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颠覆三观(第一次读张爱玲)
张爱玲半生缘颠覆三观(第一次读张爱玲)
机缘巧合,某天去逛书店,随手拿起《半生缘》,一看作者竟是张爱玲,随即的胆怯,让我有放下书的念头,但内心对民国才女的好奇,却又让我多看了两眼,就再也放不下来,于是付款提书,直奔我的秘密读书处。感觉有点像耗子偷了一块香甜的面包,着急的要拖回洞里独自享用。之前没有接触过张爱玲的作品,关键是没有勇气去读,听别人说过,读张爱玲需要门槛,什么门槛,我不知道,我想都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无法逾越的心里门槛吧。人只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独立的辨别是非能力,什么作品都能读。
少年时,中学课本里就有鲁迅的作品,都读过,还有谁的作品不能读。我才学有限,不需深层挖掘作者写书的真正目的行不行,我只求读个热闹,愉悦自己行不行,我跟着书中的人物起起伏伏,共同喜怒哀乐行不行,答案是肯定的。记得中学时一老师曾说过,同一本书不同人去读,得出的结论各不一样,那是因为每个人对书里的关注点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不同,还有对艺术及美好事物的欣赏角度不同,便会生出不同的读后感想。比如《红楼梦》为什么会有专门的红学会,就是因为有不同的派别,持有不同的观点。
目前《半生缘》只读到全书的前半程,不敢再继续读下去了,因为陷进去太深,需要出来缓缓。书的前半程是孕育美好爱情的过程,让没有经历过爱情的读者向往爱情,让经历过爱情的读者激起共鸣。特别是世钧母亲因为想念儿子,要求他有时间回老家南京小住几日时,他只短暂的离开曼桢几日,便觉得南京老家的一切,再也不是他最牵挂的城市,包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翠芝。反而让他魂牵梦绕的是还没有表白的曼桢,一段不知是否有结果的,但却无比憧憬的即将到来的爱情。在世均送曼桢去上课的的那个晚上,他得到了爱情的肯定答复后,张爱玲说“极度高兴的人需要远离人群”,我想那是因为得到爱情这件私物需要独享,同时也说了“极度悲伤的人也需要远离人群”,我想那是因为需要在极度落寞中独自舐舔流血的伤口,这是不是张爱玲为后续故事的悲调埋下伏笔,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当读到曼桢姐姐曼璐为了能留住丈夫祝鸿才的心,内心顺从了母亲老旧的思想“借腹生子”,可他母亲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长女是要牺牲她妹妹来成全自己,此时我心中美好爱情瞬间有种蒙上了某种阴影,如同脑袋的天灵盖被斧头凿开。内心无比的恐惧,看不下去了,需要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