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黑洞的认知(未知激发的兴趣引发的流行)
谈谈对黑洞的认知(未知激发的兴趣引发的流行)这些结果出现在广义相对论的黄金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广义相对论和黑洞成为研究的主流主题。这一过程得益于1967年发现的脉冲星[35] [36],在1969年,它被证明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37]在此之前,像黑洞一样的中子星被认为只是理论上的好奇;但是脉冲星的发现显示了它们的物理相关性,并引发了对可能由重力坍缩形成的所有类型的紧凑物体的进一步兴趣。1958年,戴维·芬克尔斯坦(David Finkelstein)将施瓦茨柴尔德(Schwarzschild)曲面确定为事件视界,“一个完美的单向膜:因果影响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穿过它”。[33]这并没有原则性地违背奥本海默的结果,而是将其扩展到包括黑洞内部观察者的观点。 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的解决方案扩展了施瓦茨柴尔德(Schwarzschild)的陷入黑洞的观察者的未来的描述。 此时马丁·克鲁斯卡尔(Martin Kruskal)也已经
物理学家的黑洞与文人的黑洞并不同上世纪中期,不能直接“看见”的黑洞引发了一些天文学界的物理学家的关注。之后,被文人开始“通俗性”的解读,并利用于科幻、玄幻等文学题材中。使这种高深的数学和物理内容得到的一些猜想结果被广泛传播,以至于我们甚至以为这是结论或者就是事实。
但是,物理学家还在为黑洞的性质的验证而愁白头发,至今依然不能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黑洞的事件视界内部。面对黑洞的事件视界内部,物理的验证却依然停留在事件视界的外面以及间接验证黑洞的存在。
这种物理现实,被文人的通俗解读彻底掩盖了。同时,黑洞与虫洞也被通俗解读稀里糊涂的混同起来,成为幻想者穿越时空的一种可能“工具”。
这并不是物理暂时能够验证或试验解决的问题。暂时的猜想是,穿越黑洞,原始信息将彻底丢失,撕碎到你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什么;而即便从黑洞中出来,不还是在我们的三维世界的观察视野中或者说四维时空中嘛。宏观的其他空间,从未被物理验证。
黑洞,这个由未知、未见引发的关注热情,在慢慢地被磨灭,我们只能等待物理进一步的理论突破和验证的突破。
黑洞理论发展的“黄金时代”笔者译文:
1.2 黄金时代
1958年,戴维·芬克尔斯坦(David Finkelstein)将施瓦茨柴尔德(Schwarzschild)曲面确定为事件视界,“一个完美的单向膜:因果影响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穿过它”。[33]这并没有原则性地违背奥本海默的结果,而是将其扩展到包括黑洞内部观察者的观点。 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的解决方案扩展了施瓦茨柴尔德(Schwarzschild)的陷入黑洞的观察者的未来的描述。 此时马丁·克鲁斯卡尔(Martin Kruskal)也已经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扩展方案,并被敦促将其发布出来。[34]
这些结果出现在广义相对论的黄金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广义相对论和黑洞成为研究的主流主题。这一过程得益于1967年发现的脉冲星[35] [36],在1969年,它被证明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37]在此之前,像黑洞一样的中子星被认为只是理论上的好奇;但是脉冲星的发现显示了它们的物理相关性,并引发了对可能由重力坍缩形成的所有类型的紧凑物体的进一步兴趣。
在此期间,发现了更普遍的黑洞解决方案。 1963年,罗伊·克尔(Roy Kerr)找到了旋转黑洞的精确解决方案。两年后,以斯拉·纽曼(Ezra Newman)发现了一个旋转和带电的轴对称的黑洞解决方案。[38]通过Werner Israel,[39] Brandon Carter,[40] [41]和David Robinson [42]的研究,产生了“无毛理论”,指出静止的黑洞可以用克尔-纽曼度量的三个参数来描述 :质量,角动量和电荷。[43]
起初,人们怀疑黑洞解决方案的奇怪特征是强加的对称条件造成的错误的失真,奇点不该出现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观点由Vladimir Belinsky,Isaak Khalatnikov和Evgeny Lifshitz坚持,他们试图证明通用的解决方案中不会出现奇点。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44]和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使用球形的方法证明奇点通常是出现的。[45]
James Bardeen,Jacob Bekenstein,Carter和Hawking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工作导致了产生黑洞热力学的构想。[46]这些构想通过将质量与能量,面积与熵以及表面重力与温度相关联来描述黑洞的行为,类似于热力学定律。当霍金于1974年发表了量子场理论预测黑洞应该像黑体一样辐射,其温度与黑洞的表面重力成正比时,这个类比的推理就完成了。[47]
译文原文出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ack_hole#History
英文原文中,多次出现solutionsn。通常翻译为解决方案;应对措施;溶液剂(solution的复数)
但是,在中文中,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是很不同的两个意思。
文中提到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指基于数学模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指物理验证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个解决,是应对措施的意思,基于这样的数学考虑,相对论的理论依托,产生这样的数学推导。
这是文中的解决方案的意思。在中文语境中,解决方案,通常是定板的方案,而且会产生问题由此被彻底解决的联想。而应对措施,不会产生问题被彻底解决的联想,仅仅是临时性的应对,还需其他措施。
类似这种歧义的词还有:如文中的law。
作为名词的意思:n. 法律;规律;法治;法学;诉讼;司法界。laws 除了作为law的复数形式外,还有专门的意思:“规律; 法则; 定律; 原理;规则(尤指艺术或比赛中的)”,比如说:the laws of perspective 透视法、the laws of harmony 和声法 、the laws of tennis 网球规则、the laws of motion 运动定律等等。
也就是物理界的laws,翻译为数学规律、或者数学拟合结果或者数学模型结果更确切一些。
直接翻译为规律、定律、定则,很不准确。
翻译为规律的麻烦在于,对于特殊性、非线性数学拟合的内容,这种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翻译为定律或定则,如果这是前提性的假设,例如相对论中真空中关于光是恒定速度的假设,基于这样的前提,才有相对论的其他推论。而爱因斯坦自己都知道,对于超低温凝胶态,光子的运动能力会大为降低。那么,如果翻译为定律或定则,对于普通的信息接收者,必然形成理论禁锢。就像一些并不懂相对论的人,认为相对论是普世真理,是大道。这是人文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就形成人文禁锢。如果玻尔等科学家也都这么想,那么就没有量子理论的产生了,更没有今天的量子卫星已经上天的现状了。
这种简单的翻译,导致的人文结果,比想像的麻烦要大一些。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种想法的产生,与这种翻译结果的人文影响是有关的。
即然“大道真理”近百年来都被外国人搞出来了,还被有些人故意普适化、玄学化、宗教化表达,那传统文化还有什么用?那中国还用搞什么理论创新呢?专家、教授岂不没有事情作了?就是用人家的理论就可以了。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即然现代的专家、教授还有事情做,还有新的理论产生,这就说明理论还没有发展到头,没有达到普适这种神化,没有成为什么“大道”。
因此,虽然是简单的同一个字、同一个词的翻译,却是有人文倾向的。也是可以产生人文误导的。
外文翻译不仅能美化原文,还能误导
看不懂的翻译是什么翻译?不是原意的翻译算什么翻译?
企盼一个翻译软件解决类似这样的翻译问题,现在看,依然是言之过早。
笔者使用了三种翻译软件,翻译下文这句话,都得到类似翻译结果。
in the late 1960s Roger Penrose[44] and Stephen Hawking used global techniques to prove that singularities appear generically.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罗杰彭罗斯[44]和斯蒂芬霍金使用全球技术来证明奇点一般出现。
这里的“证明”了,是指通过数学模型产生的数学逻辑的推导证明结果,而并不是物理证实。
另外,“全球技术”(global techniques)这个词翻译软件并没有翻译错,仅仅是它不太懂物理和数学。这个球,是指球体几何性质的数学方法。当然这个词被翻译成全球技术,保准让你立马蒙掉。全球技术是这个世界最领先的科技吗?实际仅仅是球体数学而已。
西方的近代物理的数学模型,爱因斯坦实际依然是基于试图的圆方一统且侧重圆的表达。
我们通常看到的四维时空曲面,实际表达的数学本意是什么
而在其后,特斯拉的波(包括机械波和物质波)的方向和圆的分形研究方向上占了主导。
These laws describe the behaviour of a black hole in close analogy to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 by relating mass to energy area to entropy and surface gravity to temperature. The analogy was completed when Hawking in 1974 showed that quantum field theory predicts that black holes should radiate like a black body with a temperature proportional to the surface gravity of the black hole.
某种软件的翻译:
这些定律通过将质量与能量,面积与熵以及表面重力与温度相关联来描述黑洞的行为,类似于热力学定律。当霍金于1974年证明量子场理论预测黑洞应该像黑体一样辐射,其温度与黑洞的表面重力成正比时,这个类比就完成了。
笔者的翻译:
这些构想通过将质量与能量,面积与熵以及表面重力与温度相关联来描述黑洞的行为,类似于热力学定律。当霍金于1974年发表了量子场理论预测黑洞应该像黑体一样辐射,其温度与黑洞的表面重力成正比时,这个类比的推理就完成了。
这两种翻译的区别有多大呢?就差几个词而已!
单独看软件的翻译,这几句大概也能看懂。但是,你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联想,原来黑洞就是这么个一个样子啊。物理学家都搞出来定律了。这事已经研究完了。以后,就这么描述黑洞就可以了。
而事实是如此吗?
科学家仅仅是通过数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黑洞的理论数学模型,至今黑洞“有毛”(霍金辐射)这种观点虽然被物理界“普遍”接受,但是,这个“毛”,从未得到物理证实。原因是这个毛的能量太小了,即便存在,以现在的物理方法和物理验证能力也探测不出来。那么,这个毛是否存在呢?物理学家依然还仅仅是停留在数学模型的猜想中,等待这个理论的证实或者证伪。
对于总是号称现代物理学家“普遍”接受的理论,这个“普遍”,并不能代表理论的正确与否。一千多年以前,几乎全世界的智者都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现在都知道这是有理论问题的描述了。
虽然笔者也认为黑洞有毛,但这种构想并不是基于计算或者数学模型的思考,而是基于逻辑的思考。黑洞如果是媲犰,总觉得不够“科学”。实际这也是惯性思维的问题。为什么不允许媲犰存在呢?
现在笔者再问一个简单的读后感的小问题:黑洞的理论,现在完事了吗?谁敢说完事了呢?一帮文人和玄学家号称完事了,物理学家还在埋头想办法,对于这个问题,只能保持缄默。
黑洞理论的热潮已经渐渐降温,现在卡在验证的方法和验证结果上。留给未来的物理学家的任务是要么另起炉灶想出一个别的模型,这个概率现在看来是很小了;要么想办法证实或证伪现有的理论。
面对黑洞,物理学家尚且依然在茫然中,那么明白黑洞的,把黑洞说的头头是道的,想必是受到神的启发了,要不还有什么原因呢?
笔者能做的,也仅仅是回望这段理论发展的历程,将翻译的人文误导尽量减少一些。当然,作为理论研究者,还是最好自己看原文、原理论。而且,理解并留神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导与禁锢。
至于用这种内容扯淡用,就无所谓了。有喜欢听鬼故事的,那么就有喜欢讲鬼故事的。随心所欲而已。但是别忘了孔子这句话还有下半句,不逾矩。
出了黑洞,现在的物理结果还在三维空间或者四维时空中,并未进四维空间或者四维超体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