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原著的真实故事(茶花女:小仲马的内心悲歌)
茶花女原著的真实故事(茶花女:小仲马的内心悲歌)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下,你们却不愿意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金钱:《茶花女》因其经典,被演绎成电影、歌剧等很多形式,我最喜欢的是1936年电影版《茶花女》,我私以为乔治·库克是最懂小仲马的导演。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影《茶花女》进行解读:
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 。——《茶花女》
《茶花女》是小仲马最出名的作品,小仲马特立独行第一次用妓女的形象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他的《茶花女》也成了爱情典范,在诸多爱情为主线的小说中脱颖而出,至今仍是最经典的作品。
大仲马曾说,小仲马是他这一生最成功的作品,他的的作品源于想象而小仲马的作品取材现实。以前知道他这句话,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父慈子孝的故事,后来才知道他的骄傲是建立在小仲马内心无限苦楚之上的。小仲马是大仲马的私生子,一直到7岁才得到大仲马的承认,而小仲马的母亲被大仲马无情抛弃。小仲马后来爱上一名妓女,因重重误会,小仲马一气之下去旅行,等他回来的时候他才得知她深爱他,而她已故去。
《茶花女》由以上真实经历改编,是小仲马对法国上流社会伪道德和拜金主义的批判,更是他对没有等级观念的真情实意和伟大爱情的向往。
《茶花女》因其经典,被演绎成电影、歌剧等很多形式,我最喜欢的是1936年电影版《茶花女》,我私以为乔治·库克是最懂小仲马的导演。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影《茶花女》进行解读:
- 设定:金钱、爱情、心理三条主线交织,突出人物形象,体现小仲马的内心独白。
- 改编:弱化冲突,美化结局表达小仲马对爱的渴求和宽容。
- 意象:借用意象将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将人物内心和情境丝丝入扣,展现在观众面前。
金钱:
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下,你们却不愿意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
玛格丽特出生贫穷,曾经在农场和甜品店工作过,不甘现状的她,凭借姣好的面容和出众的气质来到巴黎成为了上流社会争相追捧的交际花。挥金如土的玛格丽特只能依靠公爵们的施舍度日,在虚情假意和金钱堆积起来的名利场厮混。阿尔芒仰慕玛格丽特许久,但他一直没有勇气去接近他,因为没有太多的钱。他们因一场误会相识,虽然玛格丽特真心爱他,但是他们总是陷入金钱困境。玛格丽特的债务迫使她几次三番接近公爵,最终阿尔芒误解了玛格丽特愤然离去。
阿尔芒对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虚华拜金极其痛恨,这是小仲马内心最深的隐痛,他的父亲大仲马年轻的时候迷恋于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嫌弃小仲马的母亲是一个贫困的女裁缝。虽然小仲马被父亲认领回家,可是母亲一直流落在外,这种伤痛催他奋进,他终于成为了跟大仲马一样出名的文学家,进入了上流社会,但是他的爱情却再一次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毁了。痛失亲情和爱情的小仲马恨毒了充满偏见和虚假的所谓上流社会,和他们的钱。
爱情:
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
没有遇见你时,我是零落世间的浮萍,遇见你之后我变成了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扎在了土地身深处。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相遇让玛格丽特漂泊的心从此有了依靠。从来没有人对她那样真挚,也从来没有人让阿尔芒魂牵梦萦,不惜碾碎自尊去追随。阿尔芒的付出和真挚最后得到的是玛格丽特放弃一切的回报,她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甚至阿尔芒本人。为了阿尔芒的前途,玛格丽特听了阿尔芒父亲的劝告成功的让阿尔芒恨他,逼他离开。
很多人问,那么多的爱情小说中为什么独《茶花女》最受欢迎,我认为因为这段爱情太过刻骨铭心。
- 他们是真爱,彼此又是初恋,交际花打开心房认真去爱,爱的无私无畏。阿尔芒几次三番不顾尊严的追求真爱。唯一的,长久的,破除等级观念的爱情。这些都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 他们的爱情有金线困扰,有现实阻挠,这是爱情中永恒的羁绊。
- 痴情的等待和悲情的结局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人有悲欢离合,有情人难成眷属这本是最符合人心的现实。
这是小仲马心里最美的爱情,不物质,没有阶层观念,抛除其他的灵魂之爱。爱是唯一,是一生一世,是一但入了心就再难忘掉。不管你我之间有怎样的误解,光华流转之后,爱都不会转淡。
心理:
影片中有很多玛格丽特的内心表达,像是说给别人听,又像是自言自语。她跟朋友说:“你还真打算跟他结婚,我看找谁也不能找没钱的律师。”这是玛格丽特的想法,她没有遇到真爱,只顾追逐金钱,更是当时巴黎的主流想法。
朋友嘲笑她“你要是跟我抢公爵,我就告诉他你花钱如流水,还是谎话精,你之前就是个农场里挤牛奶的。”玛格丽特暗自说到:“挤牛奶的工作有什么不好,我看比虚情假意好很多。”她身在名利场,但内心是没有什么等级观念的,她追逐金钱也是暂时的。
阿尔芒追她时,她说:“爱怎么可能永久,你对我的热情不会超过几个月,有谁会爱上我这样的女人,怎么可能朝夕相伴。”他们在一起之后就没过多久,阿尔芒的父亲就跑来拆散他们,玛格丽特泪流满面地说“我就知道这样的快乐怎么可能是真的,肯定不能长久的”。
她以前不相信真爱,内心没有快乐,从来不相信什么长久。强颜欢笑的每一天,内心都是不安的。这是玛格丽特的想法,更是小仲马的真情实感。他厌恶声色犬马,尊重每个善良的人,他心里没有快乐,有的是深深的不安和孤独。
影片重点描述了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相遇以后的部分,弱化了小说中阿尔芒的父亲来找玛格丽特的那部分的冲突。阿尔芒的父亲来找玛格丽特为的是阿尔芒的妹妹找到了体面的人家,对方打听到阿尔芒跟玛格丽特这样的交际花在一起,便不同意他们交往了。阿尔芒的父亲全是因着他的身份,而并非影片表达的因为玛格丽特不赚钱、两袖清风。影片重点呈现的是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做出的牺牲,而非她妓女的身份遭到的歧视和她之前跟公爵们的情爱。
影片美化了原著的结局,玛格丽特幸福的死在了阿尔芒的怀里。原著的结局是阿尔芒负气而去,他最终也没能见到玛格丽特最后一面。
影片不涉及情爱场面,减少玛格丽特跟公爵在一起的场景。弱化阶级冲突,美化最终结局。这是基于导演对小仲马的了解,他想表达的是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至纯至真的爱。他对玛格丽特没有偏见,只有赞美。山茶花的花语是纯洁、谦逊,玛格丽特更是圣母玛利亚的寓意,女主在小仲马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临终一面更是小仲马的愿望,他没能见情人最后一面,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吧。导演隔空圆梦,圆了小仲马的梦。
影片中用了很多意象来表达人物的特质。
山茶花:在影片中有着由表及里,层层渗透的含义。
山茶花在影片中出现了4次。
- 玛格丽特去剧院的路上不顾朋友嫌贵的劝阻买了一大束山茶花。
- 阿尔芒说他看见玛格丽特总是佩戴着一朵山茶花。
- 阿尔芒要去旅行的时候玛格丽特送他一朵山茶花,让他等山茶花枯萎了再来找她。
- 玛格丽特病重的时候男性友人来看她,买了三朵山茶花送她,临终见阿尔芒的时候她把它戴在了头上。
山茶花是玛格丽特的倾世容颜,更象征玛格丽特掩盖在锦衣华服之下,最质朴的的内心,也是她最纯洁爱情。不管价格多贵不论什么时候,玛格丽特都要买山茶花佩戴,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她在这个虚情假意的世界里隐藏起来的真心,她又时刻不忘用山茶花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她把它送给阿尔芒,是她毫无防备、全心付出的爱情。
手帕:
玛格丽特在人群中瞥见阿尔芒,便是一眼万年,她为了考验他故意留下了手帕,再次见到阿尔芒,得知他一直随身携带着她的手帕和她之前丢失的纽扣,之前她生病的时候每日送花来的人都是阿尔芒,玛格丽特再也没能控制住内心奔涌的爱河。手帕是她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被阿尔芒治愈了。
眼泪:
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义无反顾的重新开始是因为阿尔芒的眼泪,当阿尔芒第一次决定离开时,一向以笑容的假面示人的玛格丽特哭的梨花带雨。眼泪是上流社会难得一见的真情流露,和赤诚的感情。他们把最珍贵的感情给了对方。
扇子:
玛格丽特成功的骗过了阿尔芒,让他恨她。当她假意跟公爵在一起的时候,阿尔芒出现了。站在台阶上的玛格丽特慌了神,她的扇子掉在了地上,当阿尔芒站在她眼前的时候扇子又掉下去了。玛格丽特不是一个好演员,她的行为骗过了阿尔芒,内心却怎样都无法做到平静,她的慌乱已经不由自己控制了。阿尔芒却以为那是羞愧。扇子是玛格丽特悲剧的开始,象征着她摇摇欲坠的信念和即将终结的生命,因为阿尔芒不再属于她了。
影片细腻的细节表达,让小仲马的内心世界更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总结:
年幼的小仲马和母亲被人抛弃,名利场荼毒了他最初的心、最纯的爱,他旅行回来得知爱人已逝,她为他拒绝了所有的男人和金钱,将自己的遗产捐给乡下的侄女,前提是她永生不得来巴黎。小仲马心中的恨和爱几乎要烧毁他。巴黎是最让他最难忘的地方,曾给他们最深的孤独和不安,又让他们以最真挚的感情相见,最后无情剥夺。这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心最后都化成了这部《茶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