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中开学典礼的镜头就是历史的透视:当琼作为学生代表向校长大喊“我代表所有女性”的时候,头戴彩色边呢帽的学生,群挤在礼拜堂的门外。卫斯理学院校长高雅的形象以及优雅的合身套装,唤起上一代女性的胆量与勇敢。“我代表所有女性”喊出的是卫斯理学院曾经的灿烂、曾经的辉煌,是卫斯理学院自19世纪成立以来数代人的教育理想与教育追求。“二战”前,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教育有其独特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鼓励女性独立,成为知识女性,成为社会精英,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的有见解、有个性的女性。片名《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隐喻可谓一语双关。蒙娜丽莎的微笑,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达芬奇使蒙娜丽莎那富有魅力的青春美被永恒而鲜活地留在画面上: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迷人的

剧情简介:

1953年,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一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她美丽成熟,刚刚从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然严重。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学习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嫁一个好丈夫。凯瑟琳的到来挑战了学校的一系列做法与规矩,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大胆实践自己的想法,因而也被学校视为异类。最终她以率真热情的作风和风趣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被女学生们称为“蒙娜丽莎”。

女性主义的影片小编其实看过很多,《末路狂花》、《钢琴课》、《祖与占》、《时时刻刻》里都能找到明显的女性主义的影子。但是没有一部能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样拨动心弦。这部当年看了大概不下10遍的电影,闭上眼睛依然能回忆起当初那份热泪盈眶的感动。

片名《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隐喻可谓一语双关。蒙娜丽莎的微笑,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达芬奇使蒙娜丽莎那富有魅力的青春美被永恒而鲜活地留在画面上: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迷人的微笑,这是自然鲜活、充满青春生命力而富有灵性的生命体。影片中的凯瑟琳老师和她的女生们在片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仅贴切地表达出自信、自强的独立女性群体风貌,而且凸现出知识女性的坚韧、柔和与个性之美。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在经历了一次惨烈的长期动荡不安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新的一轮经济复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目不暇接的改变。彼时的美国,种种思想解放运动掀起浪潮,女性解放的呼声逐渐高昂。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一所历史悠久的以为上层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淑女而著名的女子大学。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2)

“二战”前,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教育有其独特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鼓励女性独立,成为知识女性,成为社会精英,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的有见解、有个性的女性。

电影中开学典礼的镜头就是历史的透视:当琼作为学生代表向校长大喊“我代表所有女性”的时候,头戴彩色边呢帽的学生,群挤在礼拜堂的门外。卫斯理学院校长高雅的形象以及优雅的合身套装,唤起上一代女性的胆量与勇敢。“我代表所有女性”喊出的是卫斯理学院曾经的灿烂、曾经的辉煌,是卫斯理学院自19世纪成立以来数代人的教育理想与教育追求。

然而,从1950年开始,卫斯理学院变得保守、落后、僵化。当时的教育理念,不是以培养女性的独立能力(生活独立、事业独立、精神独立)为主,而是将接受良好教育的最终目标定格在嫁一个上流社会的青年才俊并为自己家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衡量卫斯理毕业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便是看其辅佐丈夫在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功。

这个时候,毕业于美国当时最自由最开放的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沃森来到了卫斯理学院。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3)

她发现,卫斯理学院是个娇生惯养的千金大小姐和流言蜚语的大本营,它已经蜕变为上流社会“太太”的培育训练机构。校长受到保守捐款者左右而放弃了好的教育传统,同事也很迂腐迟钝,学校完全丧失了昔日的光彩。学生一方面自以为是,把凯瑟琳•沃森这样的老师当成社会下层的人看待;一方面又迷失自我,缺少对于人生价值的独立思考。这一切的一切,让这位接受过民主自由主义教育思想洗礼的艺术史老师的内心无法平静。她决意做些什么,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实现妇女解放,捍卫女性的社会地位,通过思考找回自我。

她希望这些本来聪慧勤奋的姑娘们能够有远大的志向,而不是只满足于嫁给一个好老公,她不忍心她们甘为人妻而埋没才能。带着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带着对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她将独到的生活理念经由艺术课程与教学传递给学生,本着自由女性的直觉与智慧,希望通过新的思想、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来鼓舞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4)

正如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描述:“女性并非生来如此,而是社会使她变为女人。”卫斯理学院的教育,家长的监护,社会言论的导向,始终强调女性作为第二性别附属于男性,而并不强调女性同样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由于女性生理的差异,和最主要的原因——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使得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只能生活在男性主权话语之下。

作为男权话语熏陶下的产物,女生贝蒂是卫斯理学院传统的坚决捍卫者。作为校董事会主要资助人的女儿,贝蒂在学生中具有绝对强悍的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在同学间,任何对于学院传统的怀疑和动摇都将受到她尖苛的批判。学院医疗室的护士出于保护学生的立场向女孩们进行两性教育一事被贝蒂蓄意曝光,校董事会立即将其解聘。在贝蒂的眼中,维护家庭和学院所赋予的女性形象,恪守女性的社会使命是最神圣的义务,并且相信只有在家庭中,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5)

贝蒂与凯瑟琳在人生观、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是影片中的重头戏,凯瑟琳苦口婆心的教育似乎收效甚微。但是,婚后的贝蒂并没有获得幸福,这逐渐使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也改变了她对凯瑟琳的成见,开始接纳凯瑟琳的教育观点。从最初的对立到离婚后的接受,无疑是对凯瑟琳教育的肯定。贝蒂终于将自己从糟糕的婚姻及家庭中解放出来,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未来,并且渴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影片结尾,贝蒂的画外音就是最好的证明:“凯瑟琳•沃森,我的老师,她由自己界定生活,并不妥协,甚至也不为卫斯理学院。最后的社论,我献给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她使我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经远行到欧洲。我知道,她将在那里发现需要打破的新围墙,新的理念将取而代之。我听说过她所谓的懦夫的离去,是一个毫无目的的流浪者。但并非所有四处游荡的人都是无目的的,尤其那些超越传统、超越界定、超越偶像而寻求真理的人,不是如此。”

片尾,凯瑟琳拒绝了学校附有苛刻条件的继续聘用,选择离开卫斯理学院。但是,她最终赢得了这群美国最聪明的女性的认同。凯瑟琳老师被称为“微笑的蒙娜丽莎”,而学生们最后也同样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她们的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自由女性的微笑。凯瑟琳最后用她坚强的意志、强大的人格魅力逐渐赢得了学生们的心,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尊敬与认同。凯瑟琳的心血没有白费,这是凯瑟琳的胜利,也是自由主义的胜利。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6)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7)

片尾众多女学生骑着单车追随凯瑟琳的一幕曾让小编在数次回看时热泪盈眶,那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探索,更是一种对内在自我的探寻。正如卫斯理学院1969届毕业生,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所说,优秀的女性不能满足于成为总统夫人,而是成为她自己。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总结(蒙娜丽莎的微笑)(8)

文章结束时小编想说,其实女性不女性,主义不主义,要不要成为夫人,成为谁的夫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永远不忘初心,坚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样便是极好的。

更多精彩关注女生电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