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全集(纪实文学连载二)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全集(纪实文学连载二)本文作者的戎装照片校友、战友谭勇的戎装照片 如此重要的铁路,艰苦卓绝的修建工作非铁道兵莫属。中央军委调遣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加入到修建成昆铁路的大决战之中。 笔者作为铁道兵第七师的战士有幸参加了1968年至70年代初,修建成昆铁路的后期阶段。当年老三届知青入伍的普通战士的我,诚然无力挥动如椽大笔,描绘铁道兵在共和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壮丽诗篇,但我依然愿意采撷滇川高原的朵朵红棉,横断山金沙江激起的碧透浪花,以折射当年铁道兵热血沸腾青春记忆的光彩,寄托铁道兵生涯的深切思念,缅怀战友无限的兄弟情谊,更是讴歌牺牲的战友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

文/ 杨春林 铁七师/三十五团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全集(纪实文学连载二)(1)

牙雕艺术品—成昆铁路模型在1984年12月8日荣获联合国特别奖。

中国的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 人类在20世纪创造的三项伟大杰作。

成昆铁路是西南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在全长1100公里的铁路线上,共建有各类铁路桥梁991座,隧道427条。就是说,列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不是在穿隧道,就是在跨高桥。这条地球上的"小线段",汇集了全世界最复杂的地质状况:摇摇欲坠的危岩落石;潜伏着泥石流和滑坡的不稳定山体,同时还有纵横交错的溶洞,行踪诡秘的地下暗河。。。

如此重要的铁路,艰苦卓绝的修建工作非铁道兵莫属。中央军委调遣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加入到修建成昆铁路的大决战之中。

笔者作为铁道兵第七师的战士有幸参加了1968年至70年代初,修建成昆铁路的后期阶段。

当年老三届知青入伍的普通战士的我,诚然无力挥动如椽大笔,描绘铁道兵在共和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壮丽诗篇,但我依然愿意采撷滇川高原的朵朵红棉,横断山金沙江激起的碧透浪花,以折射当年铁道兵热血沸腾青春记忆的光彩,寄托铁道兵生涯的深切思念,缅怀战友无限的兄弟情谊,更是讴歌牺牲的战友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全集(纪实文学连载二)(2)

校友、战友谭勇的戎装照片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全集(纪实文学连载二)(3)

本文作者的戎装照片

新兵六连集训三个月后,我被分到了三十五团三营十三连,一个为修建铁路隧道打混凝土的施工连队。

我们的军营座落在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的大峡谷深处,金沙江宛如一条美丽的玉带在营房边缠绵蜿蜒流过。行政区域管辖是归属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营房依金沙江畔边坡而建。全连4个排,每排一座简易绿色铁皮屋顶建筑,室内又用木桩支架起4个木板通铺,每班一个大通铺,睡12个人左右。说来也怪,不要说装空调,连一把电风扇也没有,但就这样,我们安然度过了金沙江畔的夏天。

当年这里人迹罕至,绵延数十里,不见人烟。营房的对面,隔江而望就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县。时至六月,金沙江的江水还是彻骨透心的冰凉。听老兵说这江水是上游雪山的雪块融化而来。江边两岸都是悬崖峭壁,靠营房这边有铁道兵修筑的简易盘山公路。修筑隧道的设备器材以及部队的给养都是靠它提供运输。我有时眺望对面江边沙滩处有老乡背着背篓,由于相隔远,只看见小小身影从早晨开始登山,直到中午,才登到对面的山顶。

当年我们的任务是修筑成昆铁路的渔洞隧道。

这渔洞隧道还颇有名气。直到45年后,2013年,央视拍摄记录片《永远的铁道兵》时,还留下了花絮。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全集(纪实文学连载二)(4)

成昆铁路渔洞隧道

上述图片是《永远的铁道兵》西南摄制组,在当年成昆铁路渔洞隧道横洞外拍摄,右侧是当时施工时从洞内挖出的土石方和湍急的金沙江。

上班的第一天,我穿上了作业服,其实就是卸掉了红领章的旧军装,戴上安全滕帽,蹬上长统橡胶套鞋,由老兵带着,沿已成雏形的隧道向工作面进发。隧道的两边墙上有临时拉起的36伏安全电压的照明灯,走过一段泥泞而又昏暗的路段后,来到了施工的工作面。工作地段上摊了一块厚厚的钢板,只见老兵们,有的用铁锹往钢板上铲碎石,砂子,有的往钢板上倒水泥,再有就是往已经按一定比例拌好的碎石,砂子,水泥中注水,然后就是用铁锹进行搅拌,这是需要强体力付出的,他们整体动作熟练,协调,流畅;老兵们虽然有的只穿了一条裤衩,但由于工作面潮湿,闷热,个个已是挥汗如雨。我尽管戴了口罩,还是感觉到空气中灰尘的弥漫。老班长照顾我是新兵,又见我是一介书生的模样,就让我作原料的准备工作。几个小时过去了,中间没有间隙停顿。等班长宣布下班,我看着老兵们被汗水夹杂着泥水洗刷的脸庞上,露出了丝丝胜利的笑容。这时,我才觉得脚下湿漉漉的。我脱下套鞋,往地面倒出了竟然半套鞋的汗水。我当时就联想起,反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录片里,防化兵作业过程中从套鞋里倒汗水的镜头。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全集(纪实文学连载二)(5)

人工搅拌灌注混凝土

好在那时年轻气盛,身体还算结实,一天工作下来也不觉得特别累。日复一日,慢慢也就习惯了。然而工作面上的穹顶,断岩对峙,乱石悬空,摇摇欲坠,险象丛生, 就像张牙舞爪的怪兽。那嶙峋锋利的石崖随时都有可能吞噬在下面作业的人们。记得有一次,孙副连长带着通讯员和我一块去察看施工面穹顶情况,等我们检查完后,确认险情,走出工作面,不到半个小时,就发生了大塌方。

由于交通不便 ,那时再加上文革两派武斗干扰,部队给养运输受到影响。虽说施工部队每天基本伙食费有六角多钱的标准,但我们很少吃到肉。新鲜时令蔬菜只能是奢望,吃的基本是压缩干菜,调料用的是固体酱油。现在70后的年青人,大部分不知道什么是压缩干菜,固体酱油了。压缩干菜就是为了便于储存和运输,采用特殊工艺,对新鲜菜蔬进行脱水和压缩。吃的时候,掰下一小块,用清水可以泡发出许多来。固体酱油的概念也差不多。营地附近荒山野坡上,长有木瓜树。所以,木瓜也就成为餐桌上的佳肴。由于天天吃,以至于后来好长时间,我看见木瓜就倒胃口。

我印象颇深的有一次,营部机关食堂开饭有冬瓜汤供应。说是食堂,其实是没有餐桌的。到窗口打了饭菜,几个人就蹲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我好久没有吃到如此美味的冬瓜汤了,吃完后,我又跑到窗口,让那个炊事班长,湖北麻城兵给我再来一碗。如愿以偿,我高兴的往后一仰头,乐极生悲啊,不幸的是头顶竟然碰到窗口上的钉子了。幸亏撞的不深,只是碰破了头皮,那钉子也是新的,找卫生员抹了点药水也就没事了。

还记得我在部队过20岁生日的情景。那是我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过的第一个生日。为了不惊动战友,那天下午休息,我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军人服务社,花了2元钱,买了1瓶红烧肉罐头。那个时候,一个月的津贴费是6元。罐头是特供部队的军用品,银灰色白铁皮包装,没有文字标签,估计是750克。找到附近一个避静处,撬开罐头以后,一股久违的红烧肉香扑鼻而来,罐头肉炖的很烂很软,饕餮盛宴在顷刻间,然而余味却未尽。此后退伍回到地方多年,我想寻觅当年的那种罐头,却再也不见了。即使买到类似的,也没有那种沁人心脾的醇香了。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杨春林 2018.7.26 于深圳龙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