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梁祝(想来便是这般扑面而至回旋往复的绚丽与美好吧)
欣赏梁祝(想来便是这般扑面而至回旋往复的绚丽与美好吧)1.草桥结拜徐进是越剧界实至名归的大才子。单从剧本讲,我认为,至少在越剧界,没有任何一出戏能够比得过他的《红楼梦》,无论是情节的穿插取舍还是唱词的雅致凝练,都称得上剧本改编的巅峰之作,其文学功力之深厚不容质疑。正是以这位大才子为主笔的一批剧作人修葺了越剧《梁祝》这段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除了情节一贯的紧凑流畅,唱词保留了早期剧本的纯朴风格,完全没有《红楼》中扑面而来的古典文学气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那一代戏剧创作群体的职业操守尽数体现在这种对戏本身的敬畏与认真中。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懂戏通音律,熟知戏曲表现手法及规律,服从人物、情节和唱腔的需要,不卖弄自身的才学,所有这些总和起来,才是创作经典戏曲剧本的基石。也正因为如此,如今的戏曲界好本子长期匮乏也就不足为奇。不要说文学功底薄弱的写不出像样的戏来,同是《梁祝》,著名经学家的京剧版便因情节逻辑上的不合理和典故堆砌上的不合宜屡屡让人哭笑不得。万
“想不到我特来讨扰这酒一杯
你可知,我为你一路上奔得汗淋如雨”
越剧《梁祝》,由早期无数粗糙乃至陋俗的草台版本历经删改,终于成就了今人有幸看到的经典。情节洗炼,重点突出;节奏错落有致,唱词纯朴自然;叙事抒情皆有极为明晰的脉络,不拖沓,不煽情,更没有勉为其难的主题升华。《梁祝》作为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其表现手法本以质朴天然为最佳。抛开后世突出的反封建礼教这一思想主题,梁祝爱情本身原可以归结到单纯一类。惟其单纯,所以坚韧。
徐进是越剧界实至名归的大才子。单从剧本讲,我认为,至少在越剧界,没有任何一出戏能够比得过他的《红楼梦》,无论是情节的穿插取舍还是唱词的雅致凝练,都称得上剧本改编的巅峰之作,其文学功力之深厚不容质疑。正是以这位大才子为主笔的一批剧作人修葺了越剧《梁祝》这段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除了情节一贯的紧凑流畅,唱词保留了早期剧本的纯朴风格,完全没有《红楼》中扑面而来的古典文学气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那一代戏剧创作群体的职业操守尽数体现在这种对戏本身的敬畏与认真中。
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懂戏通音律,熟知戏曲表现手法及规律,服从人物、情节和唱腔的需要,不卖弄自身的才学,所有这些总和起来,才是创作经典戏曲剧本的基石。也正因为如此,如今的戏曲界好本子长期匮乏也就不足为奇。不要说文学功底薄弱的写不出像样的戏来,同是《梁祝》,著名经学家的京剧版便因情节逻辑上的不合理和典故堆砌上的不合宜屡屡让人哭笑不得。
万幸,我们的舞台上,仍还有这样的故事,未能磨灭。
1.草桥结拜
梁祝路遇草桥亭。寒喧之际,银心脱口叫出“小姐”。英台释以家有九妹,由此引出山伯“男女同是父母生,女孩儿读书明理也该应”的言论。两人志趣相投,遂结金兰之好。“我家有个小九妹”成为全剧第一段经典唱段其实只是个附带的效果,戏的真正用意自然是为梁与祝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可信的基础。
正因为世人皆云“哪有女子出远门”,一心想要出门读书的祝才会对有如此平等论调的梁立刻生出不同一般的好感来。而梁的这番言论,想必也是难得会得到如此步调一致的响应吧,于是也就有了亲近的愿望。
这么一个开端,再经过三载同窗的延续,对于在心理上早已将梁祝相爱看得如同天经地义的观众来说就已经足够了。之后的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是水到渠成,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分析挖掘什么“为什么”。
本该如呆头鹅一般的梁兄,仍有掩不住的英气丝丝缕缕透出来。幸好英台是同为俊朗型的陈飞。看范老师的梁兄出场,“见前面,古凉亭,叫声四九停一停”,你会觉得这文生公子可真是有些走乏了啊。看花,倒象是纯粹处于照顾挑着书担的四九才停下来歇歇的。
结拜的当口儿,在心里非常满意地夸了夸陈飞的“偷师”。交待得那么清楚,即不觉得她的举止有任何忙乱,又不觉得花的动作有刻意滞缓,这一呼一吸间的配合,丝丝入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却真是梁与祝该有的默契。
2.三载同窗
“耳环痕”这一段情节上的小插曲,是对观众可能会有的“三年都从来没起过半点疑心吗?那梁山伯可也真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傻瓜了”之类的想法预先作出的回应。虽说梁祝的故事本身就有着被观众忽略不计的不现实,但这一节却是编者的聪明处。短短几句来言去语,英台的慧黠,山伯的容让,两人的亲密,都在其中了。
山伯之所以好骗,为人实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英台对他的了解。小女子面孔适时地一板,梁兄立刻就范,这情景到了后面的十八相送中又变成了英台一句软话,梁兄当即火气全消。如此这般,也不知有过多少次。兄弟情,儿女意,谁还能分得清呢?
范袁版的电影里,倏忽三载,就在春夏秋冬四景中过去。这个处理我是喜欢的,有水流花谢春复秋的间隔式的时间感。戏里戏外的人其实都没有真正注意到时间的飞逝吧。
袁在祝意识到梁发现她的耳环痕时,先是暗自一惊,随即计议已定,便安下心来照旧读书,动作是极小的。陈飞的英台可就调皮放肆得多,想好了对策后竟把上身往梁的方向倾去,一付“你看见了啊?可要仔仔细细地看啊,你要是不看,我可不答应!”的架式。可怜的梁哥哥,被这小女子如此拿捏,不娶过来,实实地太亏!
3.英台托媒
英台接到父亲家书催归。临行前,在银心的鼓动下向师母表明心迹,托师母为媒,并留下玉扇坠为聘。
4.十八相送
虽有别离之实,情绪上却并无丝毫愁苦之意。一对不知世事艰难的痴心小儿女所固有的天真与自信,让人在情不自禁的微笑之余将即将到来的现实的严苛迅速打包,推挤到意识边缘去。
越剧传统老戏,常会安排生旦对唱的大段唱腔,如果再赶上唱功好的演员用清板来唱,那真是可以让人一直听下去的,而且越听越有兴致,越听味道越醇。
范袁版的十八相送,曲调之中古意盎然,长亭内的清板对唱,质朴中生出的隽永高洁,不是任何华丽声腔可以实现的。而其间所流露的梁与祝相亲相慕的依恋之情,比之楼台会十相思倾泻而出的悲愤哀婉,亦只是春兰秋菊,各有所长,无法真正说出哪一个更好更动人。
范傅版的十八相送,在旋律上要丰富得多,所以也更适合塑造和表现一个比较活泼比较俏丽的祝英台。以前一直是范傅版的先入为主,现在却再也抛不开范袁版的了。这是不是所谓返璞归真的魅力呢?
花的高抬腿功夫在我已经太过习惯,如果哪天没有出现,倒会奇怪了。梁兄一介文弱书生不该有如此身手也是实情,所以幸好有陈飞做缓冲型的配合。护送,嗯,这个形容十分贴切。梁哥哥也许不会,但花的确是会尽心护送的。
5.思祝下山
这一段戏,并不只是为了腾出工夫来让祝贤弟对镜贴花黄的。毕竟前面几折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其人物形象比梁兄更加鲜明生动,因此也更早得到观众的认同。 对于梁,却始终都似由祝的眼睛里看去,其性格也基本停留在敦厚老实上。所以这一折,必须要赶在《楼台会》之前全力突出梁,使这个人物亮起来,让观众直接看 到他并自发地与他产生共鸣。否则,到后面《楼台相会》时,同情的天平一旦失衡,梁与祝便不能一体同生。
《思祝》起首的两句慢板,一举把人心唱静。这是深而稳的第一拍。
师母做媒,梁兄开窍的几句念白,“英台是个女的?英台是个女的?!如此说来,英台就是九妹…九妹就是英台!”,由疑惑,到惊讶,到明了,到激动,夸张一点说,要让人从语气里听出血流加速的声音来。这是银瓶将破未破,无数裂纹欢快延展的第二拍。
从“英台她自己做媒自己配” 到描写主仆二人忙整行装的幕后伴唱(超喜欢这过场伴唱,太可爱嘞~~~),再到《回十八》的一句起腔,则是飞泉奔涌的第三拍。
而后的《回十八》,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回忆往事喜又惊”。
在对《十八相送》做情节上呼应的同时,节奏重新由舒缓渐至畅快。这是喜出望外的强烈冲击波稍稍退潮后很自然会出现的通过回忆来回味确信的过程。情绪由唱腔带着一路盘旋上升,直到“恨不得,插翅飞到她妆台”,终于达到顶点。至此,这一折里不着痕迹的精心调度才算圆满完成。
极喜欢《思祝》起始的“自从英台别我归,书房寂寞梁山伯”两句,幽静书房中的悠长思念,优美如斯。这里,唱腔要完全被传递的感情包裹起来,没有充足的气息,是办不到的。花当晚的唱,从这一折起逐渐通透,一字一句,托得极平稳,值得夸一下。
“英台她自己做媒自己配”,哎呀呀,唱得人心花跟着放哪。俺相信,那一大段的圆场,现在越剧界的名小生里,没一个跑得过花的。这硬碰硬的基本功,才是偶们HC的靠山呀。
6.劝婚访祝
祝员外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有底线的,起码在这一折里很明显地有家长的权威在。当父亲的,就是要跪,也得是等到后面花轿临门,别无它法时的杀手锏,哪能这么早就使出来。而且在礼教允许的范围内,祝员外还是给了女儿最大限度的自由,爱女之心更是无处不在体现。所以虽然《梁祝》有反封建礼教的思想主题,我也不认为有把祝父看成礼教化身的必要,他本人也是礼教的受害者。毕竟,谁都没有错的悲剧才悲得更加彻底。
喜欢“小姐还亲口许九妹”一句时银心和英台一起缓缓跪下的动作。一个简单的身段,把场景气氛实体化了。
这一场的梁,以我想来,当是如一缕冬日阳光般明亮温暖的,丝毫不晓得四下里早已阴云四合,雪意横野。面对他心目中未来的老泰山,自然执尽晚辈当执之礼,虽不能完全掩饰内心的喜悦激动,却极有分寸地克制着。一直觉得,如果没有马家的亲事,这样一个知书达礼诚实可靠的年轻人放在眼前,祝父未必就真的完全不能接受。挑剔一点地说,花的梁兄,礼貌那是一定的,可骨子里的英气傲气仍旧脱不掉,所以也就没有意想中那么地温暖柔和。还是得与刚烈的英台放在一起才能彼此呼 应。
7.楼台相会
必须承认,陈飞换了女装后没有前面男装时吸引我。
陈飞的唱并没有无限放大流派特点,而是保留了朴素的气质。没有抓人的华丽,代之以稳扎稳打。这一点极为难得。身段上,尤其是手的动作,在程式方面减弱些 适当增加一些细微的变动或许会更好。太过标准的程式化,会给人表现手法较为单一的印象。
“就是贤妹啊”一句,花没有卖嗓子要掌声——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是应该避免的,很好。
喜欢快板和嚣板交织的对唱。《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临终.哭灵”一段是从这里受了启发也说不定。
“我要写成状纸当堂告”,音韵铿锵。最考功夫的是“欺贫爱富图赖婚姻”八个字,必得要字字斩截,丝毫含混不得。否则听的人立刻就会出戏。至少我听见口里含橄榄,满嘴跑舌头的梁山伯是要笑的。
当然,最最好听,最最期待的,还是那句最最委屈的“想不到我特来讨扰这酒一杯”。真是伤人伤己的一句话啊,可以好到让全场瞬间凝固于超低气压中,然后再随着过门的曲调一点一点缓解释放开来。这种现场体验,无疑是极爽的。
要从花的梁兄身上看到象范老师的梁哥哥那样的被打击到连肩膀都撑不起来的崩坍感,大概是难的。范老师的梁兄是在巨大的持续的绝望中挣扎着被磨蚀殆尽的,而花 的梁兄也许在意识到结果不能改变的那一霎那就已经自行折断了。HC如我,可以接受这后一种方式,需要把握的只是表演的尺度。
8.山伯临终
弦下调经典,优美之极。
最先听到的缩节版,也已经觉得很好听了。后来看电影,发现这一段竟然被斧劈刀砍至只剩下最后两句,非常不满。一直到多年后才于名段欣赏中领略全貌,方晓得原来中间还有那么好听的一小段清板。于是咬牙切齿地再次下了结论,看戏还是得看舞台版啊。
看名段欣赏,中间那段清板虽好听,但力度上跟前后的唱段差不了多少。所以总觉着整整一折从头到尾都十成十地响亮。说实话,那可真不象是要死的人哪。这回到了现场,清板的几句有明显的收敛,字的轻重处理也颇为仔细。句末的尾音落得尤其好,清晰稳妥,但同时又足够地轻。有几个瞬间,或是气口,或是字句之间的间隔 停顿,那种寂静,竟然真的让我人戏合一。周围的现实都暂时远避,连鼓点也被屏蔽,只觉得在那个空隙里和台上的人有了那么一霎那的心跳呼吸同步。一出戏,能有一刻如此,我便可以无条件地彻底满足。
9.逼婚祷墓
这一折里,最喜欢的两句词是“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后三千纸银锭”。与唱腔无关,只是无法抗拒地为这两句简洁唱词勾勒出的画面与强烈色彩对比所吸引。
这一折的陈飞,绝望的古井无波式的平静,有凛然的美。也许这时候的英台更贴近她表演中的刚烈本色吧。也由此,拜别父亲时似猛然回过神来般的不舍之情才更加凸现,真实而动人。
我期待的是,七尺水袖,12年没现场看过了。功夫还在,比起当年也许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松弛。12年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我不苛求。能保持到如今的水准,已经是坚持不邂的结果。更何况,这水袖功夫的临场表现,原是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无法预知的差异的。真正感到遗憾的,是没有能看到全本的《情探》。
10.尾声化蝶
彩蝶翩然自是极好看的,单是想想两人的功夫够多么地轻盈柔韧就知道了。一对蝴蝶飞扑而出的那一刻,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好看到让人几乎呼吸一窒,脑中除了一声慨叹彻底空白。前人评梦窗词,道他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想来,便是这般扑面而至回旋往复的绚丽与美好吧。 文 | QS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
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节选自中国戏剧场梧桐新语整理《细数梁祝之戏缘》
文 | QXS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