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豫让的生死观(一个名叫豫让的刺客)
刺客豫让的生死观(一个名叫豫让的刺客)他下山了!他流着泪自言自语:智氏亡国灭族,连遗骸都被羞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我受智瑶厚恩,就这样偷生于世,还是个人吗?!如果我能报仇,我的魂魄也就不会愧对智瑶了。智氏与韩、赵、魏为晋国四大家族,控制了朝政。智氏势力最强。但多行不义必自毙,霸气冲天,以强凌弱,六亲不认的智瑶,最终被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联合起来打败,灭族,智氏从此在晋国灭亡。《资治通鉴》和《史记》上记载的是智瑶的大好头颅,竟被赵襄子剥皮剔骨,上了漆当成了酒壶。但《东周列国志》记载的是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颅拿去当了便壶!酒壶也好,便壶也罢,这种极端的报复手段彻底激怒了躲藏在石室山中的豫让。
此人名叫豫让。在晋国建什么功立了什么业,不见经传,史书却对他数次冒死刺杀赵襄子一事,记载得十分详细。
《史记》、《资治通鉴》、《东周列国志》,都是严肃的史书,为何述及豫让,字里行间,充满了敬畏和哀伤?!
一
他是晋国智瑶的家臣,
智氏与韩、赵、魏为晋国四大家族,控制了朝政。智氏势力最强。但多行不义必自毙,霸气冲天,以强凌弱,六亲不认的智瑶,最终被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联合起来打败,灭族,智氏从此在晋国灭亡。
《资治通鉴》和《史记》上记载的是智瑶的大好头颅,竟被赵襄子剥皮剔骨,上了漆当成了酒壶。但《东周列国志》记载的是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颅拿去当了便壶!
酒壶也好,便壶也罢,这种极端的报复手段彻底激怒了躲藏在石室山中的豫让。
他流着泪自言自语:智氏亡国灭族,连遗骸都被羞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我受智瑶厚恩,就这样偷生于世,还是个人吗?!如果我能报仇,我的魂魄也就不会愧对智瑶了。
他下山了!
二
赵襄子为何如此痛恨智瑶,以致拿他的头当酒壶或者便壶?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赵襄子名毋恤,
是个有才有德之人。因为是婢女所生,出身微贱,沒一点可能继承家业。父亲赵简子在考察兄弟的才能时,曾给他们一人一简,要他们熟记上面的内容。三年以后,赵简子问起这个事,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大哥伯鲁的简,早已丢了,内容也根本不记得。而毋恤从袖中拿出了竹简,还朗朗上口地背诵了竹简上的内容。
还有一次,赵简子对几个儿子说,我在常山上藏有宝贝,你们谁能找到,我有重赏。几个儿子回来,一无所获。毋恤回来后,说宝贝找到了。赵简子问是什么?毋恤回答说从长山上就可以看到邻近的代国,代国可取也,它就是父亲要儿找的宝贝。赵简子一看毋恤果然贤明,便废了伯鲁,立毋恤为太子。
话说多了,圈回来,还是说说毋恤与智瑶的恩怨。
公元前464年,已经是太子的毋恤随同智瑶进攻郑国。智瑶喝醉了,硬灌毋恤酒,不喝就打。但毋恤也誓死不从。大臣们都想和智瑶拼命。毋恤却制止了他们,对他们说,父亲之所以立我为太子,就是因为我能忍啊!
他嘴里这么说,但心里对智瑶也很不高兴。谁知智瑶却怀恨在心,回国以后要求赵简子废了毋恤的太子之位,这可触犯了毋恤的根本利益,两人便由此结下了怨恨。以后在朝政处置上,两人碰撞不断。加之这次三家围晋阳,赵氏差点灭亡,毋恤岂能不恨?!把智瑶的头颅拿来当酒壶,或者便壶,也是顺理成章。
但豫让心却在滴血!
三
新绛城,晋国赵襄子的宫殿。
门卫严查,兵甲绕墙,守卫森森!
但这挡不住豫让,他更改了姓名,乔装打扮,化妆成一个被判了刑的奴隶,混进了赵府,打扫厕所。
不知是天人感应,还是赵襄子警惕性极高,一天,他走到厕所门口,刚要抬腿进门,突然停住了脚步,一股让人不寒而栗的气息,似乎在阴森森的袭来。
赵襄子命令身后的卫兵搜查,果然发现一名扫厕所的奴隶,果然是身怀利刃的豫让。
赵襄子问道:你身藏利刃,就是要行刺我吗?
豫让正色回答:不错,我正是智氏的亡臣豫,就是要为智瑶报仇!
左右一看豫让大义凛然的傲气样子,都大叫:杀了他!
这襄子摆摆手,说道:不能杀,这个人是个义士,杀他不吉利。
有人说到,他哪是什么义士?就是个刺客,为什么不杀?
赵襄子说道:智氏已经灭亡,后继无人了,报复有什么用呢?所以一般的人不会如此。可豫让仍然想为智瑶报仇,他是天下的贤人呐!我还是避开他的好。
“此天下贤人也,吾谨避之耳。”于是赵襄子问道:如果我不杀你,还放了你,能不能解消彼此的仇恨?
豫让回答:释放臣,是您对臣的私恩,可报仇,是臣之大义。臣肯定还要找您报仇。
左右一听,更加愤怒,纷纷要求杀了豫让!
赵襄子摇摇头说道:君子无戏言,我既然已经答应放他,能够失信吗?
豫让疑惑地看着赵襄子,大人真的放了臣?
赵襄子点点头,你走吧。
豫让昂些离开,赵襄当日就离开了新绛城,回到了晋阳,以躲避豫让。
四
豫让离开以后,仍然在思谋如何复仇。
既然大家都认识他了,他索性刮去胡须,剃掉眉毛,把周身漆的像得了癞疮一样。
妻子已经认不出他了,但仍能听出他的声音。
他毅然夹起一块烧红的木炭,吞到了嗓子里!
一阵焦糊味喷出了口,原来洪亮的声音变得沙哑难辨。
他游荡在晋阳的大街上,徘徊在宫殿周围,他在寻找机会!
有一天,他突然被人拉住。一看是他的朋友。他走路的姿态还是被朋友辨别出来了。
朋友见他这个样子,大吃一惊,问明原因,不禁杉然泪下!对他报仇的手段大为不解,说道: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朋友话的意思是以你的才能,去投靠赵襄子,赵襄子肯定要重用你。重用你,你天天在他身边,你不就可以为所欲为、下手更容易了吗?你现在这样肢残形缺,想找赵襄子报仇,不也太难了吗?
是啊!豫让是个聪明人,朋友能想到的,他能想不到吗?但他为什么不这样做?
豫让回答:
“既巳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二心以事其君者也。”豫让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若委身当了赵襄子的家臣,却以此阴谋报复他,那就是对君怀有二心。之所以不愿这样做,走一条更困难的路,就是要让天下、包括后世那些对君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豫让对正义有自己的理解,他觉得复仇也要光明磊落,他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
不久,机会来了!
智瑶为淹晋阳挖的渠十分宽大,没办法再填平。赵襄子就命人在渠上建桥。桥竣工的那一天,赵襄子去视察。
豫让听到这个消息,便怀揣利刃,装作死人,埋伏在桥下。
当赵襄子的马车来到桥前,马突然悲鸣不前。他的手下张孟说道,良骥不陷其主,桥下可能有埋伏。
卫兵搜查后报告,发现一具死尸。
赵襄子立即判断:必豫让也。
豫让被带到。
赵襄子怒不可遏,说道:我已经放了你,你为什还要来?
豫让回答,此仇沒报,此恨未消。
赵襄子怒斥:以前你也曾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为臣,智瑶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你不思报仇,反而卖身投靠了智瑶。现在智氏灭了,你却盯着我不放,屡次三番,是何道理?!
豫让回答: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巨视君如路人。臣在范氏、中行氏,他们根本不拿我当回事儿,以普通门客对我。臣当然要以普通门客的态度来回报。而智瑶却不同,以国士的身份待臣,亲如手足,臣当然要以国士该有的态度回报他。
赵襄子问道:你也杀我两次了,还不够吗?!我们就不能化敌为友吗?
豫让坚决地摇头,臣不报仇,臣死后的魂魄难以面对智瑶。
赵襄子流泪了,泣不成声,说道:豫让啊豫让,我对你的宽容也算做到极致了吧?人为什么非要走到这一步呢?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今天,我是不会再纵容你了。你要有什么要求,现在就提出来。
豫让也不禁动容,说道:前时大人赦免了臣,臣也知足了。只是臣死,仇不报,恨难消。臣唯一的请求是,恳请大人将所穿之衣让臣砍几下,臣算报了仇,也可瞑目了。
听了豫让的话,赵襄子不禁喟然而叹:真义士也!便脱下锦袍,让人递给豫让。豫让拔剑,如对赵襄子,三次跃起,砍刺锦袍。
所砍之处,居然染血!
有人说,那是豫让精诚之心所致啊!
豫让跪下,倒持其剑,望着智瑶死去的方向大呼:主公啊,臣现在可以报您于地下啦!
呼完,他把身体重重压向剑尖!
豫让伏剑而死!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东周列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