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最经典的10首诗(王昌龄为好友送行)
王昌龄最经典的10首诗(王昌龄为好友送行)简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科场得意,仕途失意,虽满腹才华,却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备受打击的王昌龄虽心有不甘,但面对无情的现实,却又无可奈何。“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是,无论遭遇怎样的倾轧,他的信念和理想却从未有过动摇,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其彼时心路的真实写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写在前面:
史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已经做了五年祀水尉的王昌龄,因“不护细行”罪,再次被贬谪到荒僻的岭南,出任江宁丞。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罪不可赦的大过,只是因为其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为人处世特立独行不拘小节,所以屡屡遭到同僚的谤议和刁难。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对于王昌龄的不幸遭遇,好友岑参在为其送行时,曾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相赠,既有来日可期的劝勉之情,也有为其鸣不平的摇旗呐喊之意。
科场得意,仕途失意,虽满腹才华,却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备受打击的王昌龄虽心有不甘,但面对无情的现实,却又无可奈何。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是,无论遭遇怎样的倾轧,他的信念和理想却从未有过动摇,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其彼时心路的真实写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简译:
秋冬时节,在一个寒雨满江的夜晚,我送好友到达润州,天亮的时候,在江边与他依依惜别,目送着船只渐行渐远,一直到消失不见,唯见远方楚山孤零零的影子。
好朋友你到了洛阳城,如果有亲朋好友打听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剔透,从未受到过世俗的污染。
赏析: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的好友辛渐,打算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然后北上洛阳,彼时,正在江宁丞任上的王昌龄连夜送辛渐从江宁到达润州。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平明送客,临别托意,这首含蓄蕴藉的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矢志不渝的执着坚守和忠贞不二的坚定信念,堪称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寒雨连江夜入吴”,首句写前晚到达,此处的景物描写,即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氛围,也写出了彼时作者的凄凉心境。
“寒雨”交代时令和环境,即下着冷雨的秋冬时节,“连江”极言风雨之大,“夜入吴”谓连夜乘舟到达润州。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一个寒雨满江的秋冬之夜,自己从江宁送辛渐到润州,润州古时归属吴国,故诗中称之为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次句写今晨送别, 作者目送友人远去,看那船只在茫茫烟雨中渐行渐远,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还不肯离去,此时,风雨中,只有远方那座孤耸的楚山。
黯然销魂者,唯离别矣,何况又是在寒雨凄凄的秋冬时节,这个懂他的友人也离自己远去了,其实,那“楚山孤”也就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
三、四句表明自己的心志和立场,纵然遭人诽谤和诋毁,甚至也不被某些朋友所理解,但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却从未有过动摇和改变。
所以,他托付友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你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一如既往地的坚持做自己,就如那“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玉壶”是玉石制成的壶,二者都是形容品格的高洁纯正,这既是告慰亲友,也是对那些诬蔑他的权贵们有力的回击:绝不妥协和低头。
孤山立于江天,冰心置于玉壶,至此,诗人那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呼之欲出。
写在后面:
王昌龄以边塞诗著称,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世人冠以“七绝圣手”的美称,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璠,誉他为体现“风骨”的代表。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时年30岁的王昌龄进士及第,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的他在长安又以博学宏词登科。
可是,虽然两次登科及第,满腹经纶的他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还屡遭构陷,几次三番地被谪往边地,人生倍受打击。
从公元740年到748年,王昌龄在江宁一呆就是8载,可是,命运给予他的苦难并没有结束,这一年,又被贬为龙标尉,离自己的政治理想越来越远了。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人生如初恋。王昌龄这位享有盛誉的盛唐诗人,他积极乐观,昂扬向上,始终都不曾放弃内心的信念和坚守,就如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玲子candy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谢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