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闲经典语录(闲话人生未老得闲始是闲)
好闲经典语录(闲话人生未老得闲始是闲)(唐)李涉《题鹤林寺壁》远远地,我看到一株高大的红梅树下,有一张熟悉的脸庞。原来,年近七旬的退休老领导正抱着小孙女在那里赏花。我走上前去,向他问好。我们站在红梅树下,握手,寒暄。赏赏花、看看人、聊聊天……我的心情,顿时由阴郁转为晴朗。一首唐诗,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
#心灵鸡汤#
【原创】黎海滨(2022年2月5日写于武汉)
接连上了好几个夜班之后,我感觉身心疲惫,睡不香,食无味。于是,决定利用白天的休息时间,去东湖公园散步散心。
恰好冬日暖阳,天朗气清。我漫步来到东湖公园听涛景区小梅岭,闲看几十树梅花绽放。花树下,游客成群结队,赏花拍照,不亦乐乎。
远远地,我看到一株高大的红梅树下,有一张熟悉的脸庞。原来,年近七旬的退休老领导正抱着小孙女在那里赏花。我走上前去,向他问好。我们站在红梅树下,握手,寒暄。
赏赏花、看看人、聊聊天……我的心情,顿时由阴郁转为晴朗。
一首唐诗,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
《题鹤林寺壁》
(唐)李涉
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题鹤林寺壁》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这首诗有景有情,写得实在,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偷得浮生半日闲”既是诗眼,也是千古名句。
李涉,唐宪宗时,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谪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这是他在遭流放期间,强登镇江南山,从与寺僧的闲聊之中,启开了苦闷的闸门,落进了清新的空气,强化了对现实的感受和认识,才能给自己麻木的心灵上增添了不少的欢愉。若是他整天闷坐在家,又何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
北宋大学士苏东坡十分喜欢李涉的这首诗。他视事镇江时,曾在南山“竹院逢僧”处,建起“苏公竹院”,重温当年李涉与僧人闲聊的情趣哩!
我觉得,李涉这首诗特别契合我此时的胸臆。像我这样一个常常被繁重的工作折磨得有些疲惫的人,要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
好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啊!须知芸芸众生,我们个个都是大忙人,整日为名忙为利忙。我们忙忙碌碌,却难免有事不顺、心不宁、志不伸、情不洽的烦闷时候。此时,忙里偷闲,暂离尘嚣,去散步、赏花、观景,与朋友喝茶、聊天、叙旧,总会有所感染、改善心情,得到些许慰藉吧。
自1991年参加工作到2021年,我整整忙了30年。
久忙之后,我终于在一个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晚上扪心自问:
“我在忙什么呢?难道不能闲下来吗?”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中的这句警语,让我警醒。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满足,到底何时才能真正满足呢?在还未老的时候,能得到清闲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闲。
老话说得好:“唯有知足人,鼾鼾直到晓;唯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知足了心就宽了,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自在,心中无事一身轻,一觉睡到大天明。事总是忙不完的,终日操劳是一生,忙里偷闲也是一生。偷闲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生活没了热情的人,也就不知道享受生活。
苏轼的《记游松风亭》,写得极其耐人寻味: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人生就像登山,我们总是拼命往上爬,不到山顶,誓不停歇。总以为到了目的地,就可以好好休息了,安心了,享福了,终于不用发愁了!事实往往并不如此:“莫言婚嫁早,婚嫁后,事不少;莫言僧道好,僧道后,心不了。”成家立业有俗世的困扰,即使遁入空门,隐居山林,又如何真能断绝俗缘,斩断尘根。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年过半百,我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欲壑难填,闲暇难得,不懂知止,至死难休。有时候要懂得停下来,稍稍放飞一下自我,不要这么拼命,拼完了损失的是自己。该知足时且知足,能放手时就放手,得闲空时便潇洒,何苦人生空回首。
每当失眠、烦闷的时候,我就以读书来安定身心。禅门诗偈之类,我常读常新,感悟良多。
闲到心闲始是闲,心闲方可话居山,
山中剩有闲生活,心不闲时居更难。
——明朝《恕中无愠禅师语录》卷六,本诗原题名《松岩杂言》。
恕中无愠(1309-1386):六祖下二十三世,嗣法于竺元妙道,有《恕中无愠禅师语录》六卷行世。他的这个偈语,对“忙得闲不住”的我来说,犹如当头棒喝。
“闲到心闲始是闲”。真正的清闲不是行动上的自由自在,而是心里清闲。心里清闲了,才有资格谈住在山里。山中的生活在世人眼中闲得没事干,但如果心里不清闲的人来住山里,就像关在监狱里一样痛苦。
在佛家看来,一个人什么事也不用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只是身闲。一个人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像出尘隐士一样的逍遥自在,喜欢山居无忙碌世事,又没有人情的烦恼困扰,这种悠闲日子不是人人过得了的。很多人身闲心忙,不好好做事,一心以为住山就是修行,其实是懒惰心作祟。能做到心闲,才能住山修行。
“心闲方可话居山”,心闲了,才可以说我要住山,心如果不能闲,就不能住山。“山中剩有闲生活”,对的,山里常有闲生活,闲生活就是把一切俗务放下,把世间是非放下,人在山中心在闹市,还不如人在闹市心在山中。现代人有的劳心,有的劳力,有的不劳心也不劳力,无心道人对世间一切不拥有、不执着、不计较。
“心不闲时居更难”,你能够做到当然很好;做不到,心不能闲,住在山里也不会快乐。而在山中、在海边都无妨,人住在哪里都不是问题,心闲才是最重要的!
无事,是悟道者的心情,他不必做什么,内心自然与道契合,有着源源不绝的喜乐源泉。凡人呢?总要做些什么事,不然就闲得发慌。
真正的清闲,是当下就清闲,不必等以后,不必等做完某一件事。即使现在手边有事情正在处理,内心依然是清闲的。因为,清闲是一种心灵品质,不是没事干就是清闲。对很多人而言,没事干反而痛苦不堪。
人们很难相信,那种“内心不闲”的感觉是莫名其妙来的,我们其实可以经由觉知到它的存在,而立刻让它消失,内心马上处于安然自在的状况。
当我们感到“内心不闲”的时候,不要找任何借口,说是因为这个因为那个,因为事情忙,因为责任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不敢面对心的真面目,我们害怕没事干的“存在的孤寂”……可是人们却为了自己的不能心闲,虚构了许多理由。
人到中年,我终于明白:身闲不是闲,是没事干;心闲才是真闲,是真正的了无挂碍。身闲心不闲,人会孤寂郁闷;只有身闲心也闲,才有闲情闲趣闲生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忙忙碌碌才是人生的常态。欲望没有满足的一天,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完全无事的日子。追求圆满,带来的往往是无尽的痛苦和煎熬。
曾国藩曾说:“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古往今来成大事业者,不论如何繁忙劳累,一定会忙里偷闲,休养生息,涵养精神。“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在闲暇中,此心方能平静,内心平静,思虑自然通彻明智,随机应变,不滞于一隅。
“闲到心闲是真闲。”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人生何处不可停歇,为何一定要到山顶。何处不乐,何处不足?悟到此理,就像鱼儿脱钩,无限欢欣,何等自在!任他何等处境,行止由心,不亦快哉!
作者寄语:以文会友,同悟中年人生!
#中年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