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冬的大觉寺美景如画(沧桑尘界阅如幻)
北京初冬的大觉寺美景如画(沧桑尘界阅如幻)北京西山自古被称为“神京右臂”,自南向北,兜转而东,把整个北京西北部环抱起来,成为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西山风景优美,中国佛教盛行后,这里便成为寺庙荟萃之地。远在900年前的辽代,这里就已经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区了。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坐落在北京市西山的旸台山山麓。旸台山蜿蜒起伏,恰似一头静卧的雄狮。大觉寺就盘踞在这头卧狮的怀抱里,面对着北京城。曾有人用“狮子滾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大觉寺的位置和地形的奇巧。 这是我在游览了北京西山大觉寺后,有感于大觉寺的建筑雄伟古朴,风光优美清雅,所作的一首七律《西山大觉寺》早就听说过北京西山大觉寺有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分别是大觉寺的八处著名景观。特别是大觉寺的玉兰花会在京城更久负盛名。这里有全北京最古老的玉兰树,树龄长达300余年。每年清明前后,玉兰花盛开时,这里都要举办玉兰花会。2019
山寺幽幽远世埃,皇家敕建坐旸台。
芳兰古木松围塔,曲水灵泉韵濯梅。
暮鼓青灯知佛理,晨钟绛帐度埏垓。
沧桑尘界阅如幻,大觉空空无去来。
这是我在游览了北京西山大觉寺后,有感于大觉寺的建筑雄伟古朴,风光优美清雅,所作的一首七律《西山大觉寺》
早就听说过北京西山大觉寺有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分别是大觉寺的八处著名景观。特别是大觉寺的玉兰花会在京城更久负盛名。这里有全北京最古老的玉兰树,树龄长达300余年。每年清明前后,玉兰花盛开时,这里都要举办玉兰花会。
2019年3月的最后一天,天气晴好,又是周末,我和老伴驱车来到大觉寺。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坐落在北京市西山的旸台山山麓。旸台山蜿蜒起伏,恰似一头静卧的雄狮。大觉寺就盘踞在这头卧狮的怀抱里,面对着北京城。曾有人用“狮子滾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大觉寺的位置和地形的奇巧。
北京西山自古被称为“神京右臂”,自南向北,兜转而东,把整个北京西北部环抱起来,成为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西山风景优美,中国佛教盛行后,这里便成为寺庙荟萃之地。远在900年前的辽代,这里就已经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区了。
中路是寺庙的主体部分。
山门。山门门额上书写着“敕建大觉禅寺”。大觉寺始建于辽代,初称清水院。金代成为皇家行宫,金章宗时成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并改名大觉寺。出自于明代高僧无隐和尚临终前谒语:“空空大觉中,永断去来踪。实体全无相,含虚寂着同”。
碑亭。左、右各一。南、北两个碑亭内石碑,碑阳与碑阴的碑文均已模糊不清。
南碑分别记述清雍亲王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亲王对大觉寺进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领要亭,推荐迦陵性音出任大觉寺住持等事件。
北碑碑阳刻宣德三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碑阴刻正统十一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
过了碑楼便是功德池和功德桥。
功德池,又称放生池,南北各一,中间有功德桥。
功德桥
过了功德桥,便是钟楼和鼓楼。钟楼内铜钟铸于明宣德五年。
过了钟、鼓楼向西,一个大殿迎面而立,隔着功德桥,与山门遥遥相对。这便是第一座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佛,殿两侧是四大天王雕像。因殿内不让拍照,我没有拍殿内,以后各殿均如是。
穿过天王殿,便来到大雄宝殿的院落。乍一看看这个大殿非常破旧,实际上这是根据文保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保护性修缮后的。
大雄宝殿殿门上悬挂“无去来处”匾额,是乾隆皇帝手书。据说清朝灭亡时军阀混战,曾有军阀来到此地,误解了“无去来处”真正的意思,以为是指没有容身之地,于是将匾上的字刮去。现在的四个字是后人在乾隆的笔书中找到取兑下来的。
“无去来处”四个字的意思,网上有多种解释。有说是“无所谓从哪来,也无所谓到哪去,佛祖无处不在”。有说是“忘了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将往哪里去”。也有说去来就是生灭的意思,无去来处就是没有生灭的地方也就是佛学中的“第八识”。所谓第八识就是人的世界观,不生不灭,得道者成佛,失道者地狱,走向下个轮回。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说法。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依次是: 阿弥陀佛(西方接引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四生慈父),消灾延寿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背面有三位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 普贤菩萨。
穿过大雄宝殿是无量寿佛殿。无量寿佛殿也和大雄宝殿一样,是一个修旧如旧的大殿。
无量寿佛殿门额上悬有“动静等观”的匾,是乾隆御笔。意思是指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观察事物,对它的动与静,应等量齐观。
殿内正中供奉着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坐像,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背面有南海观音,又称海岛观音。
在无量寿佛殿门前的院子里,有一棵千年银杏树,它是西山附近唯一的一棵雄性银杏树。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辽代银杏王。银杏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要六个成年人合围才能抱住。乾隆曾写诗赞誉:
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
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穿过无量寿佛殿,便来到了位于中路建筑西端的大悲堂,又称大悲坛。门额上悬匾“最上法门”。
在大悲坛后面是寺院园林,山坡上有迦陵舍利塔,灵泉池,龙王堂和领要亭。
迦陵舍利塔。又称迦陵和尚塔、大觉寺塔,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正后方,塔高12米,是覆钵式塔,与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形制相仿。在白塔的左右,有一棵松树和柏树,松柏的枝条向白塔伸出,似将白塔抱住,这便是大觉寺八绝中的“松柏抱塔”。不过,松树早已死去,现在的松树是一棵假树。
在迦陵舍利塔的西北角,位于全寺最高处有龙王堂,这是一座两层建筑。在龙王堂前有一水池,称为灵泉。寺院后,西北山上有清泉,汇入灵泉池,并从灵泉池分两路出发,流经整个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这便是大觉寺八绝之一——环绕全寺的两道灵泉泉水。
在迦陵舍利塔的西南角的高坡上有领要亭。这是一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名字来自“山寺之趣此领要,付与山僧阅小年”诗,据说是乾隆或雍正所做。旁边还有一石,上刻有乾隆于丙戌年的一首题诗,有玻璃罩保护,玻璃比较乌,石刻字迹不清。
大觉寺的南跨院(南路)有憩云轩、四宜堂和绍兴菜馆等。
由寺院园林东南侧小门向东出来,首先可进入憩云轩院落。乾隆皇帝为此处题名“憩云轩”,并赋诗:《题大觉寺憩云轩》,诗云:
憩云云外赏真诠,花雨诸天霏四筵。
山色雨晴无定画,溪音高下不停弦。
藉苔跂石观鱼乐,倚柏开笼任鹤便。
归辔钟声何处是,千峰翠隐半空烟。
由憩云轩向东是四宜堂。修建于康熙年间,当年雍正皇帝还是雍亲王胤禛。大觉寺增建四宜堂时,雍亲王兴致颇高,特意赋诗一首:
佛殿边旁经舍存,肃瞻圣藻勒楣轩。
四宜春夏秋冬景,了识色空生灭源。
并用自己的禅房名称为此处题名“四宜堂”。“四宜”者,“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 冬宜雪”也。
四宜堂的院子不大,前文提到的北京地区树龄最长的白玉兰树就生长这个院子里。小院里摆放着竹桌竹椅,供人们品茶用。这便是非常有名的明慧茶院。在小院的北侧那棵白玉兰树,枝繁叶茂,玉兰树冠庞大,玉兰花正在盛开,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白,香气袭人。据说这棵树是乾隆年间该寺主持迦陵从四川移来植于此处。树龄已300余年,堪称玉兰之最,是北京城现存的一棵最古老的白玉兰树。大觉寺八绝之一的“古寺兰香”,即指此处。随着古玉兰花开时节,每年大觉寺与明慧茶院都联合举办“玉兰品茗节”。每当这时游客们如约而至,花下看古筝、琵琶演奏,品清泉沏泡之鲜茶,听树间鸟语,赏泉水潺浸。
北路为大觉寺的北跨院过去为僧人居住。
大觉寺历来为名人所喜好。有许多名人都曾与这里发生过故事,也有许多诗篇留传。
清朝初年著名词人,康熙帝的一等护卫纳兰性德,一次在随康熙帝出巡,游历过大觉寺后,对大觉寺非常喜爱,著《浣溪沙▪大觉寺》一首,词中这样赞美大觉寺:
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著名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冰心,1929年结婚时,把她的新婚洞房安排在了大觉寺的禅房中。
郭沫若夫人患病时,郭沫若带着家人从大觉寺移走了一颗银杏树树苗,植于当时居住的宅院中。他希望夫人于立群能够像能像这颗银杏树一样,坚强地战胜病魔。后来在举家搬迁时,这颗银杏树也随之移种在了现在故居甬路的右侧,后来郭沫若一家人都亲切地称它为“妈妈树”。
季羡林老先生有多喜爱大觉寺,从他的文章中可见端倪:”我常常想到大觉寺,只要有机会,我就到大觉寺来。能够谈得来的一些朋友,我也想方设法请他们到大觉寺来品茗,最好是能住上一夜,领略一下这一座古寺的静夜幽趣。”如今,大觉寺内的明慧茶院雅间里,还悬挂着季老的墨宝。
胡适、朱自清也都曾带家人来大觉寺游玩。
最后,以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一位颇有名气的宗室诗人,乾隆皇帝的重孙,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奕绘的一 首诗《宿大觉寺》作为本游记的结束。
《宿大觉寺》 [清] 爱新觉罗·奕绘
迢迢大觉寺,远在西山隈。
薄游散烦暑,絺衣扑黄埃。
山僧睹客面,知自尘中来。
引我登上池,清泉喷龙腮。
洗涤法眼净,盥漱烦襟开。
龙力同佛慈,天语题崔嵬。
于时六月半,旱及中谷蓷。
愿兴油然云,澍雨遍八陔。
上慰当宁忧,下济苍生灾。
振衣绕佛座,观树下层台。
百围古银杏,毫末何年栽?
罗生子孙枝,各具梁栋材。
迤南更幽洁,竹木久徘徊。
绿玉拂晴霭,凉风吹碧苔。
翛翛“憩云轩”,御笔挥香煤。
飞瀑浅户闼,盈耳喧风雷。
激荡长松根,落地成渊洄。
平生岩壑志,恋此不忍回。
暂借禅房宿,况无公事催。
云阴晚峰合,雨意润金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