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人团队到顶流网红鼻祖(从单人团队到顶流网红鼻祖)
从单人团队到顶流网红鼻祖(从单人团队到顶流网红鼻祖)“友情提示”的背后,其实是创作者的小心翼翼。熟悉。拍吃饭,要提示,“此为养殖猪肉制作,并非保护动物”,以及,“此视频为假吃,没有红烧肉受到伤害”。最离谱的是辅导孩子作业,满满的一整屏“友情提示”,看得人花了眼。熟悉吗?
前段时间,papi酱做了一个很“内涵”的视频。
名字很简单,“友情提示”,吐槽现在的影视综艺中经常出现的“友情提示”字样。
拍喝酒视频,要提示,“未成年人禁止饮酒”。
拍玩手机视频,要提示,“长时间使用手机有害身体健康”。
拍吃饭,要提示,“此为养殖猪肉制作,并非保护动物”,以及,“此视频为假吃,没有红烧肉受到伤害”。
最离谱的是辅导孩子作业,满满的一整屏“友情提示”,看得人花了眼。
熟悉吗?
熟悉。
“友情提示”的背后,其实是创作者的小心翼翼。
是面对各种限制的创作焦虑。
恰好,一个月前,papi酱和罗翔有过一次对谈。
也聊了“创作”与“初心”这样的话题。
作为一个码字工人。
最近陷入了焦虑的肉叔特地去观摩了那一期访谈。
于是今天,就和大家聊聊papi酱。
一个不再顶流的“网红”。
papi酱:“宇宙第一网红”
先说papi酱。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2016年,当时的“网红顶流”papi酱(本名姜逸磊),卖出一条贴片广告。
价值2200万元。
那是papi酱的高光时刻。
“2016第一网红”、“逻辑思维”1200万投资,一连串的头衔和商业动作,那一年,papi酱,曾经如此“红”过。
为什么?
因为她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新鲜感。
2015年,短视频刚刚兴起,papi酱和大学同学霍泥芳创立了“TCgirls爱吐槽”的账号,开始发各种短视频,后来因为霍泥芳出国了而停止更新。
于是姜逸磊以papi酱这个名字继续产出。
那时的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技术含量不高的视频,靠着精分演技和新颖的内容,瞬间走红。
她的出彩,首先是语言混搭。
比如台湾腔讲东北话。
还有上海话 英语讲出了日语即视感。
看这流畅的台词,也甩不少流量一条街了。
再来就是角度清奇。
拿最近播放量很高的一个视频来说。
当代年轻人的奶茶文化。
同事叫点奶茶。
这不就是纯纯的我和我的朋友们吗?
不过等等。
听这话术,怎么越来越熟悉?
这不就是……一大型喝酒现场?
夸张的表现方式,让你看着看着就大笑出来。
笑完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
荒诞之中有一丝真实。
这是papi酱区别于普通网红最大的特点。
看似粗糙,其实非常准确。
后来《十三邀》节目组邀请她之前分析说:
她的第一反应是解构
但是她马上又来搞笑
把这个东西一下就化解了
她解构
其实是说了真话
她是把假解构了
这种准确和巧妙,是她作为网红的生命力之源。
以至于现在,但凡打开她任意一个平台的视频,都会看到这样的高赞评论:
-是真的没有创作瓶颈吗
-她叫papi,她的创作没有瓶颈期,而我的评论已经瓶颈期了
网友这么总结:papi酱,当之无愧网红界的纯元皇后。
但。
不得不承认,papi酱早已不“红”了。
拿她最新的一条视频来说。
2022年8月24日,她更新视频,“还是小时候好吗?”播放量343万。
而六年前同期,一款不算爆款的视频“英文与中文的混搭八法”,播放量能达到5000万。
从商业价值来说,她远不如2016年的自己。
或许,她已经“过气”了?
姜逸磊:“做一只鸵鸟”
papi酱回答过“过气”这样的话题。
她曾经说:
网红势必会成为快消品。
要真的过气就过气了,也不是很care
这次的《确实该聊聊》节目中,她更是说她在爆红一个月后,后台就已经被“江郎才尽”的言论充斥。
所以后来对于所有说我江郎才尽了
我都会有一种
已经有人说过了
papi:关于说我江郎才尽这件事,就是你江郎才尽了
说起来像一个梗,但反映的却是一种心态。
在她眼里,papi酱是papi酱,姜逸磊是姜逸磊。
papi酱,一直是姜逸磊的壳。
怎么说呢?
肉叔觉得,她大概一直是想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以至于把自己藏了起来,给人们看到的,只是她创作出来的,名叫papi酱的角色。
一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的姜逸磊并不享受关注。
读书那会儿,中戏本科每年都有汇报演出,大家可以把亲戚朋友请来看自己的表演。
然而那年她腿折了,作为演员的两个作业,都得找别人来演。
结果……她暗自庆幸,因为不用上台。
成名之后,她也总希望把自己藏起来。
2200万的贴片广告,她没有出现在拍卖现场,但足以让她备受争议。
尽管早在拍卖前,她就决定,不管拍多拍少,都全款捐给母校,但依然有人怀疑她捐款的目的。
她不解,但也无解。
那怎么办?当一只鸵鸟。
只要我看不见,它就没有发生
她是一个自我包裹性很强的人。
但与此同时,她又处于流量的风口浪尖之中。
2015年开始,5G网络开始普及,短视频开始迎来了春天,当年10月底,papi酱凭借《美女的烦恼》引发爆炸效应,一战成名。
但成名之后,她所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视频创作了,而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以至于连发微博都不再发私人的内容。
追逐流量了吗?
或许有过这样的念想。
papi酱承认自己迷失过,但很快便清醒了过来。
面对一个巨大的名望还是会迷失的
多多少少
但很快就你得知道
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得把自己拽回来
什么样的人?
一个普普通通的短视频创作者。
为什么?
因为她很能分得清网络和现实的区别。
你手机一关网线一拔
就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了
也正是如此,她在低谷的时候不慌不忙。
拍卖事件过去3年后,她接受姜思达的采访,两人谈起刚开始做视频的时候,她这么说:
之前很多人问我
你这个人天天在家
就那个时候在考研嘛
你心里不会慌吗?
我说我不慌啊
这有什么可慌的?
也正是如此,她在当红的时候也不瞻前顾后。
没有过多考虑对事业的影响,就决定去生孩子:
我认为自己一直有一个很可贵的点
就是我不管是出名了也好或者是我挣钱了之后
我这个人没有变得飘飘然
所以曾经被捧得那么高,她却“反常”地没有被摔得很惨。
她也没有因为名利,打乱自己的节奏。
不管是做内容,还是生活本身。
“过气”之后
但问题在于,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拿流量这件事来说。
肉叔写了这么多年,也常常为之苦恼。
题材、阅读、点赞量、转发量……
如何能在这其中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点来?
迷失过,彷徨过,自我责骂过……这或许也正是我对papi酱感兴趣的初衷。
那个访谈节目里,她说了一句话:
我们其实知道观众喜欢什么
我们有时候会去故意避开
我其实和旁边的LKs一样感到困惑。
或许是因为不是一个层次的?
但她又说:
(做不下去视频)
大概10天里面
有七八天都是这个状态
这句话让我忽然有了另外的感受。
简而言之也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话:
不忘初心。
papi酱的初心是什么?
在年初《送一百位女孩回家》里,她写了一段给十年后自己的话。
不忘初心,自由自在。
这个初心指的也不是工作的初心,指的是所有事情。然后自由自在,如果一个人你的灵魂和身体可以是自由自在的,那你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papi酱这里,所谓工作的初心,指的就是短视频的内容本身。
不管是老同学霍泥芳口中的她:
-中间大半年一直在拍,又不赚钱
-你觉得是什么让她坚持下来的
-喜欢呀
还是她自己,也是这么认为。
我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
我到现在为止可能拍短视频
就做这种体量的创作
可能还真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做短视频本身,就让她很自在。
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在,所以她才可以不断寻回创作的动力。
坚持自己想做的。
一个例子。
譬如不少人很喜欢的一个节目是读书日系列。
没别的,就是讲她的老本行,戏剧。
这个环节停更了3年,今年她又给捡回来了,评论纷纷表示爷青回。
能做这类视频,显然就不是冲着流量去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在,她才能坚定自己的方向。
踏踏实实做内容。
不管有没有流量,也不管是不是热点。
记得年初@Vista看天下有过一个互动,提名一位关注已久的老博主,评论区前三的高赞都不约而同提到了papi酱。
还有最近更新作品的评论区,观众都看在眼里:
这么多年了,papi的视频质量不减啊
认真创作的人,总会被记得。
不管她(他)红不红。
所以回头看。
papi酱的未来没有被一把透支。
她只是不红了。
只是恢复了一个视频创作者本来的样子。
在这里,她可以只创作她感兴趣的题材。
在这里,她可以毫不心虚地保证作品的质量。
现在的她,无愧于过去这六七年间的她。
希望十年后。
她,以及我们。
还能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出那句:
“我还是我自己”。
本日打工人:王家卫生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