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凤歌(山凤之歌)
庐山凤歌(山凤之歌)今有良山108将,古有梁山108将,华东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亲自找上海冶金行业的“四大金刚”之一的丁振芳谈话,点将他去江西钢厂当厂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丁振芳点将上海冶金局计划处工作的钱家铭,跟他去江西参加小三线建设。钱家铭转而找了上钢二厂第二钢丝车间主任陈瑞康,第二钢丝车间是专门生产特殊钢丝的,听说要到江西搞小三线厂,陈瑞康二话没说跟了去。这情景很像当年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很像逆行武汉抗疫的医护人员一样,舍弃大城市的优裕条件,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备战备荒,抛弃个人利益在所不惜。这情景很像今天的微信群,群主是丁振芳,他点将副厂长路一及钱家铭、耿心景,通过他们,你拉我,我拉他,一共拉了108人,号称良山108将。有诗赞曰:
文图/王兰生
(一)·创业
这是一段被尘封的三线建设的历史,这是一曲江西钢厂可歌可泣的创业史诗,从草棚子里飞出的金凤凰历经风雨征程后,金凤凰突然在时代的浪潮中折翅了……。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灰尘,还原当年三线建设创业者的艰辛,才能明白崽卖爷田不心疼的道理。
时间追溯到58年前的1964年,在江西搞小三线是当时中共中央华东局于1964年决定的。江西小三线主要生产常规武器自动步枪、高射机枪、炮弹、炸药、引信等。同时要建一个特殊钢厂为常规武器提供钢材,钢厂定名为江西钢厂,建在新余县的良山镇。
华东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亲自找上海冶金行业的“四大金刚”之一的丁振芳谈话,点将他去江西钢厂当厂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丁振芳点将上海冶金局计划处工作的钱家铭,跟他去江西参加小三线建设。钱家铭转而找了上钢二厂第二钢丝车间主任陈瑞康,第二钢丝车间是专门生产特殊钢丝的,听说要到江西搞小三线厂,陈瑞康二话没说跟了去。
这情景很像当年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很像逆行武汉抗疫的医护人员一样,舍弃大城市的优裕条件,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备战备荒,抛弃个人利益在所不惜。这情景很像今天的微信群,群主是丁振芳,他点将副厂长路一及钱家铭、耿心景,通过他们,你拉我,我拉他,一共拉了108人,号称良山108将。
有诗赞曰:
古有梁山108将,
今有良山108将,
一个是逼上梁山,
一个是争上良山。
江西钢厂是军工保密单位,通信代号为江西南昌810信箱,下设分箱,一个分箱代表一个车间,每个车间都隐蔽在山坳里。外人如果按照上述地址是找寻不到江钢的,因为江西钢厂的实际地址掩藏在新余良山镇的深山老林里,离开南昌有几百里距离,离开新余县22公里,当年很多家属来厂探亲常常为之摸错地方,陷入困境。
这批人到了群山怀抱中的良山,发现苗头不对,厂区布局把车间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山沟里,炼钢轧钢高温作业,放进山坳里,依山而建,通风条件差,运输困难,建成后难以生产,日后也无发展余地。但是设计方案已经审批定局,要想更改谈何容易?江西钢厂与包建的上海黑色冶金设计院发生了争论。
1965年5月4日,丁振芳听说李富春副总理将在南昌召开小三线会议,就马上同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路一赶到南昌。会议在江西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对象是省市厅局领导干部,没有筹建厂的干部参加。
丁振芳决心见到李富春副总理,当面申述理由,他们疏通了一位秘书,在会议之前丁振芳和路一进了会议室,终于在会上向李副总理汇报了江西钢厂厂区布局争论情况,详尽地阐述了江西钢厂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新方案。李副总理当即表示赞同江西钢厂干部对厂区布局的意见。原设计方案得到了修改,厂区布局方案定了下来,江西钢厂工程建设全面铺开。
华东局筹建三线厂江西钢厂时,计划投资4400万元,定员4400人,摊在每人头上仅一万元。靠这点投资筹建江西钢厂是不可能的,好在当时有一个政策,各地闲置的设备可以无偿调拨,不仅可以在上海调拨,还可以通过冶金部从全国各钢厂调拨。丁振芳首先组建了由路一任组长的设备调拨组,带领108将分头到全国各地调拨设备。
设备调拨组四处奔波,北到富拉尔基,南到海南岛,西到青海、新疆,他们跑遍了全国24个省、市,寻到一条又一条线索,从110个兄弟厂调拨到一批又一批的闲置设备,总计四千多吨、一千七百多台件,价值一千六百万元的废旧设备,经过改造,拼装而成,逐步投入生产。
本文故事的主角811带钢车间的冷轧机是从上海第三钢铁厂调进的,813钢丝车间的拉丝机是从铁道部嘉定仓库调进的。有了机器就要盖厂房,1966年3月江西钢厂下属的811带钢车间和813钢丝车间厂房在白毛坑(后来是铸造分厂地盘)全面铺开土建施工。
不说天有不测风云,就说是好事多磨吧,土建施工正处于紧张阶段,江西省有关部门领导来工地检查,认为这两个车间建在白毛坑同801、815、825车间相距太近,太集中了,不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六字方针,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决定停止施工,并提出把这两个车间搬到远离厂区近百公里的吉安、安福一带的深山老林里。
吉安、安福是什么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打游击的地方,国民党围剿军队进去都要被赶出来,那里山高林密,草木葱郁,只有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当地村民一年只出山一次,用土特产换点盐巴回来,半夜三更出门,半夜三更回来。那里不是打仗的地方,更不是搞现代工业的地方,因为运输困难。
江西钢厂筹建处出于日后的生产考虑,认为这样做不妥,更何况还要大量开山修路,即浪费投资,又影响速度,于是派人到南昌向省委反映情况。省委领导同意不迁往吉安、安福一带,最后决定把这两个车间建到离原址一公里处的上木元,之前的厂房基础和立柱也就全部报废了,经济损失达30万元。
1966年7月,江西钢厂在一无厂房,二缺设备的情况下,主动领受一批5·7毫米弹芯钢丝的订货,弹芯钢丝是做子弹头芯子的原料,还有一种复铜带钢是一层铜,一层钢,配套子弹头和子弹壳的,当时都是急需的战备物资。
那时候钢丝车间只到了几个人,车间主任陈瑞康火速从上钢二厂钢丝车间点来了袁哲宽、史荣章、陶爱卿、朱永年四员大将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江西钢厂。参加第一批弹芯钢丝生产的有技术员孙懋章、姚杰,酸洗是周荣海,生产骨干是金贵根、陈士德,陈瑞康自己也顶员操作,总共10个人。他们分早中二班轮流翻班。
他们在上海市建106队制作水泥预制板的草棚里借到一块地方,又修复了刚从外地调来的720拉丝机,也是最大的拉丝机,大家称它是老黄牛焕发青春。他们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用麻袋布代替输送带,用大水缸代替酸洗槽,用链条当酸洗吊具,自己动手做了一架土吊车,砌了干燥炉,用人工抬起几十公斤重的盘圆,就靠这样的草棚厂房和设备,加上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开始了生产。
当年奉行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铁人精神,这批人靠肩扛手提人工操作,这次是5·7毫米弹芯钢丝,盘圆只有30至50公斤重,其它钢丝的盘圆最重有100公斤。当时没有电葫芦,盘圆上架时还可以两人搭手,从拉丝机搬下来必须一人操作,现在的人没有经过锻炼,100公斤谁能搬得动?他们也是人,虽然每人发了牛皮护腰带,出汗多了,连牛皮护腰带都汗湿了,久而久之,每个人都落下了腰痛毛病。
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创业时期是最艰苦的,他们下班了没地方洗澡,就在小河里洗澡,住的是自建的干打垒,吃的是咸菜。他们中很多人是共产党员,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上海大城市说到山沟就到山沟了,就是几天功夫,没有讨价还价的说法,这境界是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
1966年9月28日,813车间在草棚里生产出第一批合格弹芯钢丝,被人们誉为“草棚里飞出金凤凰”。也在这同一天,813车间厂房破土动工,1968年1月,813钢丝车间建成投产。1969年3月,811带钢车间建成投产。
(二)·创优
1971年,811带钢车间与813钢丝车间合并为江西钢厂第六分厂,1983年钢丝年产量7200吨,带钢年产量4200吨。钢丝主要产品有高级弹簧钢丝、琴钢丝、柱塞弹簧钢丝、不锈钢丝、合金钢丝、异型钢丝,带钢主要产品有不锈钢带钢和卷尺用冷轧带钢及热处理弹簧带钢等等。
(上图)813钢丝车间的水箱拉丝机生产微细钢丝。张时兴摄影。
1976年冶金部军工办向江西钢厂下达了“提高飞机发动机燃油泵柱塞弹簧寿命的研究”,柱塞弹簧钢丝是飞机发动机中的柱塞弹簧,其难度是要承受非常高的工作温度。要求研制专用钢丝以满足200小时工作寿命的要求。
原我国飞机发动机燃油泵柱塞弹簧采用50CrVA钢钟,并按冶金部标准YB285—65进行生产的,用它制成的柱塞弹簧在设计寿命期内,经常发生个别弹簧折断,成为三机部油泵生产一大技术难关。长期以来,其它军工厂虽然经过多类途径研究,仍未能解决。
江西钢厂钢研所专业工程师在钢丝车间现场多次实验,同拉丝工人反复试制,经过六年的不断研究、总结,针对弹簧折断原因,根据疲劳断裂力学分析,计算出钢的质量指标中的氧化物含量,相应地采取了精选原材料,二次电渣重熔和连续炉热处理等工艺措施。经过三机部113厂、143厂、501厂长期试验证明,采用改进后的50CrVA钢种生产柱塞弹簧,弹簧可以保证燃油泵、液压泵在200小时寿命期内可靠地工作。江西钢厂拉制的柱塞弹簧寿命可达500小时工作寿命以上。
1981年4月,江西钢厂柱塞弹簧钢丝获国防科委、国防工办颁发的重大科技改进成果奖。
钢丝车间还有一种重要产品叫引信弹簧钢丝,是炮弹上的引信弹簧,像手榴弹引信一样,弹簧的硬度和弹性的精度关系到士兵的的生命安全,质量不过关的话,或者弹簧松了,都会触发炮弹爆炸。某炮兵部队发生过几次炮弹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的事故,战场上的道路坎坷不平,炮弹运输车在颠簸的路上更容易发生爆炸。
国防科委要求江西钢厂研制性能稳定、质量必须百分之百可靠的引信弹簧。接到任务后,江西钢厂立下了军令状,车间、工段、班组层层都立下了军令状,一级向一级保证,一定要研制出质量百分之百可靠的引信弹簧。他们从原材料开始精挑细选,层层把关,严格质量标准,一直到成品责任到人。
炮弹引信弹簧钢丝其特点是引信弹簧平时长期处于压缩状态,要求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能确保功能正常,引信弹簧钢丝使用高级碳素弹簧钢丝制成,包括T9A,T8MnA弹簧钢丝。当时部队非常困难,炮弹无法运输,江西钢厂生产的炮弹引信弹簧解了炮兵部队燃眉之急。
江西钢厂生产的65锰高强度扁钢丝是运载火箭发射卫星时的捆绑材料,曾经用于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并收到航空航天部发来的感谢信。1980年,65锰高强度扁钢丝获中央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技术改进四等奖。
1977年,高级碳素弹簧钢丝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9月,江西钢厂T8MnA高级碳素弹簧钢丝被评为1980年冶金工业优质产品。1982年10月,“山凤”牌高级弹簧钢丝获国家银质奖。
(上图)1982年10月“山凤”牌高级弹簧钢丝荣获国家银质奖。曾洪吉摄影。
(上图)1982年10月,“山凤”牌琴钢丝荣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张时兴摄影。
1977年,琴钢丝荣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10月,“山凤”牌T8MnA琴钢丝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1986年9月,“山凤”牌T8MnA琴钢丝荣获国家银质奖。
(上图)1986年9月,“山凤”牌琴钢丝获国家银质奖。张时兴摄影。
江西钢厂钢研所与北京钢研所合作的课题“高强度不锈钢带的研究”从1977年元月开始到1983年10月26日完成,在石油、化工、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部门推广使用。
1982年10月,卷尺用50A甲冷轧钢带获冶金部优质产品证书。1983年9月,“山凤”牌高强度带钢荣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卷尺用碳素结构冷轧钢带荣获国家银质奖。
(上图)1983年江西钢厂“山凤”牌卷尺带钢荣获国家银质奖状。
(上图)811带钢车间的冷轧带钢机。1983年9月,江西钢厂“山凤”牌卷尺带钢荣获国家银质奖。曾洪吉摄影。
江西钢厂生产的带钢和钢丝获得的省市地方上的奖状多如牛毛,作者不在此赘述。这些产品广泛用在卫星、导弹上。中国第一台大型高速计算机内部用的弹簧是江西钢厂的琴钢丝做的。1980年8月,国防科委发来感谢信,表扬江西钢厂为我国洲际导弹发射成功所作出的贡献。第七机械工业部发来感谢信,祝贺江西钢厂为发展我国尖端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
1981年6月18日,江西钢厂向北京商标注册中心申请注册“山凤”牌商标,喻意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1982年7月30日注册成功,注册号160359,第06类—金属材料。
从此,江西钢厂的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江钢人有了自己引以自豪的名牌,江钢已不是当年草棚子的江钢了,江钢已成为有45000名职工和家属的全国冶金军工小三线的排头兵。
当年为钢丝一块创优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王锡玖,王锡玖1957年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他学的专业是特种技术,他是学霸,也是北京钢铁学院重点培养的对象。1961年组织上准备派他留学苏联,后因中苏交恶未成行。1968年,他从上钢二厂技术科支内分配到813钢丝车间技术科。他担任过江西钢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为江钢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出席过1978年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
813钢丝车间最早的技术干部是孙懋章,他是钢丝车间开天辟地的技术员,他同样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66年参加第一次弹芯钢丝研制。后来他与王锡玖珠联璧合,共同为创优钢丝品牌作出重大贡献,他们这代人是最舍不得江钢,最不甘心江钢的衰败的。
当年为带钢一块创优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孙鸿藻,他是安徽人,也是在北京钢铁学院毕业,由上钢十厂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江西钢厂,分配到811带钢车间技术科。各种冷轧带钢品种的获奖,包括荣获国家银质奖,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开展的,运载火箭下面的尾部定向钢片是811带钢车间研制生产的。811带钢车间第一任主任是陆元坤,参加早期试制的工人有邱德宝、费正兴等人。
(三)·改制
1991年,江西钢厂与新余钢铁厂合并成立江西新余钢铁总厂,现在叫新余钢铁集团。随后,坐落在深山老林里的江西钢厂逐个被拆除被贱卖一光。两厂合并后,1993年钢丝车间并入新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1995年又回到江钢。2001年,丝带分厂划归新钢集团特钢公司管理。
2011年,江钢钢丝车间与新钢拉丝车间合并,并引入国际知名钢丝企业贝卡尔特为投资伙伴,组成新华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山凤”牌商标,市场上只要是“山凤”牌产品,价格要高很多。2018年,更名为新余新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2009年,优质资产带钢车间实行试点股权改革,带钢车间估值折股1000万元,新钢集团占股权40%,出资400万元,新钢实业公司(大集体)占股权20%,出资200万元,管理者(私人),占股权40%,出资400万元。改制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上图)带钢车间改制后成为混合股份模式的新余凤翔带钢有限公司。
自主经营的凤翔带钢有限公司现在由新钢集团优特钢带公司作为上级,管理者彭云峰持股比例40%,这种混合股份形式,其实还是老模式。
“山凤”牌其实凤翔带钢公司还在使用,江西钢厂丝带分厂带钢车间改制后成为新余凤翔带钢有限公司。从下列图片来看,江钢人引以为豪的喻意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的“山凤”迎来了它的新伙伴“凤翔”。
(上图)“山凤”筑巢迎“凤翔”。
丝带分厂的历程只是江西钢厂的一个缩影,江西省副省长钱家铭在回忆录中说:“江钢从1983年到1988年连续六年保持了生产、经济效益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交利税为全省工交企业第一位,贡献很大。江钢不仅出钢材、出效益,还出人才,仅先后调到省里担任厅局长以上干部就有8人。我到了省里后管工交、邮电、城建、重点工程等,管得蛮广的,由于财政紧张,对江钢还是要的多,设备没有更新改造。
两厂合并后,江钢薄板车间每年生产矽钢片十几万吨,年利润达一个亿,都上交给总厂,连同设备折旧都有总厂统管,而给江钢的投资屈指可数,江钢的车间一个接一个萎缩。新钢多年来经过三次大技改,投资几百亿,钢产量达到千万吨级,如果在山上(江西钢厂)能花几个亿进行技改,发展一些原江钢的优势品种,仍可以搞活。
现在回想江钢很可惜,挥之不去。当时创业真不容易,可以说江钢不仅是江西小三线的‘大哥大’,而且也是全国冶金军工小三线的排头兵。江钢虽然已不存在,但它的成长,对国家,尤其是对江西的贡献,是不应该忘记的。”
钱家铭的话道出了江钢兴亡的缘由,江钢消亡确实很可惜。钱家铭是创业家,江钢几位省厅级干部都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困苦,都是搞生产搞工作出身,不是搞人出身,不是内斗出身,一切以两厂大局为重。市场竞争不相信眼泪,更不同情懦弱。江钢亡在两厂合并时期某些人的手段上,一边调资金,一边拆设备,一边拆迁,一边夷平,然后任其空置,任凭风吹雨打长满荒草,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片甲不留。
钱家铭是从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江西钢厂的,1982年12月他当副省长后,当时全省财政紧缺,没想到江西省特别穷,1982年全省财政收入才12亿,兜里确实没有钱。钱家铭陪赵增益省长到婺源考察调研,婺源有个博物馆,里面有许多古代文物,包括唐伯虎的画。博物馆馆长向赵省长提出来,你能不能给我10万块钱,我把这些文物好好保管起来,省长没有答应,可想而知当年财政的艰难程度。
巧妇难为无米炊,怎么办?三线人长期养成的奉献精神让他想到了全省利税大户江西钢厂,钱家铭要江钢每年将利润上交省里,几年下来掏空了江钢,设备更新改造无法进行,这种奉献精神直接虚脱了地理环境不佳的江钢,但是直接缓解了全省财政困境。
江钢这艘巨轮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不幸触礁沉没,船上的人选择撤离,很多人回到了江、浙、沪老家。更多的人没路子回老家,只能呆在新余良山这块第二故乡,靠微薄的退休金苟延残喘。面对夷平后江钢遗迹,即使走出大山的江钢子弟还是舍不得自己献了青春的江钢,他们时常怀念鼎盛时期的江钢,江钢曾经寄托了多少人的希望啊!
在去江钢的近厂区的半路上,有一座被人称之为“上海公墓”的坟墓群,那里埋葬着几千老一代三线建设者,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江钢早期建设者,他们为江钢献出了青春和终身,他们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每年的清明节,江钢的“上海公墓”挤满了前来扫墓吊唁的人群,人山人海,良山镇的旅馆住满还不够,只能赶到新余市区住宾馆,良山镇的早点小吃要排长队,这情景让人感慨万分。
江钢没了,不复存在了,江钢子弟散居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有些江钢子弟被调配到坐落在市区的新钢公司工作,他们成为新钢集团发展壮大的生力军,江钢的人才、技术、管理等为新钢集团钢产量达到千万吨级作出了贡献。昔日的江钢成了老一辈人群中口口相传的故事,拆除后的斑斑遗迹似乎在默默地述说着昨天的江钢故事,追忆着三线建设者感天动地的奋斗精神。
学者温铁军说,国有企业是几千万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国有资本,不能被贱卖,请贱卖者把人家的命先还上,把国有资本还给公有制的人民再改革成私有制。我说三线厂还有工亡、工伤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西钢厂是三线建设军事工业的遗迹,是党史、国史的一部分,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的一部分,不能一卖了之,不能夷平了之。在新时代中我们要永远铭记当年三线建设者的丰功伟绩,是他们用奉献精神决战在深山老林里的战场上,换来了中国力量今天挺直腰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确保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
(四)·结局
在现代军事科技下,有间谍卫星、有弹道导弹、有战略核武器,使任何国家没有战略纵深庇护了,三线建设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毛主席的制定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国策不会过时,三线建设精神不会过时。
江钢建在深山老林里,受当初厂区布局的先天不足,制约了交通和资源,这是全国所有三线厂的宿命。江钢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被大浪淘沙掉了,岁月如梭,老一辈的三线建设者存世寥若晨星,历史应该记录下他们的功绩。
江西钢厂创始人丁振芳生于1921年,193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山东军区兵工七厂领导。解放后担任上钢一厂厂长,上钢三厂厂长。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转炉炉长邱财康因行车铁水包掉落烫伤的重大工伤事故,丁振芳因此被降职处理,调任上钢五厂副厂长,上海市冶金工业局生产处处长,技监处处长。他是上海钢铁行业公认的“四大金刚”之一,1964年为了支援小三线建设,陈丕显亲自点将他任江西钢厂厂长。
在“文化大革命”中,丁振芳于1967年11月16日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致死。1979年9月11日,丁振芳追悼会在厂礼堂举行,省委组织部、省经委、省工交政治部、上海冶金局、宜春地委、省冶金局、上钢一厂、上钢三厂、上钢五厂等单位送了花圈,各界代表12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丁振芳的骨灰盒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江西钢厂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每年有老职工自发去上海龙华革命公墓祭奠丁振芳厂长,他去世55年后的今天,仍然有老职工去祭奠他,可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胜过自己的爹娘。
钱家铭1965年5月江西钢厂科长、副厂长、厂长。1982年12月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经贸委主任。1985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1年1月至1993年1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0年7月退休。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11日上午8时5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813钢丝车间第一任主任陈瑞康患结肠癌2003年逝世,享年65岁。
813钢丝车间副主任袁哲宽约2002年去世。
811带钢车间主任陆元坤早已过世。
813钢丝车间参加研制第一批弹芯钢丝的技术员孙懋章健在,今年90多岁。
出席过1978年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江西钢厂总工程师,为钢丝创优作出重要贡献的王锡玖健在,今年近90岁。
(上图)江西钢厂国家银质奖“山凤”牌钢塑被铁栅栏束之高阁,关进“铁笼”里。郭志芳摄影。
现今,有些小儿,火腿肠泡方便面,在键盘上敲击俄乌战争,坐在沙发上划着手机屏幕,感到置身中国的和平环境中理所当然,殊不知这是前辈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换来了中国力量今天挺直腰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殊不知没有当年的两弹一星保护着我们,哪来的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
当前,世界风云突变,战争风险陡起,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三线建设重新渐入人们的话题,重新审视三线建设,宣传三线精神很有必要,也是大势所趋,忘战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