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生活的人才能看懂这部剧(这部剧到底有多敢拍)
经历过生活的人才能看懂这部剧(这部剧到底有多敢拍)方远将徒弟周亦安“踹”进办公室比如,立案庭庭长方远(靳东饰),被书记员起外号叫“方婶儿”,还会把徒弟周亦安(成毅饰)“踹”进办公室。再比如,民一庭庭长陈康(王劲松饰)和方远一见面就“斗嘴”,法院里的同事都笑称他们是“老闺蜜”。法官是什么样的?在大众的想象中,法官可能是高高在上,身着法袍,手握法槌,一锤定音;但真实的法官可能比你脑海中的形象更接地气。在电视剧《底线》中,法官的画风就打破了刻板印象——他们不是一本正经的严肃表情,而是松弛且充满烟火气——实际上,这才是最真实的法官形像。
《底线》的叙事风格轻松,呈现的案件却毫不含糊。辱母杀人案、主播直播猝死案、性骚扰案、被闺蜜男友杀害案……每一件都极具现实意义,足够引起讨论。开播后,“太敢拍了”就成了弹幕上的高频词汇。
出品 | 博客天下大文娱报道组
作者 | 魏侨
编辑 | 丁宇
法官是什么样的?
在大众的想象中,法官可能是高高在上,身着法袍,手握法槌,一锤定音;但真实的法官可能比你脑海中的形象更接地气。
在电视剧《底线》中,法官的画风就打破了刻板印象——他们不是一本正经的严肃表情,而是松弛且充满烟火气——实际上,这才是最真实的法官形像。
比如,立案庭庭长方远(靳东饰),被书记员起外号叫“方婶儿”,还会把徒弟周亦安(成毅饰)“踹”进办公室。再比如,民一庭庭长陈康(王劲松饰)和方远一见面就“斗嘴”,法院里的同事都笑称他们是“老闺蜜”。
方远将徒弟周亦安“踹”进办公室
然而,这种轻松的叙事方式下,《底线》呈现的案件却毫不含糊。辱母杀人案、主播直播猝死案、性骚扰案、被闺蜜男友杀害案……每一件都极具现实意义,足够引起全社会的讨论。《底线》开播后,“太敢拍了”就成了弹幕上的高频词汇。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开启了在线学习模式。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表示“不懂就问”,于是诉前调解、立案庭、入额等专业词汇被广泛科普,法官、法助、书记员之间的工作关系被清晰解读。
作为我国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底线》的剧情与当前社会高度接轨,反映了大众面临的现实问题。该剧通过典型人物和纷繁案件,用大量细节展示案件审理全过程,讲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三代法院人在司法道路上不断开拓,人民法官使命担当的故事。
案卷之外的人间百态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法官题材因内容稀缺和职业的特殊性缺乏破圈之作。在很多人看来,法官庭审的过程会比较平淡,很难呈现出“最后一分钟营救”般的戏剧化桥段。
“辱母杀人案”审理过程
实际上,真实的法院故事并不平淡,但如何通过讲好故事,让剧情既好看又真实,还能体现人民法官的坚守和温度,并不容易。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专门组织《底线》主创团队深入到各级法院采风。主创团队先是通过培训了解国内法院的组织架构;又通过实地调研,采访了200余位不同岗位的法院工作者,收集了300余件真实案例,建立起人物原型档案和案件素材库。
采风其间,主创团队与法官们一同上下班,旁听开庭、案情讨论,全程跟进法院的办案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刘国彤被触动了。他了解到国内司法体系的要义是司法为民、扶危救困、保护弱者,“它的底色是温暖的”,所以《底线》应该是一部温暖现实主义的法治题材剧。
法条是冰冷的,有温度的是人。在接触了众多真实的法官之后,主创团队发现,无论是最高法的法官,还是基层法院的法官,都是鲜活而生动的,《底线》应该演绎真实的法官面貌。
剧中,立案庭庭长方远的形象,正是源于基层法院的真实工作情况。他被称为“方婶儿”,并非有意调侃,而是日常工作中的状态。基层法院诉前调解的工作量极大,刘国彤形容说:“法官们在调解中苦口婆心,很像热心邻居和居委会代表。”
立案庭是法院对外的第一窗口,承担着立案登记及审查、诉前调解等众多与立案和诉讼服务相关的工作。从剧中可以看到,大到主播直播时猝死,小到顾客买东西与店主拌嘴,无论是家庭中的抚养权争夺,还是经济上的合同纠纷,都要先从立案庭开始。
立案庭被民一庭形容为看大门的
因此,观众也发现《底线》中的故事,相比法庭审判,更多的时候发生在调解室中。“调还是判?”几乎是剧中每一个当事人都要面临的选择。方远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周旋在当事人之间,聆听诉求、安抚情绪,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找到纠纷的最优解。
所以,透过镜头语言,观众看到的不是严肃的法律,而是一个个案件背后的人间百态。当原告、被告各自陈述了心路历程之后,带来的是更复杂的法理与人情的关系。
开篇的“主播直播猝死案”中,并没有为了制造悬念冲突而做极端化处理,仅仅是在几番证据交换、谈判博弈之后,就细致还原了一场令人惋惜的悲剧的来龙去脉——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原因,既有公司通过制度和奖励诱导主播过度劳动,也有父母强加给女儿的经济重担。
当看似占尽“重男轻女”红利的弟弟为了姐姐的名誉而激动失声,看似“利用女儿的死敛财”的父母在法庭上痛哭懊悔时,复杂多面的人性被同时展现出来。
“主播直播猝死案”判决之后,女主播父母和弟弟在法庭上痛哭
再比如,“中介喝酒致死案”中,张鹏好心办了坏事,出于同情请孟伟喝酒,不料导致了后者的死亡。他庭前说谎是因为家庭困难想要逃避赔偿,而看似强势要求赔偿的孟伟舅舅,在孟伟母亲的眼泪与坚持之下,也最终同意和解。案件从“判决”变成“调解”,留下的只有大众的唏嘘。
人们带着“断案”的期待进入剧情,却随着案情深入,发现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谁都有不容易的一面,而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法袍之外的烟火气《底线》打破了大众对于法院的神秘感和疏离感。观众如果带着以往的刻板印象看剧,往往会发现人物情感、剧情发展超出了的预判,而恰恰是这种打破刻板印象的剧情,才是难得的真实。
剧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是新南省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作为基层法院,这里每天面对的案件纠纷数量巨大、类型复杂,恰恰是现实中基层法院工作情况的真实写照。以至于,现实中的法院工作人员,在看完《底线》后表示:“这就是把我的工作日常搬到了荧幕上。”
如此多的案件,如何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乱套,也是主创团队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导演刘国彤和编剧费慧君、李晓亮在创作中采用了“大案套小案”、多线并行的叙述方式。
他们没有使用“单元剧”的形式,而是选择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交织呈现,大案浓墨重彩,小案轻盈有趣,让剧情更有整体性和连续性。
与此同时,民事案件的并行推进,使用了主题相似、相互映衬的原则。比如,引起了广泛讨论的两个性骚扰案——周亦安承办的“女秘书状告男老板性骚扰案”和叶芯(蔡文静饰)接到的“女销售职场性骚扰案”。
两个案件交互并行,全方位展示了性骚扰这一问题所面临的社会偏见与维权之难,也让更多人敢于用法律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此外,打工人醉酒坠亡,奶茶店加盟被骗等案件,书写的都是普通人生存的艰辛与无奈,也展现了法官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正如他们所说:“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
庞大信息量扑面而来,种类繁多的案件在吸引观众兴趣,引发思考的同时,法官们日常紧张忙碌、充满生气的临场感,也无形中拉近了观众与司法之间的距离。
法院工作者是大众与司法之间的媒介,代表了法律的庄严公正。大众对于他们的印象往往是理智、冷静,甚至是高高在上的。《底线》则将法官从肃穆的审判台上走下来,既讲他们工作中的努力与挣扎,也揭露他们生活中属于普通人的鲜活的一面。
方远在接踵而来的案件中,总能游刃有余地与当事人周旋,迅速找到最符合双方需求的途径。常年的基层工作让他成为经验丰富的实践派,摸索出自己的工作准则:找到案件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点,以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处理纠纷。
演员靳东一改以前挺拔的精英形象,在剧中总是弯着腰,无论对谁都是一副亲和的样子。采风期间,靳东做了很多笔记,还在法院亲自参与了一场离婚纠纷的调解,他的表演正是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
所以,剧中看到的方远,要一边应对总来找他反应情况的齐大爷(毕彦君饰),一边礼貌的让热情的服装店老板(黄小蕾饰)离开,还要抱着离婚夫妻的孩子进行调解。
方远照顾离婚夫妻的孩子
与此同时,他却不得不面对生活上的牺牲。因为经常加班而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他的妻子李小乐(赵子琪饰)由于法官的回避制度,不能去律所工作。
周亦安则代表着基层法院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作为刚入额的新法官,他既有年轻人的热血冲劲,也有底层摸爬滚打而来的圆融,亦有在坚持理想过程中的摇摆和挑战。
演员成毅不再是古偶美男,而是造型朴素,无论是和师父方远的有趣互动,还是同事之间的互相鼓励,都非常的生动。导演刘国彤记得,成毅在体验生活中,抓紧一切可以跟法官交流的机会,拍摄过程中也一直在为角色做笔记。最终用一种鲜活的表演方式,展现出年轻一代法官的风采。
周亦安入额宣誓仪式
而周亦安这个角色,也代表了成为一名法官的不容易。《底线》的时间背景被设置在2014年以后,司法改革全面提升了成为法官的难度,成为法官的名额却不是每年都有,即便有也还要通过遴选,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法官。剧中那场庄严肃穆的入额法官宣誓仪式,即是对现实的展现。
从最高法到基层学习的年轻女干部叶芯充满理想主义,心怀正义,一腔热血,渴望用法律维护公平。在剧中,她因为严谨睿智被称为“法条姐”,却也面临着当理论碰上实践,理想遭遇现实的困惑。
李芳凝(吴恙饰)性骚扰案中,叶芯的坚持和鼓励给予了当事人维护自身权利的勇气,判决结果也打破了过去这类案件处理方式、社会影响的刻板印象,推动了同类案件的新发展。但在奶茶店加盟案中,叶芯忽略了当事人核心诉求,她意识到,同样的执着换来的可能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底线》中还有冷静飒爽的刑事庭法官宋羽霏(王秀竹饰),热情健谈的资深法助王姐(王一楠饰),活泼却专业的书记员舒苏(王莎莎饰)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描绘了一副生动鲜活、极具烟火气的法官群像。
比如,方远和陈康这对老友表面上性格不同,骨子里志趣相投。二人时而斗嘴吵架,在领导也是他们的师父张伟民(张志坚饰)面前彼此拆台,时而相互帮助,亲密地为对方按摩。
陈康为方远按摩
开播之后,#靳东王劲松片场掰头#冲上热搜,在老戏骨的生动演绎下,接地气的桥段、幽默的对白中和了严肃题材的沉郁,也侧面反应出观众对《底线》追剧的热情。
原来,法官们也要挤地铁上下班,周末打球爬山,用运动疏解压力;中年人操心家庭与孩子,年轻人被父母催婚。法律之外,他们的生活如同每一个普通人。
司法题材的新格局“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但只要他们不违反法律,我们就无权干涉。”主播猝死案中,叶芯愤懑于涉案公司利用法律盲区、伤心于当事人亲属唯利是图,而方远一语道出了法院工作者的分寸与界限。
在“雷星宇杀人案”的案情讨论过程中,两位法官在暴力催收和辱母恶行之下,行凶者是否能够保持理性判断,其行为是否情有可原而产生了分歧,相持不下。负责此案一审的宋羽霏说:“每个人都有个人立场,但作为法官要摒弃个人立场。”
法院工作者有掣肘与无奈,但法官并不是一味强调法不容情的裁决者,相反的,情与法之间的考量与抉择,正是法院工作者推动社会法治进步的通路。
主播猝死案的宣判,推翻了以往案例,填补了MCN公司利用合同规避责任的法律盲区,促进了主播行业的规范;雷星宇杀人案二审改判,认可其防卫行为并从轻处罚,启动了正当防卫这一曾经僵化的法条,也震慑了恶行百出的暴力催收行为。
《底线》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了面对饱受争议的案件,法官是如何通过对证据的抽丝剥茧,对法条的条分缕析,最终形成严谨、公正的判决书的。
判决可能只有一张纸,但这背后的逻辑却远远不止于此。《底线》正是通过多角度、多立场的剧情推进,让观众了解到一个判决更深的意义。
性骚扰案中,年轻女性叶芯认为不能因为担心名誉受损而忍气吞声,应该站出来用法律维护自己,身为母亲的王姐则认为息事宁人才是最佳的止损方式,没有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出头做英雄。
二人一番争论既有锐利的观点交锋,也有感性的情感投射,代表了身处不同角度、不同年龄的女性的思想碰撞。
叶芯和王姐争论案情
李芳凝在纠纷期间遭遇的威胁、骚扰、恶意揣测和网络暴力,再现了社会中女性面临的偏见不公和刻板印象。正是由于时代在进步,加诸在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正在被打破,这个艰难的过程中,需要女性勇敢发声,更需要法律给予最公正的支持。
正如剧中方远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此案能够胜诉,依据的正是《民法典》中,对性骚扰更加具体、清晰的定性。
编剧费慧君、李晓亮曾分析过《底线》的创作逻辑:“文艺创作和法院工作的逻辑正是相反的:法院先有案才能判,而创作则是先有目标再选路径——首确立想表达什么主题,然后倒推情节。”
所以,《底线》中所涉及的案件,都是为了表达主题后再进行相应的创作,出现的都不是某一个案子,而是应该看作某一类案件。但法院工作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比如以人为本、案结事了、扶正祛邪等,创作也要从法、理、情三个维度考量。
事实上,《底线》还体现了一个维度——新,即:近十年中国新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法律的应对方式及变化。这些司法改革进程中的成果,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案例中,一次又一次的裁决里,一砖一瓦积累起来。
例如,剧中在陈述案情的同时,将社会舆情也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也是近年来网络发展后的一大特点。
从全民关注庭审直播,到自媒体蜂拥法院大门,在这个信息时代,法院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和更加严苛的媒体监督。
剧中,睿智果决的法官宋羽霏,也会因为“辱母杀人案”的判决遭遇网络暴力而颓丧失意;从容不迫如方远,也会被自媒体围追堵截至落荒而逃。舆论压力之下,法院如何坚持公正判决,也成为《底线》关注的一方面。
新的劳动关系、新的人际关系不断产生,新的社会疑难杂症层出不穷,也推动着法治的革新。《底线》将法治理念融于生活融于时代,极具现实意义的同时,亦有其在司法题材作品中引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