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一样吗有什么区别(丞相和宰相)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有什么区别(丞相和宰相)因此,封建王朝中皇权与相权的争斗从未停止。直到后来明朝皇帝亲自掌权,直接经手国家政事,历经1600年的丞相制才被废除。秦朝不仅确立丞相官名,还在中央设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组织,这个组织的中心即丞相制度。丞相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有很深的影响,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统领全国地方行政事务,权力甚至大于皇帝。“相”有“省视也。”有帮助察看的意思;“相”与“相礼”关系密切,相礼是祭祀等礼仪活动中指示活动流程的人。所以后来“相”逐渐有了辅佐的意思,成为一种官职。丞相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时间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这是有史可考的丞相出现最早的时间,后来秦统一六国,丞相作为官名正式确立。后来朝代更迭,丞相的称谓也略有不同。秦朝设立左右丞相,秦二世又设立中丞相,战国时期又更改为“大司徒”、“大丞相”等称呼,其职能与地位大体相同。
我们经常在荧幕上看到“相”这一角色,他们有的足智多谋,手握重权,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影片塑造的反面角色权倾朝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有时他们被称为丞相,有时又叫做宰相,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这两个有区别吗?别小看这个问题,也许一部电视剧不能考虑到这种细节知识,但真实的历史容不得马虎。有教育部专家就曾经就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中“宰相制”与“丞相制”的不同展开过激烈讨论,虽然二者只差了一个字,但含义还是有很大差别。
一. 丞相制的确立和宰相的由来1. 丞相的演变与丞相制的确立
“丞”意为“一人处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含有帮助之意,后来演化成官职名,意为“辅佐……的人”,古代有一种官职叫“县丞”,就是辅佐县令办公的人。
“相”有“省视也。”有帮助察看的意思;“相”与“相礼”关系密切,相礼是祭祀等礼仪活动中指示活动流程的人。所以后来“相”逐渐有了辅佐的意思,成为一种官职。
丞相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时间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这是有史可考的丞相出现最早的时间,后来秦统一六国,丞相作为官名正式确立。
后来朝代更迭,丞相的称谓也略有不同。秦朝设立左右丞相,秦二世又设立中丞相,战国时期又更改为“大司徒”、“大丞相”等称呼,其职能与地位大体相同。
秦朝不仅确立丞相官名,还在中央设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组织,这个组织的中心即丞相制度。丞相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有很深的影响,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统领全国地方行政事务,权力甚至大于皇帝。
因此,封建王朝中皇权与相权的争斗从未停止。直到后来明朝皇帝亲自掌权,直接经手国家政事,历经1600年的丞相制才被废除。
2. “泛泛而谈”的宰相一职
相较于丞相这一具体官职,宰相并不专指某一官职,它只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长官。宰相这一概念的范围有多广?西汉丞相陈平曾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因此丞相指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重要官员,首都有宰相,地方衙门和边塞雄关也有宰相的任职。
朝代不同,宰相的称谓也不同,历朝历代的名称加起来多达几十种:汉朝的太宰、相国、大司徒,宰相与丞相的界定在此阶段比较模糊,甚至两者通用。
到明朝废除丞相制,丞相不复存在,但作为宰相的尚书令、中书舍人、左右仆射等职位还在延续。
再到后来清朝末年的军机大臣、总理等,宰相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二. 丞相制的废除与宰相制的延续1. 皇权与相权之争
古代帝王在处理国事中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政事繁重,皇帝需要有人辅佐,帮助其运转整个中央集权组织,一方面又在畏惧相权,相权过大,就会喧宾夺主,历史上借丞相之位篡位的实例也不在少数,于是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削弱相权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主要方式。各朝削弱相权的方式相似,以下设分属为主。
汉成帝时期以丞相要处理的事物太多为由设立三公制,即丞相的部分职权交给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仍为百官之首,三者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之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到了唐代,中央行政机构又发生较大变化,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下还设有仆射、尚书为副,进一步分散宰相之权。相比三公制,三省六部之间的相互制约能力更强,虽然增强了皇权,但执行过程中各部牵制推诿过多,影响行政效率。
宋太祖鉴于唐代行政方式的弊端,提出二府分权体制,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丞相虽参与政事,但军政、财政都交由枢密院及其下属部门完成,极大的削弱了丞相的作用。但“军”“权”毕竟难以分开,这种制度最后还是走向了衰落。
最终,明代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并撤销中书省和丞相,皇权与相权的争斗才最终结束,历经1600多年的丞相制也走向了灭亡。
2.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制
相比“丞相制”的短命,宰相制几乎“陪伴”了整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宰相制才在时代的洪流中随封建帝制隐没下去。
宰相制度并非没有与皇权发生过冲突,但在真正的宰相时期,相权与皇权配合得较好。宰相在不冒犯天威的情况下,也可以照常办事,辅佐皇帝,皇帝也给了宰相一定的生存空间,甚至在辽代,“宰相”还成为了正式的官名。
宋代以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旁落,宰相正好补充了这一空缺,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无权参与军政;再到清朝末年,军机大臣,总理等宰相官职只有秘书的职能,宰相制度早已名存实亡。无论是丞相制还是宰相制,都逃不过被皇权取代的命运,这也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最终结果——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
总结漫长的封建统治让政治体制几经变化,出现了丞相与宰相两种概念。丞相是具体的官职,丞相制度的出现在一段时期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但从其出现开始到废止丞相制,1600多年间相权与皇权的争斗就从没有结束过。
宰相制虽然没有具体官职,而是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但在辅佐国政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与皇权的冲突较小,延续的时间也比丞相制长,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实权,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宰相也已名存实亡。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参考文献:1、《“丞相制”还是“宰相制”》
2、《“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
3、《皇权与相权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