海变桑田。如今的临港,又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整行装再出发。如同那条畅游东海的幼鲸,临港人正迎着浩瀚的科创海洋扬帆远航,踏上筑梦科创、迈向卓越的新征程……
作者:缪国庆
编辑:钱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