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和西周王室的恩怨(商周古国鄀国)
楚国和西周王室的恩怨(商周古国鄀国)更多方国历史 文/堰风下鄀国地处秦楚之间,随着春秋中期秦穆公称霸后,秦国也迅速崛起,被夹于中间的下鄀国迫于地缘压势时常朝秦暮楚。据《左传·文公五年》记载:“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说得是下鄀国之前背叛楚国亲切秦国,后来又弃秦向楚,因此激怒了秦国,于是在公元前622年的夏天,秦国出兵攻打朝秦暮楚的下鄀国。楚穆王便使下鄀国举族南迁至楚国腹地(今湖北宜城东南一带)。 楚国助下鄀国南迁的用意很明显,是不想让自己的附属国落入他国的囊中,干脆装进自己的口袋封起来。至此,下鄀国彻底成了楚国的笼中鸟,下鄀国何时正式灭亡,已经不得知,但在楚国的慢慢蚕食下,下鄀国人已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被楚国同化了。楚国灭鄀国后,在春秋晚期,楚昭王期间,吴国攻破郢都,楚国几乎灭亡。后来在秦国的援助下,吴军撤退,楚国重建。据《左传·定公六年》的记载,由于楚国害怕吴军再次入侵,考虑到鄀地易守难攻,便将国都
鄀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上古民族,立国较早,商代甲骨卜辞记载为“若方”。鄀国在周代之前叫若国,相传为黄帝第二个儿子昌意的封国,昌意因为出生在若水地区,故后来黄帝封其在此立国。“若”带草,应该是一种水生植物,若水应该也由此而来。故《系本》云:“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史记·五帝本纪》也有“昌意,降居若水”的记载。若国由若水而来、首封君昌意一般没什么问题,但关于若水,就众说纷云了,因为四川雅安有若水,故一直以来被认为鄀国发源地在四川;也有说若水即汝水(北汝河),那就是在河南了,莫衷一是。
鄀国在西周初期重封,大约在西周中期前后分裂成两个鄀国,即上鄀和下鄀。出土春秋青铜器“上鄀公簠”、“下鄀公鼎”力证了上下两鄀国的存在。但据郭沫若考证,在金文中,上鄀作鄀,下鄀作蠚(hē)。上鄀国封地在今陕西商洛市一带,春秋时被晋国所灭;下鄀国封地在商密(今河南南阳淅川县)境内,后迁至今湖北宜城东南一带。
下鄀国周边有秦国、楚国、晋国等大国,有史记载的鄀国历史总是离不开这三个大国。首先从春秋初期楚武王崛起以来,与下鄀国一直战火不断,后沦为楚国附庸,据《左传·哀公十七年》根据丁高的话说:“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意思是曾经鄀国有个叫观丁父的人,楚武王俘虏了他,见观丁父是个军事将才,使他归顺,并让他作统帅,助楚武王攻克了州国、蓼国,降服了随国、唐国,开导了周边的蛮族,立下大功。这说明早在楚武王时期,楚国便与下鄀国干过一仗,而且还收服了一员干将。
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秋,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说得是公元前635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讨伐下鄀国,当时下鄀国的都城在商密,商密告急,楚国得知后派临近的申县县尹斗克和息县县尹屈御寇率领申、息之师前去戍守鄀都商密。但并没有成功,反被秦军算计了,秦军在商密城下上演了一出自导自演的与楚军“歃血为盟”的好戏,下鄀国人以为秦楚联盟,只好开城投降,等秦国收服了下鄀国,再迅速调过头去对付前来戍守的楚国申息之师,斗克和屈御寇低估了秦军,双双成了秦国的俘虏。秦人担心楚国大军随后追到,匆匆退出商密回到秦国,楚国得知后,果然派出大军前来追赶,但没有追上。从记载可以得知,秦人虽然降服了下鄀国,打败了申息之师,却没有占领商密。史料记载秦国不止一次的入侵下鄀国,但由于楚国的干扰,常常无功而返,也算是小国利用大国间隙顽强生存的一个典例。
下鄀国地处秦楚之间,随着春秋中期秦穆公称霸后,秦国也迅速崛起,被夹于中间的下鄀国迫于地缘压势时常朝秦暮楚。据《左传·文公五年》记载:“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说得是下鄀国之前背叛楚国亲切秦国,后来又弃秦向楚,因此激怒了秦国,于是在公元前622年的夏天,秦国出兵攻打朝秦暮楚的下鄀国。楚穆王便使下鄀国举族南迁至楚国腹地(今湖北宜城东南一带)。
楚国助下鄀国南迁的用意很明显,是不想让自己的附属国落入他国的囊中,干脆装进自己的口袋封起来。至此,下鄀国彻底成了楚国的笼中鸟,下鄀国何时正式灭亡,已经不得知,但在楚国的慢慢蚕食下,下鄀国人已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被楚国同化了。
楚国灭鄀国后,在春秋晚期,楚昭王期间,吴国攻破郢都,楚国几乎灭亡。后来在秦国的援助下,吴军撤退,楚国重建。据《左传·定公六年》的记载,由于楚国害怕吴军再次入侵,考虑到鄀地易守难攻,便将国都迁往鄀,称鄀郢。大约六十余年后,复将国都迁回郢都。纵观鄀国的迁徙轨迹,沿汉水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活动,对南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鄀国融为楚地后,成为荆楚文化组成的一部分。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西周古国——贾国,有稀世国宝“贾伯壶”,晋国内战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