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蔺相如能言善辩完璧归赵(通鉴笔记蔺相如)

蔺相如能言善辩完璧归赵(通鉴笔记蔺相如)秦昭襄王派使者通知赵惠文王,希望在黄河外的渑池进行友好会晤。赵王一开始不想赴会,廉颇、蔺相如建议道:“大王如果不去,恐怕会令我国显得懦弱而胆怯。”赵王于是同意前往渑池,并让蔺相如随行。——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射罪,遂为刎颈之交。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愿为好会于河外渑(miǎn)池。赵王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王许之。

会于渑池。王与赵王饮,酒酣,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之。蔺相如复请秦王击缶(fǒu),秦王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王不怿,为一击缶。罢酒,秦终不能有加于赵。赵人亦盛为之备,秦不敢动。

赵王归国,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射罪,遂为刎颈之交。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

浅 释

秦昭襄王派使者通知赵惠文王,希望在黄河外的渑池进行友好会晤。赵王一开始不想赴会,廉颇、蔺相如建议道:“大王如果不去,恐怕会令我国显得懦弱而胆怯。”赵王于是同意前往渑池,并让蔺相如随行。

廉颇率兵护送赵惠文王一行到边境后,与赵惠文王告别,并提议道:“若无异常,大王此行全程不会超过三十天,若三十天后您还不能回国,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借机勒索的企图。”赵王表示同意。

渑池相会,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饮酒,期间秦王请赵惠文王表演鼓瑟,赵王照办了。随后,蔺相如也请秦王表演击缶,秦王却不愿意。蔺相如见状,厉声道:“我们距离只在五步之内,我请求用脖颈之血溅撒您身!”秦王左右护卫本想上前杀死蔺相如,却在蔺相如怒目喝斥之下惊得不敢动手。秦王只好很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直到酒宴结束,秦国始终无法对赵国施加非分之求。由于赵国在赴约之前已经有所戒备和部署,秦国终究未敢轻举妄动。

赵惠文王回国后,以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职位上高于自己感到忿忿不平,他说:“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原来只是底层之人,只因能言善辩,便居我之上,这实在让我感到羞耻!"并扬言:"我要是碰到蔺相如,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蔺相如听说廉颇的话后,便尽量避免与廉颇见面,既不在朝廷上和廉颇争排序,还经常在路上回避廉颇的车驾。对此,蔺相如门客们都引以为耻。蔺相如对门客们说:“你们认为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门客们回答说:“比不上。”蔺相如又问:“秦王威势那么大,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难道我还单单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暴的秦国因为忌惮廉将军和我蔺相如,才不敢大举进犯赵国,倘若我们两虎相争,那必然有一方会受到伤害。我之所以处处避让廉将军,是因为把个人的私仇放在了国家利益的后面啊!”

蔺相如的话很快便传到了廉颇耳里,这让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为表歉意,廉颇赤膊负荆,专程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尽释前嫌,从此结为了生死之交 。

蔺相如能言善辩完璧归赵(通鉴笔记蔺相如)(1)

品《鉴》1

起初,赵惠文王为何不想接受秦昭襄王渑池相会的邀请?

也许是因为秦国曾诓骗、扣押楚怀王并导致楚怀王客死他乡,赵惠文王对此深以为戒吧!

廉颇护送赵惠文王一行到边境时,提议,若赵惠文王三十天内不回则另立新君,以防秦国勒索和要挟。从此处也可看出,赵国君臣确实担忧楚怀王的悲剧在赵惠文王身上重演。

2

赵惠文王应秦昭襄王之请而鼓瑟后,蔺相如也请秦昭襄王击缶,这是为了体现外交上的对等原则。

为什么蔺相如那么在意外交上的对等?

因为,一方面,外交不对等,相当于国格受辱;另一方面,一味退让,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秦国的行为,很可能是对赵国君臣的试探,若赵方让一寸,秦方必将进一尺。

3

廉颇关于“若赵惠文王三十天内不回则立太子为赵王”的提议,很大胆,也很担当。

蔺相如能言善辩完璧归赵(通鉴笔记蔺相如)(2)

4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所以廉颇才会说蔺相如“素贱人”。

历史上,武将被文臣玩弄于鼓掌的事例比比皆是,怎能居功自傲,徒惹他人口诛?

世家子弟再风光豪迈,但若推及其祖,哪个不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切不可轻视从基层一路摸爬滚打过来上来的“小人物”。若没两把刷子,人家能从基层步步爬到高层?

5

隔墙尚有耳,何况没有墙?

蔺相如对门客说的那番话,是否就是说给廉颇听的?

蔺相如能言善辩完璧归赵(通鉴笔记蔺相如)(3)

6

一遭侮辱,便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那是匹夫之勇。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方为天下之大勇!

蔺相如仍让回避廉颇,既体现了他的大局观,也展示出他不同于“匹夫之勇”的“大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北宋·苏轼·《留侯论》

7

最后,一起看看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认为,知道如何死的人,必定很有勇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死,并不难,能从容面对死,才最难。当蔺相如手举玉璧斜视庭柱,以及厉声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对他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而已,然而换成一般的士人,往往就会因胆怯懦弱而畏缩不前。蔺相如的勇气足于威慑和取信敌国,而在国家大局面前他却可以对廉颇谦逊退让,可谓名重泰山、智勇双全。

蔺相如能言善辩完璧归赵(通鉴笔记蔺相如)(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