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的书籍有哪些(汪涵用8年开了一家古典书屋)
汪涵的书籍有哪些(汪涵用8年开了一家古典书屋)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费劲抽出来的丝却是用来晒圈装样子的,没有被纺织成内在涵养,到头来立下了一个空壳人设,经不起任何推敲。 热评更感人:书,让手机更好玩。 看到这儿,不禁由衷赞叹:大哥总结的真好,一语道破现代读书人的状态:假装式读书。
前几天看到朋友在微博上po了张图:
高铁上一男子刚入座便掏出一本书摊开在小桌板上,继而玩起了手机,仨小时没停。一位去泡面的大姐路过,可惜带动的风力不强,没帮他翻动一页书。
热评更感人:书,让手机更好玩。
看到这儿,不禁由衷赞叹:大哥总结的真好,一语道破现代读书人的状态:假装式读书。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费劲抽出来的丝却是用来晒圈装样子的,没有被纺织成内在涵养,到头来立下了一个空壳人设,经不起任何推敲。
想起主持人汪涵说过的一句话:
“读书其实跟吃饭一样,应是习以为常的事,读书还要大肆宣传,有点可笑,因为从来没有人宣传谁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吃饭人。”
01
人如其名,名如人生
提起汪涵这个人,大家都能在心里默默为他打个高分。
印象最深的是他主持《我是歌手》节目时,歌手在直播中宣布退赛,汪涵神级圆场赚得无数赞叹。
汪涵最初不叫汪涵,说来也是一段趣事。
如所有老辈人一样,爷爷为他取名“汪建刚”,在名字上对晚辈寄予着厚望。可是他偏体弱,还曾因此休学。
80、90年代,武侠江湖当道,刀光剑影行侠仗义,好不威风。绝世高人的武功对当时孩子们的吸引力,完全不亚于后来哈利·波特的魔法。
汪涵就特别迷恋《少林寺》,还热衷点穴,想通过点穴为自己治病。
可是年幼的他哪里懂得什么穴位,一通胡乱操作,身体不见好,还给自己点吐血了,幸而无事。
后来他进了电视台,主持人中间流行两个字的名字,够酷。恰逢天寒,他便改名为“汪寒”,被朋友吐槽太冷,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汪涵。
而之后的每一个事实都是力证,“汪涵”这两个字,完全是他人生的高度总结:内涵如汪洋,深不可测。
汪涵今天的成绩不是偶然,只是长久的积淀对人生的回馈。
能走多远,有时取决于你对苦难的忍受力。
当初进台时,台庆晚会汪涵负责守体育馆,人也睡在里面。
第二年做台庆晚会时,因为有一个环节需要汪涵在上面剪断一根吊着箱子的绳子,他得提前爬上去,那天非常冷,他一边在横梁上爬,嘴里还叼着手电筒。
但他毫无怨言。
有时候进步与停滞间只差一个“敢”字。
年轻时的汪涵就很“敢”,毫无摄像技术,第一次扛相机,就敢去探班《还珠格格》,见人也不怯场,虽然回来一看画面全是糊的,但是。
从最底层的场工做起,年轻气盛的心性都被汪涵咽在肚子里,他以超强的忍耐力在灯光、音控、摄影、现场导演领域样样涉足。
通过与不同的人接触,他掌握着地道的十几种方言,这无异于成了他无障碍走遍全国的通行证。
汪涵在节目中说:“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你才可以跟这个世界对视,然后你可以跟这个世界说再见,而不是被这个世界抛弃。”
当你对生活厌倦、感到焦虑想放弃时,不妨问问自己:你具备与世界对视的能力吗?
02
大隐于市的低调
2015年,一篇“汪涵的朋友圈到底有多牛?”刷爆我们的朋友圈,他一个越洋电话到丹麦大使馆,就能帮好友找回失窃的钱包。
我们讶于他交际圈的广度时,更加为他刻进骨子里的低调内敛感到不可思议。
21岁进电视台,汪涵的闯劲儿和读过的书陪伴他经历了江湖的风风雨雨。
几十年后他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游刃有余,闯劲儿内化成从容,而满腹诗书也通过另一种方式外化。
汪涵以父之名开办的“培荣书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长沙闹市区,低调如他本人。
书屋坐落的位置一头是热闹非凡的长沙步行街,一头则是山明水秀的湘江风光。
其他名人都做见利快的大买卖。汪涵则不然,虽然把书屋开在闹市区,却直接开到了24层楼。
有网友评价称最开始找书屋的时候有点小失望,七拐八拐走了不少黑路,但真正找到时着实眼前一亮。
当初汪涵在窗边向下看时说:
“我们这里刚刚好有这个高度,我们跟底下虽然看得见,但是我们有距离,虽然这里是闹市,你要通过电梯走到这里来,24楼,这无形就是一种门槛。”
书屋不设限,人人都可以来。面向全民,却又能够以高度隔绝窗外喧嚣,拦下了那些为打卡拍照而来的伪读书人,营造一个静谧的阅读空间。
正如汪涵所说,“好的书籍就像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明星,你需要抬头仰视。”
就算通往读书的路有一点绕,也不会阻止那些尊重书籍、热爱读书的人。
03
24层楼上的桃花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当初背《桃花源记》时,这一段十分吸引我。
多年以后百转千回中找到“培荣书屋”时,才真正理解五柳先生笔下那仿若穿越剧似的描述。
培荣书屋可谓闹中取静的一块空中净土,是开在24层楼上的桃花源。
书屋的装修古色古香,国韵颇浓,青砖木门,字画匾额,书籍的摆放井然有序,几盆绿植点缀其间。
两排黑檀木大书柜,没有成功学,没有畅销书,不大的200平米空间,都是汪涵的藏书,达4000多册,大部分都是关于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历史的书。
书屋内还有两个侧室:“长施古印研习所”和“自在观”。
“自在观”被黛青色的花布门帘遮挡,两旁的一副木匾对联写道:巧工似出鲁班斧,雅韵如闻司马琴。
临窗几处桌椅,俯瞰湘江,万物归一,别有一番天地。
另一个侧室“长施古印研习所”,自然是汪涵与好友相聚品玩古印的兴趣之所。而这也是书屋创办的初衷之一。
汪涵笑称创办书屋的想法早就有了,但他表示能够尽快落成,还是因为朋友的撺掇。
汪涵爱好古印和收藏字画,书屋开在中心地段,一是方便爱书人来看书,二是方便志同道合的好友常来聚聚。
书屋刚起步时还有一个小插曲:
头一年,几位章友在这里刻章,汪涵也收了一批秦汉古印章在这里,那可是印章的最高成就,所以就让大家来观摩。
当时负责照看书屋的刘老先生说今天就关门吧,索性一起来学习,还发了有关此事的朋友圈。
汪涵一般不批评人的——有人说他是一个没有敌人的人,没有不喜欢他的人。
但那一天就不一样了,他立马就回复:培荣书屋不是你老刘的书屋,也不是我老汪的书屋,是广大读者的书屋。
不仅自己爱书,还将自己的东西完全交付于其他爱读书的人。
他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藏书藏品被偷,这份对于读者的充分信任,也是众多包括他在内的书迷一种基于阅读的无形默契。
当许多人还在处于“读书记不住,为什么还要读”的困惑中时,汪涵这样的爱书之人已经: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谷主麦家曾说过:读书就是回家。
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回归,是人人都皆可做的事。
书山有回响,你热情拥抱它,它必然会穿越时间与空间回馈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