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一辈农民植树造林(永城爷孙三代人60多年接力垦山)

老一辈农民植树造林(永城爷孙三代人60多年接力垦山)铁锨50多把 铁镐120多把 □记者陈海峰 实习生陈萌萌 通讯员王永亮 文图 60多年 用坏钢钎200多个

老一辈农民植树造林(永城爷孙三代人60多年接力垦山)(1)

叔侄俩在开垦荒山

老一辈农民植树造林(永城爷孙三代人60多年接力垦山)(2)

石良科(右)和侄子郑义正上山作业。

老一辈农民植树造林(永城爷孙三代人60多年接力垦山)(3)

石良科(右)和侄子郑义在修筑防火墙。

老一辈农民植树造林(永城爷孙三代人60多年接力垦山)(4)

叔侄三人守护着这方绿色

□记者陈海峰 实习生陈萌萌 通讯员王永亮 文图

60多年

用坏钢钎200多个

铁镐120多把

铁锨50多把

板车30多辆

机动三轮车4辆

核心提示|在永城市条河乡郑楼村的北面,有一座山叫作鱼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是山势陡峭、磐石密布。在过去的60多年里,这儿上演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植树”的故事,爷孙三代传承,垦山植绿700余亩,让荒山变成“花果山”。爷孙三代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开拓

第一代“愚公”掘石挖坑植绿300亩

第一代“愚公”名叫石景瑞,在2002年去世。但是,他带领乡亲们在鱼山上掘石挖坑植绿的故事,人们却从未忘记。

9月11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永城市条河乡郑楼村,见到了第二代“愚公”——现年69岁的石良科老人。

在石良科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鱼山,整座山绿树成荫,远观像个睡美人。头、颈、项链、胸、腹、腿、脚等都轮廓分明。

“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开始带领乡亲们垦山植绿了。”回忆起当年父亲垦山的情景,石良科老人仍历历在目。

据石良科介绍,当时家中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条件也不好,其父亲每次上山都是带足一天的干粮,然后扛起铁镐和钎子,在坚硬的石山上掘石挖坑,一年四季从没有间断过。

当时山上没有路,每次树坑挖好后,就要回填泥土,石景瑞和乡亲们必须用背篓装上土,再一篓篓背上山去。由于山势陡峭,上山时,前面的人用手拉后边的人,后边的人手推着前面的人,就这样一点一点爬上山,把泥土倒在开挖的石坑里。可回填上泥土,栽上柏树,浇水又成了问题,当时也没有方便的盛水器皿,石景瑞就和乡亲们背茶壶上山浇水。

“快看,这片300多亩的柏树林,就是当年父亲花掉家里的积蓄带领乡亲们种起来的。”走到山腰处,石良科指着一片茂密的柏树林说。

“2002年春天,享年105岁的父亲安然去世,在他老人家弥留之际,还再三叮嘱我把他没有完成绿化荒山的愿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石良科说,从此,他牢记父亲遗愿,继续垦山植树。

坚守

传承“老愚公”精神两代人植绿超400亩

从2002年开始,石良科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继续垦山植树。并在次年一次性拿下了鱼山北山坡700亩地的承包权。

起初的几年是石良科自己干,由于年岁高了,再加上体力衰退,后来他就找到村里的远门侄子郑义和郑新正两人一起承包荒山。此后,叔侄三人就没有出过一趟远门,一门心思垦山植树。

石良科说,山坡上杂草茂密,一到冬季,为防止发生火灾,从2006年的3月份开始,他们在鱼山的半山腰间用石头砌起一道道护林防火墙。

在垒防火墙的工作中,他们三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打钎破石,有的搬石块,有的垒。就在这样艰苦的劳作中,郑义的妻子班凤英不幸积劳成疾,累倒在工地。

班凤英走后,垒砌防火墙的事并没有搁下来,叔侄三人继续奋战。最终,历时两年半,上下七八十道长度加起来3400多米的森林防火墙建成了。

提起当年的艰难,石良科说,鱼山的山体坚硬,在挖树坑时不能用炸药,当时只能用钎子,一锤一锤凿石挖坑。每个人手上都布满了血泡,“疼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在山上,记者遇到了正在给果树修剪枝条的第三代“愚公”郑义。

“2013年,我们栽植优质杏树2000多棵,当时天逢大旱,为确保幼苗成活,我们用机动三轮车把水拉到山坡下,然后拎桶爬山往上运水。用了俩月时间,才给2000多棵树浇了一遍透地水。”郑义说,从“老愚公”石景瑞垦山植绿算起,三代人用60多年时间,共栽植各类树木700多亩。其中栽植柏树300亩、杏树200亩、山楂树80亩、葛花树60亩、紫藤树50亩、刺槐50亩。

据了解,三代“愚公”垦山植绿60多年,用坏钢钎200多个、铁镐120多把、铁锨50多把、板车30多辆、机动三轮车4辆。

展望

将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鱼山上,每当山杏成熟时,黄澄澄的果子煞是喜人;葛花、紫藤花、刺槐花,花香沁人心扉;山中的林荫小道旁,各种不知名字的野花争奇斗艳,坐在山中石凳上,享受美景的清静自然,靠在石桌旁,品尝果子的天然芬芳;鱼山山顶,峭壁林立,有卧石、有平台,登高远眺,满眼皆是风景……

“现在我们正筹划设计明年的首届‘杏花节’和‘山杏采摘节’。下一步,我们将在条河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好引水上山,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等,真正把鱼山打造成咱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金子山’。”石良科说,他们叔侄三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经过‘老愚公’三代人垦山植绿的治理,我们的鱼山已初步形成了旅游开发的基础框架。特别是已进入盛果期的200多亩山杏。”该乡党委书记王新光介绍说,他们会借山造势,巧打旅游牌,做好招商引资大文章,将其打造成集采摘、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好去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