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瘫痪的年轻人的康复之路(一呼一吸一个高位瘫痪的男人)
半身瘫痪的年轻人的康复之路(一呼一吸一个高位瘫痪的男人)如果不能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那么这个高位瘫痪的男人,就无法“告诉”你:当人生只剩呼吸,生命仍有意义!但我想说的是,既然它是真实故事,那就不应该用电影的角度去要求它,过分美化他们的爱情和浪漫生活是对事实的不尊重,毕竟谁的人生不是平铺直叙呢?那些看起来酷炫的电影情节和叙述模式,如何能让观众真正意识到命运的残酷呢?他和妻子制定了一个“逃离计划”,去到很多他们想要去的地方,并且以这样的方式,给了妻子一个完整的婚姻,留下无数感动和浪漫的回忆。电影人物&现实人物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并不是很高,才7.7分,原因是不少一部分观众觉得电影太过平铺直叙,前半段并没有完美的呈现罗宾和妻子戴安娜的爱情,以至于后半段无法深刻体会他们的爱情和浪漫的婚姻。
作者│一本情感簿
《一呼一吸》上映于2017年,可惜因为这个名字,很多人get不到它想表达的东西,以至于错过了这部意义非凡的电影。
该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患有“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男人,脖子以下全部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后,只靠着一台“呼吸器”坚强生存下去,并且影响了无数人的故事。
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罗宾·卡文迪许,是目前为止患有“脊髓灰质炎”的病人中生存时间最久的人,他和特迪·霍尔教授共同设计的“神奇”轮椅,改变了数千名同样患者的命运轨迹和生存方式。
他和妻子制定了一个“逃离计划”,去到很多他们想要去的地方,并且以这样的方式,给了妻子一个完整的婚姻,留下无数感动和浪漫的回忆。
电影人物&现实人物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并不是很高,才7.7分,原因是不少一部分观众觉得电影太过平铺直叙,前半段并没有完美的呈现罗宾和妻子戴安娜的爱情,以至于后半段无法深刻体会他们的爱情和浪漫的婚姻。
但我想说的是,既然它是真实故事,那就不应该用电影的角度去要求它,过分美化他们的爱情和浪漫生活是对事实的不尊重,毕竟谁的人生不是平铺直叙呢?那些看起来酷炫的电影情节和叙述模式,如何能让观众真正意识到命运的残酷呢?
如果不能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那么这个高位瘫痪的男人,就无法“告诉”你:当人生只剩呼吸,生命仍有意义!
罗宾和妻子戴安娜的相遇,是平凡的;和妻子的相爱,亦是平凡的。
他们在一场聚会中相遇,她美丽、有气质、如一只高贵的天鹅,以至于罗宾在人群中一眼都看到了她,并且被她深深的吸引,无法自拔。
罗宾年轻、帅气、一场击球比赛中,他表现亮眼,将投手投来的球击飞,甚至砸碎了她身后桌子上的盘子,戴安娜不仅没有觉得唐突,反而平静的脸上第一次浮现起笑意,向罗宾投去了惊奇的目光。
随着相处,他们坠入爱河,他们一起冒险,一起旅行,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直到一天戴安娜告诉罗宾她怀孕了,罗宾激动的将戴安娜拥入怀里,很快二人就举行了婚礼。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儿子乔纳森,在多年以后成为了一名电影制作人,并将此电影献给他伟大的母亲,以及为了妻子和儿子选择活下去的父亲。
乔纳森见证了父母的婚姻,目睹了父母在平凡的爱情中缔造的一个又一个值得赞叹的事迹。
我想,他没有在电影的前半段渲染父母的爱情,升华他们的婚姻,没有把这段爱情定义为“不平凡”,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夸赞的举动。
之所以说他们的爱情是平凡的,并不是因为不够美好;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情相悦的爱情本就如此,既然如此,这段爱情也就没必要过分去赞美。
我觉得乔纳森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事实上每个人的爱情除了他们双方以外,对于任何人来说,其实都是平凡的,因为其中的美好,外人是无法身临其境去体会的。
和很多不幸的故事一样,二人结婚几个月后,罗宾在一天夜里突然无力的倒地不起,并且呼吸也变得愈发困难。
被送往医院之后,检查得知罗宾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然后被插上了肺管,靠着一台“呼吸器”,残喘度日。
戴安娜来到医院后,看到深爱丈夫的模样,被惊的呆立当场,但她很快冷静下来,来到丈夫身边,心疼的亲吻了丈夫;罗宾看到妻子的到来,想和妻子说些什么,可惜因为喉咙并没有氧气的经过而暂时无法发出声音。
医生告诉戴安娜这种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说明了罗宾脖子以下全部瘫痪,以及不能自主呼吸,需要插着肺管借助仪器才能生存下去的事实。
医生告诉戴安娜:“患者会像布娃娃一样生活不能自理。”
然而戴安娜好像并没有听懂医生的意思,不甘的问:“那么...请问这种症状会持续多久?”
医生小心的措辞:“脊髓灰质炎是无法治愈的...”
后来,瘫痪的罗宾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未来将要怎样的生存,这对一个曾经四肢健康,喜好运动的人来说,注定是无法接受的。
他开始拒绝妻子的探视,拒绝和他人交流,他妄图静静的死去,然而他悲哀的发现,他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就连放弃生存,都无法做到。
直到,戴安娜把刚刚出生的孩子抱来给他看,他仍旧痛苦的闭上眼睛,他不敢看。
善解人意的戴安娜并没有斥责丈夫的软弱和逃避,她很清楚丈夫的无力感和绝望,她微笑着,将他们的儿子放在罗宾的身边...
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二人的谈话:
罗宾:你让我一个人这样自生自灭吧。
戴安娜:我不能,而且很明显,我爱你...
罗宾:你不可能爱上这样的我...
戴爱娜:很明显,可能!而且我想让乔纳森了解你...
同样的人生轨迹,让我想起了霍金,他在21岁时患上了“卢伽雷氏症”(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霍金的情况甚至比罗宾更加严峻,后来的他甚至说话都不行,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活动。
其实我们生活中已经看到过很多类似不幸的遭遇,但除了同情,我们不会觉得他们身上有任何值得我们拿来当做正例去反省,去思考,去教育我们孩子的事迹。
因为这种的遭遇其实也是平凡的,我们从小就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些人经历的早一些,仅此而已。
霍金之所以变的伟大,就是因为他在遭受病痛之后,仍旧用他后来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而电影中,也正是因为戴安娜执着的爱意,让罗宾选择振作下去,罗宾的人生也由此进入“不平凡”的行列。
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车尔尼雪夫斯基
没有希望的人生是灰暗的,我想每个人都能想象的到罗宾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谁也不想就这样躺在病床上,过着“布娃娃”一样的生活,插上肺管,感受着连呼吸都需要机器代劳的人生。
戴安娜说服罗宾继续生存下去,并许诺罗宾,会给他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戴安娜问罗宾:“告诉我,我怎样做可以让你好受一些?”
这句话仿佛激起了罗宾的希望,他无助的对妻子说:“带我出去,我不要待着这里(医院)。”
戴安娜将想法告诉院长,院长坚决反对,并提醒戴安娜:“如果机器暂停时间超过两分钟,你的丈夫就会没命。”
但戴安娜依旧坚持带丈夫出院,就像罗宾后来说的那句话一样:“I don't want to just survive. I want to truly live.”(我不想苟延残喘的活着,我要堂堂正正的活着。)
罗宾之所以想要放弃,是因为他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或者说,他低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结合电影,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电影中,罗宾之所以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一是因为他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二是他觉得自己除了给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制造更加沉重的负担以外,别无用处。
然而事实上,他低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低估了自己对妻子、孩子的意义。
对于妻子戴安娜来说,如果失去了她爱的丈夫,那么这段婚姻就不再完整了,换句话说,不论丈夫以何种形式生存,只要他还活着,那么这个家就是完整的,她付出的爱就有接受的载体。
对于儿子来说,父亲就是父亲,不论他是以何种形式生存,只要他能对自己笑,和自己说话,以一个父亲的语气讲述他曾经的往事和经历,这对孩子来说,就意义非凡。
最起码,他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给孩子在认知上,造成情感缺失。
对罗宾本身而言,也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
同样的情况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纪录片,片中记录了一个山区六岁小女孩的生活。
她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一间不大且残破漏雨的房子,母亲中风瘫卧在床,父亲也在一年前的一个晚上悄悄离开,再也没有回来过。
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这个才六岁的小女孩,每天帮邻居们放羊捡柴换取微薄的收入,回到家还要洗衣做饭,照顾卧病不起的母亲,但稚嫩的脸上依旧洋溢着莫名的满足。
记者在破旧的泛着霉味的房间里问孩子母亲,需要什么帮助。
母亲的话让人泪目:
“我什么都不需要,如果可以,我求你们帮帮丫头,她已经到了念书的年纪,但我实在没有办法供她读书,我好几次想要一死了之,但我实在放心不下丫头,她还小,我活着一天,她就还有家人,还有个妈,我没了,她就真的成孤儿了…”
回想起这个片段,和电影里罗宾选择生存是有同样的意义的,不论你遭遇了什么,也不论你以何种形式生存,对家人,尤其孩子来说,都是无法替代的。
比起负担,有时候她们更害怕失去精神依靠,所以,不论遭遇何种困境,都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低估自己对家人的意义。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我们可以选择快乐。 ——华特·迪士尼
被妻子接回家后,罗宾开启了“开挂”一样的人生,他和好朋友特迪·霍尔共同打造了一个“神奇”的带有蓄电池的轮椅,然后把“呼吸器”固定在轮椅的后面,有了这样的轮椅,罗宾的生活圈子就由室内转向了室外,他们可以一起上街,一起去探望朋友。
罗宾甚至找人改造汽车,把自己的轮椅放在了副驾驶,然后妻子开车带着一家三口去游玩,去兜风。
乐观的罗宾还制定了一个“逃跑计划”,坐着轮椅和妻子一起坐上了飞机,去世界各地旅行,人们感叹于罗宾积极生活的心态,这也让罗宾在旅途中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有一次罗宾和妻子旅行途中,呼吸器出了故障,无奈戴安娜只能接上手动的呼吸装置,并打了电话等待救援,他们在山顶露营,由于罗宾的“造型”奇特,吸引了当地很多居民来询问,一番了解之后,当地居民就在山顶,为罗宾举行了一场音乐派对。
所以,即便是全身瘫痪,罗宾也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罗宾的乐观和坚强并不是个例,同样的情况其实我们一直都耳濡目染,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忽略。
就好像残奥会上,那些坐着轮椅打篮球的,装上假肢参加跑步竞赛的、游泳的、踢足球的,其实他们同样是一群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
命运给了他们异于常人的磨难,但并没有打倒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强的生活。
你看,无论是电影中罗宾对生活的态度,还是那些坚强的健儿们,都在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论遭遇何种困境,都不要失去对人生的希望,更不要低估自己的生活质量,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罗宾的遭遇和心态对身边的人是有很多正面影响的。
他的好朋友科林中年离婚,久久无法平静,罗宾安慰了科林,并告诉他,不要因此而消沉,把接下来的生活当做一个全新的开始,他的鼓励总是特别有力量,于是科林很快走出离婚阴影。
罗宾把自己的神奇“轮椅”在医院推广,帮助了医院里的患有同样病情的人,离开枯燥的病床,走出医院大门,见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
他和克莱蒙·艾特肯医生(残疾研究基金会主任),一起去到德国,参加了一场“关于严重残疾病人”的欧洲大会,会上有来自各地顶尖的专家学者。
罗宾的出现,让在场所有的专家学者无不动容,他呼吁大家:“回到你们所在的医院,打开大门,还给病人真正的自由!”
现场掌声雷动,人们纷纷起立为坚强的罗宾热烈的鼓掌。
但要说受罗宾影响最深的,应该是他的儿子乔纳森了,他从出世就一路见证着父亲的坚强乐观,以及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不轻易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这对乔纳森来说,是无法在书本上学到的,可以受益一生的体验。
也正是如此,乔纳森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制作人。
该电影也是他献给伟大母亲,以及为了妻儿选择生存的父亲的“礼物”。
我想起2008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电影,名叫《叫我第一名》,该电影同样是由真实故事改编。
豆瓣8.6高分,电影的主人公“布莱德”,是一位天生患有“妥瑞氏症”的男人,这种是 一种神经痉挛疾病,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和腿,并且脑袋也不受控制的释放错误的“信号”,让他总是发出“喔~喔~”、“发~发~”或者“嚓~嚓~”的声音。
听起来似乎并不影响生活?
大错特错,他无法正常上课,不能去餐厅吃饭,不能去电影院,不能参加婚礼和葬礼,甚至于无法和他人正常沟通,找不到一份他渴望的工作。
遇到喜欢的姑娘,他不敢和对方交流,因为他总是很快吓跑别人。
他的生活一片灰暗...
但他并没有放弃,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教师工作。
他以自己为例,教会每一个学生,坚强、勇敢、不放弃、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停止自己追寻梦想的脚步。
他从业几十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帮助他们从小就懂得不被困难打败的道理,他甚至夺得了当地“最佳优秀教师奖”,受无数家长和学生爱戴。
无论是布莱德还是罗宾,其实都有各自无法言表的磨难,但他们仍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态度,影响了无数人,传播了积极正面的心态和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了一个道理: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不要低估自己的价值,更不要低估自己的影响力。
电影的最后,罗宾在病情更加恶化之前,选择有尊严的“离去”。
但不可否认罗宾的一生是有特殊意义的,他见证了儿子的成长,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在妻子脸上留下的痕迹。
时间并没有因为罗宾的瘫痪,而收回他对身边一切人和物的记忆,反而加深了他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体会,让他更加深刻的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残酷,感受自己一次又一次绝地反击的勇气和信念。
生命毫无疑问是脆弱的,但生命又何尝不是最有力量的呢?
关注“一本情感簿”,及时了解更多精彩。
感谢阅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