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练习武功对人的好处(武功本无高低之分)

练习武功对人的好处(武功本无高低之分)最后用前人的一段话与同道共勉:拳者武也,失之于武则为舞,失之于巧则无拳,如若后辈不懂战,休言太极愧祖先。 太极拳之巧在于用意,所以太极拳只有在动态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了解演练者,究竟落实多少拳谱的要求与内容,从而判断其水平与层次,以供您参考;书法之妙在于运笔,故书法是在静态欣赏中以求揣摩如何运笔的方法,至于是否如愿,则因书者与观者的水平不同而异。同样是传统文化,其提高学者的方法也廻然不同。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内必有外,有上即有下,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搓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观阅众多的所谓大师名家的推手视频,哪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太极技艺出现;即使行拳,也根本看不出身势起伏或肩关节有拉伸的现象。难怪有人说,专业队把技艺体操标准化,走江湖的把技艺夸张神秘化,院校教授则把技艺理论高深化,所以说好为人师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太极拳以前也叫软势拳,故行拳要求骨

太极拳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也是历代太极拳家心血凝聚而成的软势武功。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前辈对自己的心得体会视为比自己生命还要宝贵,不肯轻易传授;同门之间,相互秘惜;同道之间,更是绝少技术经验交流。所以太极拳不是你想学好就能学好的。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远来的菩萨灵的世俗偏见大有人在。明明某人的太极拳功夫高明,可你却认为不好,偏偏水平不高的你却认为很好,这就是缘分。武学之道,贵精不贵繁,贵用不贵看。各种功夫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外养生制敌几个字。人与人皆是两手两脚,攻敌与受击是部位相同,但你所学再多,也离不开踢打摔拿这些根本法则。故武功本无高低之分,而在于人之所用,同样一种功夫,由于人的天赋、悟性、练功的方法、临敌的机变能力不同,其效果和威力便差之云泥。说拳技如五行,也离不开相生相克,这是功夫在路上的典型表现。

上世纪70年代,有幸师从羊背红日头的太极名家李岳弟先生学习太极拳技艺。或许先生刚从上海回乡,初来汕头教拳之故;或许与先生真的有缘,对我学艺爱护有加,悉心指教,即使短暂离汕,也会留下作业令我完成;交往中隐约感到先生对我有所期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与汕头绝大多数喜爱太极推手的爱好者切磋交流的实践,以及几年前间接从天津健身院毕业生学来的健美训练方法的显著效果,再次印证了在业余体校听到的‘选择教练非常重要,他关系到先进而好的训练方法和适时的循序渐进,可能让你所喜爱的运动少走弯路而有所成就,才不会因‘学拳容易改拳难’而浪费不少冤枉的时间’这句话的正确。传承的关键是师父,入门引路须口授关系到理明路清与一师一法,若无师父适时示范与适当喂招提供模仿,又何来功夫无息法自修,所以太极拳技艺绝无自学成材的道理,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对拳谱会错意而想当然,南辕北辙而不自知,故导致多数半途易帜。转眼已过半个世纪有余,为纪念先生的知遇之恩,随将练拳的主要经历及练功体悟整理成文。

1990年林奎正同志等几人亲眼见我能隔空打物的功夫后说,你现在的功夫我们觉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好好总结传承下去,不然太可惜了。我说:至诚感通,是指诚则灵,人真诚到极处,就会有感应。所以学任何技艺,都应循阶渐进,不可愈越,才有可能成就,而多数人缺失的正是这一点:浅偿辄止,这或许就是缘分。后于1994年完稿的‘练拳25年之我见’一文,总觉得不能如实反映练功时具体的体会感觉, 想要写的东西太多又无从下笔而感到很无奈。之后受‘李雅轩书信录’的启发,觉得有体会,有联想就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既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又可省略许多构思而不落入空洞无物的俗套。这就催动了‘练功随笔与联想’的誕生,虽然有点晚,总比没写好。由于几十年跨度记录,自然免不了前后相左,这恰好印证了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这句话的正确和功夫境界的提升,有看到者戏称这是无形资产,甚为慰。

1991年10月第一版的《中华武术文库》古籍部‘太极拳谱’卷十四的附録:太极拳谱序跋等文献中,有1867年李亦畲(其母舅武禹襄)写的‘太极拳小序’一文,开头就有‘太极拳不知始于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之句;以前看到的有关资料提到‘旧时镖局的镖师,只知陈家沟有炮捶,而不知有太极拳’之说是客观存在,并非妄言,难怪第一届全运会只准陈式炮捶参加长拳类的比赛而不准参加太极拳的比赛。据网上传:2005年河南省体育局邀请民间艺人,用两天的时间论证确定陈家沟的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从而推翻陈鑫著‘太极拳图说’时自序写的:明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即陈家沟始祖创造太极拳之说)。明确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后,今年7月28日,‘武术之家’推出标题《难得一见的新架二路,教科书般的展示陈捶》精彩及视频,现在终于可以说,陈氏炮捶就是太极拳了?!这种连正史都没有记载的事可信吗?现实证明,太极拳的源流史及创始人是权贵们可以随意编写出来的!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内必有外,有上即有下,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搓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观阅众多的所谓大师名家的推手视频,哪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太极技艺出现;即使行拳,也根本看不出身势起伏或肩关节有拉伸的现象。难怪有人说,专业队把技艺体操标准化,走江湖的把技艺夸张神秘化,院校教授则把技艺理论高深化,所以说好为人师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太极拳以前也叫软势拳,故行拳要求骨肉沉,即以柔软为主如婴幼儿的肢体然,因为只有软才能表现出沉,而这种沉,其质量的高低就是功力的大小或曰功底的深厚与否。没有太极拳就没有推手,判断一个人太极拳功夫的高低,是观其推手时有没有软势的状态就是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両拨千斤的巧妙技艺,这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例如单搭手的化劲:你向我推来,我的化解要舍己从你,不单呈现出柔软状态,也要让你感觉到我没有用力移动你的手臂,有没有用力,是你说没有才算,而与内劲的大小毫不沾边,这就是技巧。若能跟这样的人学习,只要言听计从,循序渐进,有对练伙伴,拳架与推手并练,做到隔时无隔日,三年肯定有小成。

天地阴阳,如白天黑夜总是互相交替,互相补益,谓之相济。阴阳就是矛盾对立,亦是指一种状态,既有宏观的整体,也有微观的局部,互相交织在一起,可以随你怎么理解。例如,黑夜并非漆黑一片,总有亮光存于其中的某些地方,这就是阴阳相济的互相补益作用。黑夜过后就是白天,这就是阴阳相济的互相交替作用。就太极拳技艺而言,阴阳相济就是矛盾各走极端又能互相交替或互相补益。例如,太极推手的蓄势化劲与定式发劲,为一化一发,是阴阳的交替作用。但是,蓄势也可以是发劲,为即化即发,这是阴阳相济的互相补益作用。又如进时神意吃着,令其无变动的机会,退时转折虚无,使对方摸不着实地;又如蓄势为化劲要柔若无骨,定式为发劲要无坚不摧,这些都是矛盾各走极端的表现。太极拳素有内省功夫之说,故曰内学。如行拳中的所谓松紧交替,其实质也是阴阳的互相补益作用,经常默识揣摩,周身松软到底,才能体会入微,才能发现在错综复杂的肌肉筋腱群中,哪怕是稍微收紧即用力的一点地方,也能精准的知道它的深浅与确切位置,这也是所谓的松中紧。姿势不同,用力点自然不同,而相同的姿势,用力点也可以不同,就是掌握了转移自撑力的方法,这才叫真松。说强调松软会导致懈,难道强调松软会使大脑丧失意识如植物人般的一样不成?

太极拳功夫可以分为界限不那么明显的三个阶段: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内练一口气作为入门的练精化气阶段,特别讲究呼吸方法及操作,练时神清目醒,练后小臂的温度比手掌高,尽管身体出汗,小腹和命门这个区域却依然干燥而温热。未婚青年精满则溢,这是生理正常的常识;通过练功的最大收获就是从此不再梦遗,这就是非常识。绝不像太极名师陈正雷(据网上传:陈正雷是陈发科的第五代孙,难道功夫也象祖传药方一样能荫益子孙后代?)说的内练一口气就是深呼吸,练后能延年益寿,真正是徒有虚名。通过大量的调查证实,所有长寿者的共同点就是乐观,而与其它因素无必然的联系;绝大多数练太极拳者在行拳中都会不自觉的深呼吸,却始终不知练精化气有何表现与感觉。近日又看到有关站桩的一些文章,大意说练功或练功后有拔起现象是练精化气的表现,殊不知这是有邪念的结果,拨起只证明阳刚,会导致精气流失,得不偿失。练精化气的正确结果是:邪念不生,终年不举;性生活时间比一般人长。所以,灵不灵,要看实际效果。

太极拳之巧在于用意,所以太极拳只有在动态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了解演练者,究竟落实多少拳谱的要求与内容,从而判断其水平与层次,以供您参考;书法之妙在于运笔,故书法是在静态欣赏中以求揣摩如何运笔的方法,至于是否如愿,则因书者与观者的水平不同而异。同样是传统文化,其提高学者的方法也廻然不同。

最后用前人的一段话与同道共勉:拳者武也,失之于武则为舞,失之于巧则无拳,如若后辈不懂战,休言太极愧祖先。


练习武功对人的好处(武功本无高低之分)(1)

拍摄于1971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