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72年前,也就是1945年,在苏联军队重重围困下,纳粹德国签署了投降书。有什么特别?文 | 饭团/罗罔极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后天,5月8日。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这几天,相信你的朋友圈一定出现过这句话。

这句话有多荒谬,作为一个电影号,Sir想用电影来回答。

假如我们不焦虑、不质疑,会走向何种绝境。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

文 | 饭团/罗罔极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后天,5月8日。

有什么特别?

72年前,也就是1945年,在苏联军队重重围困下,纳粹德国签署了投降书。

上世纪最为疯狂的帝国宣告灭亡,欧战也就此结束。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2)

到底为什么,德国人要对“希特勒”如此敏感?

有一部电影,记录了希特勒生命最后的时光。

或许,它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帝国的毁灭》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3)

提起《帝国的毁灭》,可能大多数人没听说过。

但,要说“元首的愤怒”,以及“希特勒表情包”,想必各位不会陌生。

没错,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动态图,正是来源于此片。

可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讲,这是一种悲哀。

一段沉重的历史被无视,只剩下搞怪与戏谑的沉渣。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4)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5)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6)

不是说搞怪就是低级,戏谑等于肤浅。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该只会调侃。

作为纪实性电影,《帝国的毁灭》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豆瓣评分高达8.6,好于92%的战争片和历史片。

这部偏小众的电影,到底卓越在哪?

首先:真实。

影片开场,是一段特劳德·琼格的真实口述。

特劳德·琼格,自1942年起,担任希特勒的秘书,直至希特勒自绝的最后关头。

多年以后,特劳德白发苍苍,却仍因为那段经历,而始终无法原谅自己:

那时候我也没有意识到…

命运把我带到了一个我完全不想去的地方

但是,我仍然很难原谅自己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7)

随着特劳德的回忆,导演用视听语言,将那段历史重现。

1942年,特劳德来到柏林,参加希特勒的面试。

经过层层军防,特劳德忐忑不已,她就像我们普通观众一样幻想:

“希特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位世界霸主,一定十分威严吧?”

面试的首个环节,是替元首打字。

结果,由于过度紧张,她打错了许多字。

她恐惧到紧闭双眼,以为自己死定了。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8)

就像很多人看到这一幕时,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她死定了。

这是因为,对于希特勒这个人,其实存在三层认知。

由浅至深——

刻板认知

第一层

从《大独裁者》到《元首的愤怒》,希特勒不断被众多创作者恶搞。

以致于希特勒的形象,被严重脸谱化、刻板化。

在大众眼里,他要么是滑稽的小丑,要么是丧心病狂的精神病。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9)

事实上呢?

未必如此。

不信?试试回答一个问题。

以下三个人,你最欣赏谁?

A:嗜酒如命,有两个情妇,并且常年吸烟。

B:嗜酒如命,吸鸦片成瘾,每天睡到中午才起,曾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C:热爱艺术,无不良嗜好,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A是丘吉尔,B是罗斯福,C是希特勒。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0)

没错,上图左中两位臃肿油腻的家伙,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界。

而右边,颇具格调的文艺型男,则险些将世间美好尽皆毁灭。

历史与人性,往往不似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与卓别林和某些B站创作者不同——

《帝国的毁灭》好就好在,它力图通过人物回忆和历史资料,将另外两层更为真实深刻的元首形象还原展现。

交往认知

第二层

经过短暂相处,特劳德发现,希特勒并不似自己想象的那样严酷。

这个男人斯文有礼,眼神时常流露出温柔与慈祥。

自己打错字,他非但不暴怒,反倒加以宽慰,使自己身心舒畅,顺利完成工作。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1)

对女性,他像个绅士;对儿童,他宛如公尊。

画面一转,时间来到1945年。

希特勒留下的最后照片,是为“纳粹青年团”的小战士授勋。

时值危难关头,元首依然面露微笑,不忘捏一捏晚辈的脸蛋。

小战士们无不动容,对自己的“领袖”心生万分崇敬。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2)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3)

现在,假设我们是特劳德,假设我们是小战士。

是否,你会心甘情愿为这样一位领袖赴汤蹈火?

曾经,在看懂这部电影之前,我误以为它拍摄的目的之一,是要替希特勒这位“完人”鸣冤叫屈。

直至二刷,我注意到几处细节,才真正明白创作者的良苦用意——

特劳德面试时,在元首房间看见一条狗。

这条狗,名叫布伦蒂,是希特勒的爱犬。

希特勒将布伦蒂称之为“她”,并一边抚摸亲吻着“她”,一边对特劳德说:

“她”比很多人还要聪明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4)

别误会,我并不是说,希特勒有特殊性癖。

但,我们若把他当成是满怀慈悲的爱狗人士,那就又错了。

所谓“交往认知”,即——

通过人际交往,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并根据对方的言行举止,在自己脑海中树立一个主观形象。

然而,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可以伪装的。

说白了,你所“了解”的那个他,只是经过伪装后的他,而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他。

希特勒是个极擅长隐藏内心的大谎言家。

他的妻子爱娃,对特劳德说:

容格夫人,我认识他…

我丈夫,已经15年了

但是仔细想想,尽管他爱说话

可我一点也不了解他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5)

交往15年,都不知道丈夫在想什么。

真实的希特勒,究竟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人?

内心认知

第三层

要探究一个人的内心,就得观察他独处的样子。

因为只有独处,人才会卸下伪装,无顾忌地展示自己。

纳粹将要败亡时,希特勒陷入绝望。

一位随从无意间听到,他对爱犬布伦蒂怒吼:

你也和我的将军们一样,背叛了我吗?

看着我的眼睛!说实话!

在希特勒心中,布伦蒂与他的将军们没什么不同。

平日里,他对布伦蒂关爱有加,以此换取布伦蒂的忠诚。

自杀前,他喂给布伦蒂一粒氰化钾,让“她”和他的将军们一同享受为自己殉葬的“荣誉”。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6)

在希特勒心中,布伦蒂与他的情人也没什么不同。

甚至于,他的情人爱娃,还经常吃布伦蒂的醋。

注意——

讲完下面这段台词,特劳德和爱娃本能地发出一种肤浅、呆傻且有些疯狂的笑。

我常常会讨厌布伦蒂

有时我偷偷在桌子底下踢它

阿道夫就会奇怪,它怎么有点怪怪的?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7)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8)

明白了吧?

希特勒,并不是爱狗如人的大善者。

他是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一致视为牲畜来豢养。

无论男女,不分老幼。

嘉奖青年军,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去送死。

待人温柔慈祥,是为了培育“忠犬八公”。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19)

这就是希特勒的真实内心。

反人道主义。

他运用“激励控制”等大量高超的群体心理学,一心制造种族对立,以及民众对“异端”的仇恨。

只以一些虚无的荣誉感和群体认同感,就让一个儿子对父亲仇恨并怒斥。

懦夫!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20)

希特勒十分清楚——

仇恨这一本能情绪,最有可能使原本文明的人类回归野蛮。

而一旦人类退回到依赖本能的野蛮状态,也就最容易被独裁统治。

所谓的人道主义只是宗教迷信

面对内部其他种族的反对时

我总是毫不手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例如,猿类,会杀掉所有不合群的猿类

适用于猿类的法则,一定也适用于人类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21)

《猩球崛起2》中,科巴利用语言煽动,让所有人猿从文明的安逸,回归到野蛮的流血战争。

谁掌控了语言,谁就掌控了未来的方向。

而希特勒,就是要像科巴那样,利用语言的蛊惑,让世界人民厮杀对立。

科巴:猩猩必须攻击人类的城市!

希特勒:为了我们的利益,我们要奋斗和战争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22)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23)

看《帝国的毁灭》,我无数次汗流浃背。

它的恐怖在于,并不是把希特勒丑化成一个魔鬼、一头野兽。

相反,它以中立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活人。

它表现希特勒可以触摸的黑暗的同时,也把枪口对准那班被他宗教式狂热驱动的信徒。

这班信徒,同样也曾是常人。

他们是怎么被抽了魂?

也许,从文明到野蛮,从和平到战争,从正常到变态,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遥远。

只需要一个“正确”的声音和对这个声音无条件的遵从。

最后,我想再提一段真实的历史和一部根据真实改编的电影。

美国,1967年。

历史教师琼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法西斯”,在讲台上建立了一个名为“第三浪潮”的组织。

他用各种心理学语言,向学生们灌输纪律与团结的重要性,并为“第三浪潮”设计了统一的手势。

没多久,学生们就都成为“第三浪潮”的成员,并视琼斯为领袖。

之后,琼斯委派3名学生作为“督察”,向自己报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规定的人以及组织的批评者。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24)

接下来,竟有20余人告发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对“第三浪潮”表示怀疑的家长。

参加“第三浪潮”的学生人数,也短时间从30人增至200余人。

他们如此轻易就放弃了思考,并心甘情愿地上缴人权和自由。

你看,不分国籍,不分文化。

2008年,德国将这一事件,改编成电影《浪潮》。

就是为了让我们警惕,法西斯至今仍有可能存在于任何角落中。

一旦我们选择放弃独立思考、放弃质疑,就有可能沦为被豢养的牲畜。

没有计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思维(假如我们不焦虑)(25)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帝国的毁灭》,好恐怖电影网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