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一卷目录(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一卷目录(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提与泰特思,法王菲律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①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以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谐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步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一卷目录(外国文学作品选读)(1)

南宋刘松年《山馆读书图》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一卷目录(外国文学作品选读)(2)

读书图片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一卷目录(外国文学作品选读)(3)

最震撼人心的读书图片

随笔二则

——[英国]培 根

谈 读 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谈 美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提与泰特思,法王菲律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①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以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谐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步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王佐良 译)

弗兰西斯 · 培根(1561- 1626)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和散文作家。他出身官僚贵族家庭,曾任内阁大臣,因受弹劾而削官,后归家从事学术著作活动。据说一六二六年冬天因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消毒作用,受寒得病致死。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培根体现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反封建的积极一面。他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这句话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培根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随笔》(又译《论说文集》)。它在一五九七年初版时只包括十篇短文,后经一六一二年和一六二五年两次增补,扩充为五十八篇。这些文章以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子弟为对象,谈论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道德、修养、处世等问题。他从切身的实践经验出发,不作空洞议论,思想丰富而缜密,语言凝炼而精誉,颇为读者称道。今天看来,其中既 有明彻的卓识,也不乏腐朽的偏见,这是有待于我们分析鉴别的。

《谈读书》论述了读书的作用、目的和方法,其中特别是读书方法部分(如:读书与经验相结合、博读与精读相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读书等),都是经验之谈,可供我们借鉴。

《谈美》一文表达了作者关于美的一些独到的看法。他注重美与品德的关系,认为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艺术不能凭机械的拼凑,而要靠艺术家的灵心妙运。但他把美的着眼点放在帝王将相、风流贵族身上,这是具有明显的局限的。

【注 释】

①阿贝尔,希腊画家。杜勒,德国画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