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屠城掩埋队(揭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屠城的幕后黑手)
南京屠城掩埋队(揭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屠城的幕后黑手)五年后的1937年8月13日,日军卷土重来。对上海周边地形地貌已经十分熟悉的日军,将这里作为侵略中国腹地的突破口,淞沪会战随即爆发。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双方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后,日军自以为已经亚洲无敌。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对中国军队极度轻视,认为在上海随便放两枪,中国军队就会不战自溃。但日军仿佛忘记了5年前的教训,战争开始便遭到中国军队空前顽强的抵抗。从8月开始到11月结束,日军先后四次增兵,投入30多万兵力和众多海军军舰,最终以5万多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才占领了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向上海闸北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发动进攻。我守军奋勇抵抗,取得庙行大捷等胜利,日军被迫三次增兵。最终在国联调停下,双方停战,日军撤兵,恢复一二八事变前原状。日军这次突袭,一方面是为了转移国际上对九一八事变的视线,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试探,还有一
在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残暴的一支军队,无疑是二战时的日本侵略军。他们在我国乃至亚洲犯下的滔天罪恶,尤其是1937年12月13日在中国南京制造的震惊世界的暴行,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永远难以抚平的创伤。
那么,泯灭人性的日军为何要在南京制造大屠杀?究竟是谁下令无差别屠杀?南京大屠杀的幕后黑手是谁?
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就逐步确定了其所谓大陆政策,那就是先占领大陆上的一块土地,作为岛国民众未来生息繁衍之地,同时也作为侵略扩张的前进基地,进而统治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并称霸世界。经过一番苦心勘查,土地肥沃、人口较少的中国东北成为日本人的首选。
甲午战争后,日本逐渐将势力渗透到我国东北。通过日俄战争,将俄国势力逐渐赶走。九一八事变后,又武力逼迫东北军离开家乡。此后,整个东北都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日本人的胃口当然不止一个东北。七七事变就是日军全面侵华的信号弹。不过日本人知道,凭借岛国的基础,无法支持长期战争,想要占领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国谈何容易。于是,日本人选择政治和军事两条腿走路。
政治上,买通勾结汉奸,建立伪政权,散布所谓日中亲善、大东亚共荣的谎言,试图从精神上控制、奴役中国民众;军事上,日本人希望速战速决,用强大的军事实力,短时间内打垮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压迫中国人民屈服。
不过,日本人小看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也忘记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教训。
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向上海闸北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发动进攻。我守军奋勇抵抗,取得庙行大捷等胜利,日军被迫三次增兵。最终在国联调停下,双方停战,日军撤兵,恢复一二八事变前原状。日军这次突袭,一方面是为了转移国际上对九一八事变的视线,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试探,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作为日后全面侵华的预演。
五年后的1937年8月13日,日军卷土重来。对上海周边地形地貌已经十分熟悉的日军,将这里作为侵略中国腹地的突破口,淞沪会战随即爆发。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双方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后,日军自以为已经亚洲无敌。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对中国军队极度轻视,认为在上海随便放两枪,中国军队就会不战自溃。但日军仿佛忘记了5年前的教训,战争开始便遭到中国军队空前顽强的抵抗。从8月开始到11月结束,日军先后四次增兵,投入30多万兵力和众多海军军舰,最终以5万多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才占领了上海。
甲午战争以来,日军从未在一次战役中投入过如此多的兵力,更未遭受过如此惨重的损失。面对中国人顽强抗战的决心和意志,日军大本营内出现了动摇的声音,认为迅速占领整个中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这时,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跳了出来。这个狂热的好战分子为了抢功,在日军大本营没有进攻命令的情况下,擅自下令向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军。日军一向有下克上,少壮克老将的传统。没想到这个恶习也传染给了日军中年纪最老的大将——松井石根。
松井石根曾参加过日俄战争,后来在日本国内政治斗争中被迫退役。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松井石根被重新启用,此时的他已经59岁。自知干不了几年了的松井急于在中国战场上表现自己,于是下令追击向南京方向撤退的中国军队,向天皇邀功。当日军大本营命令他停止追击时,他情绪激动,强烈要求攻打南京。最终,日军大本营在天皇和内阁的压力下,屈服于侵华日军,同意进攻南京。同时免去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职务,改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任命天皇裕仁的叔叔朝香宫鸠彦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左起 长谷川清 松井石根 朝香宫鸠彦
在南京保卫战的最初阶段,日军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拼死抵抗。当时,守卫南京的部队有13个师约11万人,其主力是刚从淞沪前线撤下来的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以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等部队。不过,这三个师在淞沪会战中兵力损失过半,刚刚补充了大量新兵,战斗力大打折扣。学生军教导队战斗力较强,成为守卫南京的主力。攻城的日军由上海派遣军和华中派遣军第10军构成,总兵力有24万。
日军发动进攻前,蒋介石宣布迁都重庆。12月8日,日军包围了南京城,并于10日发起总攻。日军首先向光华门发动攻击,在这里遭遇战斗力最强的教导总队。战事异常惨烈,光华门几度易手。守卫中华门和雨花台的八十八师也与日军展开激战。激战三天,日军伤亡7000多人,却没有进入南京城一步。
到了12日,战场形势突变,日军依靠优势兵力展开强大攻势,南京守军出现颓势。当晚,南京守军总指挥唐生智下令撤退。
1937年12月13日一早,日军吃惊地发现,顽强抵抗的中国守军忽然从阵地上消失了,日军没有任何阻碍的冲进南京城内,南京陷落。
当天下午2点左右,日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挹江门,发现挹江门外有成千上万的逃兵和难民挤杂在一起试图渡江,于是日军向逃兵和难民们开火,鲜血染红了长江。南京城空前的劫难降临了!
后世学者对于日军为何血腥屠杀南京城,有这样几种观点。
首先是报复。日军从淞沪会战到占领南京,共阵亡二万多人。面对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日军官兵恼羞成怒。日军战地记者铃木后来回忆:“每当看见身边大批大批倒下的士兵时,就会升腾起嗜杀施虐的报复心理。” 杀红了眼的日军已经彻底麻木,成了一个个变态的杀人狂魔。
其次是因为,仓促攻打南京,日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在自己的粮食供应都无法确保的情况下,无法向几万名战俘提供食品保障。此外还要建立大批战俘营安置战俘,分出大量人力进行管理,这对日军是个极大的考验。与其这样,不如一了百了。于是,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签署了一份密令,命令“杀掉全部俘虏”。
日军屠杀南京城,还有震慑和削弱中国抗日力量的目的。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和象征,日军认为血腥屠戮南京军民,可以有效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从精神上让中国人害怕,而放弃抵抗。
还有重要的一点不能忽视。除了屠杀中国战俘外,毫无军纪的日军官兵还随意屠杀平民、强奸妇女、抢劫财物、纵火焚烧,这些兽行整整持续了一个半月。这是因为当时的日军中弥漫着厌战的情绪,为了激发士气,日军高层便纵容士兵犯下抢劫、屠杀、强奸等暴行,甚至放任他们进行杀人比赛,以此让他们将不满情緒发泄出来。于是,南京城内的中国军民成了他们发泄兽欲的对象,南京城就此成为鬼城。在占领南京城的前6个星期内,日军野蛮地屠杀了放下武器的俘虏数万人、平民20余万人,总数达30万人以上。这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也违反了最起码的人类文明准则。
那么,制造这起人间惨剧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一般认为,松井石根是南京大屠杀的首恶。不过在南京沦陷前后,由于松井石根生病,真正指挥日军的是朝香宫鸠彦。他既是皇亲,也是陆军中将。正是他亲自下令,将南京城几万名战俘全部屠杀;正是他的纵容和默许,日军官兵在南京城内毫无顾忌的实施暴行。可以说,他才是南京大屠杀的真正元凶。战后有证据显示,朝香宫鸠彦不仅下令屠杀战俘,更与400多宗谋杀、集体屠杀、强奸、纵火和抢劫暴行脱不了干系。但在战后审判时,这位皇亲却离奇的逃脱了正义的制裁。这是因为,有一个人保住了他的命,或者说保住了整个日本皇室,他就是日本天皇——裕仁。
朝香宫鸠彦
裕仁是日本三军的最高统帅。正是裕仁亲自任命朝香宫鸠彦为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并放任日军对南京实施的暴行。有证据表明,裕仁的弟弟三笠宫崇仁曾亲自向他报告南京日军的暴行,但他没有干预和制止。1938年1月,裕仁的表弟贺阳宫邦宪访问南京,回到日本后向裕仁报告了南京的惨状,裕仁依旧无动于衷。
裕仁对南京大屠杀不仅不反对,还反而对参与暴行的高级将领予以嘉奖。1938年2月12日,回国述职,裕仁亲自接见并对他的屠城战果大加赞赏。还钦赐一对雕有日本皇室菊花纹的银质花瓶。随后,又晋升其为陆军大将。不仅如此,裕仁还同时接见了南京屠城的另外两个元凶松井石根和柳川平助,对他们的“战功”大加褒奖。这一切都说明,南京大屠杀还有一个幕后的元凶,那就是裕仁。
那么,这两个罪大恶极的战犯朝香宫及裕仁为何在战后能逃脱审判呢?
裕仁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麦克阿瑟为了更好的统治日本,决定不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而裕仁为了帮助整个皇室逃避审判,更是在战争结束前将所有皇室成员调离军政要职。
战后的东京审判,中国、澳大利亚等盟国都要求审判裕仁,但美国政府极力向盟国施压,以庇护裕仁。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宫鸠彦只是在法庭上走了个过场。在美国的操控下,包括裕仁在内的大多数日本皇室成员最终逃脱了正义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