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出土文物(任勇文明太后冯氏)
冯太后出土文物(任勇文明太后冯氏)“换一批新的官员,皇上就觉得问题解决了?”孝文帝说:“地方官员只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且治理无方,应该撤换他们。”孝文帝是个有心人,这些年他从太皇太后的身上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凡事不要急着表态,首先要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他年少,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对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也愿意亲自去看看,去听听。一日,孝文帝给太皇太后汇报他在黄河两岸州郡的视察情况,他说老百姓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地方官员盛气凌人,巧取豪夺;民风渐落,盗贼四起,有的占山为王,百姓的日子毫无安定可言。这样的情况,我大魏国比比皆是。怎么办?太皇太后说:“你是皇帝,你觉得该怎么办?”
第十三章 重振朝纲
第三 初试文治
孝文帝是个有心人,这些年他从太皇太后的身上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凡事不要急着表态,首先要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他年少,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对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也愿意亲自去看看,去听听。
一日,孝文帝给太皇太后汇报他在黄河两岸州郡的视察情况,他说老百姓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地方官员盛气凌人,巧取豪夺;民风渐落,盗贼四起,有的占山为王,百姓的日子毫无安定可言。这样的情况,我大魏国比比皆是。怎么办?
太皇太后说:“你是皇帝,你觉得该怎么办?”
孝文帝说:“地方官员只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且治理无方,应该撤换他们。”
“换一批新的官员,皇上就觉得问题解决了?”
“不行就杀,找几个作恶多端的杀掉来警示百官。”
“作恶多端的,要杀。不称职的,也要换。但是问题的根本还不在这里。”太皇太后喝口茶,接着说:“皇上亲赴黄河两岸,体察民情,真是百姓之福啊。可是皇上有没有感觉到,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朝廷里,解决问题要从皇上这里先动手啊。”
“太皇太后说的是,要改变吏制。”
太皇太后笑着说:“皇上所言极是,根本要从朝廷的吏制上动手。大魏国过去一直在打江山,道武帝、太武帝是这样,文成帝也是这样,献文帝也要到处打,要占领越来越多的土地,拥有越来越多的臣民,可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如何坐好江山,只靠武力,靠杀人,靠纵马驰骋不行。皇上应该好好学学汉人是如何坐江山的,学学他们的文治之法。”
拓跋宏慢慢地领会太皇太后所谓的文治,所谓的吏制上的问题。拓跋鲜卑人不骑马纵横于沙场,哪里有如今的江山?然而坐江山,治理江山,就要换一种思路,就要从马上下来,就要放下刀枪,就要从吏制上,从文治上想对策,要方略。以前几代皇上,拓跋皇族的祖先们没有做到,那么以后呢?江山交给了寡人,寡人必须变革,必须拿出新的,超越祖辈的方略,才可吗?孝文帝一连又是几个不眠之夜。
之后不久,孝文帝对黄河以南与南宋接壤的七个州进行安抚,他下诏将牢狱中无罪、轻罪的平民释放,让地方官员在民间发现和推荐有识之士,为朝廷所用。
孝文帝下诏,魏朝各州县要聘请若干人员,专门负责向朝廷反映地方官员履职情况和老百姓的疾苦。强调每隔三年要对地方官员考核一次,连着考核三次才能说明此官员是否尽心尽职。根据考核的情况,对地方官员进行奖惩和升降。地方官员不能更替太快,更换太快,对治理地方就不会有长期打算,就不会体恤百姓,就不会有地方的安宁。
随后又下诏,州牧、郡守和县令,要组织、提醒和监督百姓耕种、灌浇和收割,家里有多余耕牛的要借给没有耕牛的百姓使用,否则他家的后人永远不得在朝廷任职。对组织监督农作不力,造成农时耽搁的地方官员,一律免职。
到后来,孝文帝多次组织有关大臣亲赴各地进行巡视和检查,或者派出使者进行督办,随时了解地方官员的履职情况。下诏,要核实各地户口,由县令负责收集赋调,州牧、郡守负责按户口核对其赋调,然后送往京城,以保证国库的实力。
孝文帝就各地盗贼、造反等事情,请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说:“当下社会民不聊生,造反和盗贼的出现很正常。不要惊慌。谅他们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正好看看皇上任命的那些官员是不是与朝廷一心,镇压反贼,保一方平安,本是他们的职责,若是他们不尽职,反倒吃了反贼的好处,那他就等着掉脑袋吧。”太皇太后非常清楚,百姓的肚子里是空的,怎么会不造反呢?发展农耕,填饱肚子是根本。在太皇太后的指导下,孝文帝在督促地方官员帮助百姓展开农作,扩大收成上做了很大努力,收效也很好。
一日,孝文帝问太皇太后:“老臣高允都八十七岁了,为何朝廷还不准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呢?”
太皇太后笑呵呵的说:“孝文帝有所不知,高允爱卿,一世清廉啊。他拿什么颐养天年?他不比皇亲国戚,到处巧取豪夺,财富丰裕得几辈子都用之不竭。高允他拥有的,只是一身正气和满腹经纶。哀家要养着他,护着他。大魏江山要文治,要将拓跋祖宗留下的江山巩固,就要用汉人的思想,而汉人的思想里孔儒之道为上,高允老臣是大魏朝廷里的一代大儒,是文臣里的典范,哀家岂能让他回归故里?他在有生之年里必须得到哀家精心的保护,不可有半点闪失。大魏需要他,哀家需要他。所有的文官武将都在看着哀家怎么对待他。”
高允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儒,他是北魏朝几任皇帝重用过的老臣,尤其是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冯氏共同执政时期,他被朝廷视为大臣里的典范。身为臣子究竟该怎么为人处世,效忠朝廷,高允就是标杆,一目了然。当然除了高允之外,太皇太后还有意培养了高闾。当时高允和高闾,被并称为文臣二高,他们两人又相互补充,相互保护,相互勉励,感情颇深,从不居高自傲,得到满朝文武的尊重和敬仰。还有游明根,自幼苦读,孜孜不倦,终成大器,被献文帝重用,高允在外当刺史时期,游明根与高闾一起尽心辅佐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做出很大的贡献,被世人并称为“高游”。太皇太后培养和塑造模范官员的办法很奏效,许许多多年轻官员效仿“二高”和“高游”,为人谦和,尽心尽职,清正不阿,北魏官场的风气逐步好转。
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起,就有着十分残酷的刑罚制度。一人犯罪,株连亲族,轻者三族,重者五族、七族,还有株连九族,全部被灭门。一到灭门时,几百人及上千人,甚至几千人同时被杀,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诛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和妻族,统统被杀;而最残酷的诛九族,则是在诛三族的基础上,再加上父亲方面的父族和母族,母亲方面的父族和母族,妻子方面的父族和母族。至于诛五族、七族,是朝廷根据情况来做具体判决。关于此,历史上有几种解释,而最为靠谱的可能是以上解释。族诛的意图,一是罪大恶极,只杀一族,不足以体现法度之严酷,二是只杀一族,容易留下遗患,形成报复,可谓毫无人性,野蛮至极。
到了北魏时期,这种族诛逐渐减少,除非遇到特别重大的案件,才会灭三族,一般的大案也不过灭门而已。灭门,又叫门房之诛,就是罪犯一家受牵连被杀。这样的刑罚仍然非常残酷,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有不少人到死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命就没了。李敷三兄弟被判的就是门诛,三家十几口人被杀。只是门诛也有轻重之分,重的灭门,轻的将成年男人杀死,十四岁以下男子受腐刑,丧失生育能力,而女性没入官家为奴。太皇太后当年全家被杀,也是被判门诛,才有了她与母亲等女眷被押解长途赶往平城的事。他的哥哥冯熙被父亲安排逃亡,不然非死即阉,绝没有今天的结果。
关于门房之诛,许多臣子对此一直是耿耿于怀,每每谈到此事,心惊胆战。但是又不便多说,因为这些刑罚都是皇家用来对付臣民的武器。太皇太后经过了几次痛彻心扉的不幸之后,她发誓要对这个刑罚改一改,一是要等到合适的时机,二是要仔细想想究竟怎么改才合适,毕竟自己如今是皇权在握,门房之诛是镇压对手的利器,要是改得没有威慑力了,就适得其反了。
最后,孝文帝遵太皇太后的旨意,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既放宽了刑罚,又在必要时还可门诛。诏书上说,太皇太后倡导以德服人,倡导天下文治,门诛刑罚从即日起放宽量刑,除谋反、大逆、干纪和外奔四罪仍门诛之外,其他犯罪一律只追究罪犯个人。这样一改,在百姓一看,族诛就取消了,门诛也大大缩小了范围,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臣子们无不称好,平民们也是奔走相告,拍手称快。
几件事情下来,孝文帝总是全力以赴地配合着。他从心里对太皇太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大魏江山已经有几任皇帝了,他们想不到的、做不到的,太皇太后想到了,也做到了,而且效果非常好。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太皇太后所做的这些,得到的是民心,民心有了,何愁江山不稳?
近来,解除禁田的事情摆到了朝廷的议事议程上来。太皇太后故意召集部分大臣议论此事。消息很快传出,皇亲国戚中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一日,孝文帝请高闾给他讲讲关于禁田的事情。
高闾说:“老臣承蒙皇上信任,不敢有半点不实之言。”他讲到,鲜卑民族是生活在马上,善于征战的强悍民族,民族的个性让他们离不开草场和荒漠,离不开纵马驰骋。当拓跋祖先在平城建都、统一北方之后,这样的喜好仍无一丝改变。但是北方大部分土地不是草原,而是一片一片的耕田和七沟八梁的山地,耕地是百姓用来种植谷物、杂粮和桑麻的,而山地纵马奔驰又会受到各种阻碍。于是皇家就下令禁田,强制性地划出大片大片的土地变成草场,变成荒地,供鲜卑人跑马打仗,成群地饲养牛羊,供鲜卑人食用。却让成千上万的北方人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过去他们一亩地的收成就可以养活几口人,而今他们没有了土地,吃饭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对朝廷不满。这就是禁田。禁田是拓跋鲜卑几代人遗留下来的例制,体现的是马上民族的豪气。
孝文帝问:“既然是祖上遗留的,为什么如今成了问题呢?”
高闾答道:“平城乃大魏王朝的都市,平城拥有众多的人口,同时也聚集了四面八方的财物,其中包括许多年来汇聚而来的源源不断的粮食、棉麻、桑麻和牛羊,这主要原因是大魏王朝的铁蹄横扫北方,势如破竹,战无不胜。然而太武帝之后,北方一统,征战之事少了,因战争掠夺而来的财物就少了,不要说黎民百姓食不果腹,再这样下去,就连拓跋皇族和后宫也快坐吃山空了。”
孝文帝:“大魏朝解除禁田可行吗?”
高闾说:“皇族是皇上的皇族,百姓也是皇上的百姓。这就要看皇上的心里,究竟是更看重哪一头?百姓有了土地,自然能够休养生息,不会再造反,而且还能给朝廷带来很多的赋调。若是只看重鲜卑皇族的利益,土地被皇族大量占有,自然能够得到皇族的拥戴。可是时间长了,老百姓饿死了不说,没有人种植谷物和杂粮,皇家也不能拥有粮草,到时候问题就严重了。”高闾接着说:“皇上若是决心解除禁田,将要面对的是许多大臣,尤其是皇族的非议,甚至是抵抗。这就要看皇上如何让他们心服口服,真心地与皇上保持一条心,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利益问题。”
孝文帝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颁布了解除禁田的指令。解除令颁布半年之久,各地实施情况非常不好,有的地方甚至按兵不动。孝文帝又让东阳王拓跋丕带人下去督察。不久拓跋丕回来报告,说进展依然缓慢,未见功效。太皇太后很少有生气的时候,此事却惹怒了她。她在朝堂之上说:“哀家要解除禁田,不是让你们做游戏给哀家看的,是要你们动真格的。各州郡按兵不动,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朝堂之上。请问朝堂上的大臣和皇家贵族们,你们动了吗?拓跋家族的皇爷、皇叔,你们舍得割下自己的肉吗?”太皇太后的眼神,从拓跋丕开始,把在场所有的人一个一个地扫过来,她加重了语气说:“你们都给哀家拍拍胸脯,说说,你们动了没有?”
在座的几个老臣纷纷跪下,说:“老臣知罪,解除令执行,我们当身先士卒。”
“天下兴亡,老臣有责啊!”
“太皇太后息怒,老臣自当带头退还土地和牛羊。”
太皇太后平静了一下心情,说:“老百姓没有土地可种,他们吃什么?你们吃什么?谷物和杂粮能从天上掉下来吗?土地不退还,难不成你们要与哀家一起饿死、困死吗?”
太皇太后让大家起来坐下,然后又说:“我知道众爱卿都是跟着先帝、先帝的先帝浴血奋战打江山的功臣,于情于理,都不该从你们的手里夺回土地。可是你们看看汉人的功臣、汉人的文官武将,他们没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照常可以儿孙满堂,照样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怎么就非要霸占老百姓活命的土地呢?”
退朝之后,几个老臣带头登记在册,退出土地和牛羊。
随后几天,情况更为好转,许多朝廷大臣、皇族、贵族主动登记退出土地和牛羊。太皇太后大喜,吩咐孝文帝布下宴席,她要好好地答谢这些与朝廷同呼吸共命运的皇族老臣。拓跋丕说:“太皇太后,老臣有话要说,此次解除禁田,还有一人带头抵抗,老臣实在为难。”此人原来是河涧王闾虎皮。这个闾虎皮,武艺高强,性情鲁莽,曾经救过太武帝拓跋焘的命,一路提拔为统万镇大将军、河涧王。整个统万镇大部分土地都被闾虎皮圈占,为了驱赶原住的百姓,他竟然下令让他的部下可以用箭射杀,惹起了众怒。太皇太后一听,吩咐传闾虎皮。
时间不久,河涧王闾虎皮来见太皇太后。他站在堂上,一手握剑,一手叉腰,问道:“太皇太后有何事要见老臣,老臣正与家奴做游戏,忙得很咧。”
太皇太后一看此人傲慢无礼,出言蛮横,就在心里痛下了决心。她轻声而有力地说:“跪下!”
“老臣一辈子只跪皇帝和父母,你既非皇帝又非父母,为何给你下跪?”
“跪下!”太皇太后加重语气,又说了一声。立刻又有几名武士上来,将他按倒在地,他只好跪下。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闾虎皮?”
“老臣便是闾虎皮。”
太皇太后笑着说:“常言道,与虎谋皮,那需要多大的胆子哟。你这个名字,难道就是说明你胆子有如此之大吗?”
闾虎皮用他那双虎眼,盯着太皇太后,说:“老臣跟随太武帝打仗,一靠忠心,二靠虎胆。老臣就这个胆子。”
“没错,哀家听说了,你的确是打仗的英雄。如今你不打仗了,就在哀家面前、皇帝面前,在皇帝的禁田令面前逞英雄了?”
“哈哈哈哈”闾虎皮的笑声,震得大堂都在晃动。他说:“老臣知道,你要解除老臣这些年里圈占的土地。老臣在沙场征战多年,救过太武帝的命,老臣身上的伤疤数不清,占用一些土地算个屌。没有土地,老臣去哪里纵马?去哪里游玩?谁愿意捧你的场,就让他去捧好了,老臣没那个好心情。你要治老臣的罪吗?你可知晓,太武帝给过老臣免死牌。哈哈哈哈,太皇太后,你奈何不了老臣。哈哈哈哈……”
太皇太后面对这个无赖,竟然异常平静。等闾虎皮撒泼够了,笑够了,她缓缓地说:“来人,请先祖神元帝的宝剑。”
过了不一会儿,两位卫士将供奉在祖庙多年的先祖神元帝的宝剑,恭恭敬敬地捧到了大堂上。太皇太后说:“闾虎皮,这把祖宗留下来的宝剑,你知道应该用在何处吗?”
一向骄横嚣张的闾虎皮,见到此剑,立刻变得软弱了许多。他脖子一扭,一声不吭。
太皇太后接着说:“闾虎皮,对抗圣旨,目无朝廷,欺压百姓,乱杀无辜。斩首!”
闾虎皮一看太皇太后居然来真的,瘫倒在地,大声喊:“太皇太后饶命!老臣遵旨退还土地,你饶了老臣,老臣立刻退还,所有的牛羊也一并退还!饶命啊!”
太皇太后说:“现在退还,晚了。杀!”
闾虎皮一除,所有的阻力都没了。解除禁田令执行得非常顺利。老百姓的手里重新拥有了土地,他们欢欣鼓舞,开荒耕种,不仅稳定了生活,还为朝廷增添了收入。
作者简介
任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委员,大同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顾问,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散文集《未必出行》、随笔集《一叶菩提》和《家长里短》,长篇传记文学《冯太后传》,小说《黄花女人》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拍摄并上线,系列历史散文集《这就是北魏》由商务国际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