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民俗锣鼓(涉县民间戏班的发展)
涉县民俗锣鼓(涉县民间戏班的发展)太行第三军分区前哨剧团 《二不愣》等一二九师抗日先锋剧团 话剧《炎热的晚上》等八路军一二九师随军剧团抗日时期在涉县活动情况一览表时 间 地 点 剧 团 演 出 剧 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王堡赤岸 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文艺宣传队 现代京剧《小白花》等
剧团旧称戏班,为农村爱好唱戏者合伙而办,大者二三十人,小者十来人,请老艺人传授戏艺。因不识字,教戏形式为手把手、口对口,老艺人带一班徒弟唱戏,名曰"科班"。村里唱戏,各户捐钱(俗称"传钱")请戏班,名曰"协戏",各戏班均有专门联系演出地点的"协头"。唱戏一般村庄都在戏楼,多面向庙宇为神而唱。此外,或逢庙会,或为祈雨,或为有钱人婚、丧庆寿等进行娱乐。有些村庄没有戏楼,即演前搭台,演后拆掉,名曰"拆台"。其时,唱戏属下九流,受人小觑。多为田地少的穷苦人所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县有戏班或剧团32个,以"落峪平调剧团"�"焕漳落子剧团"最出名。民国10年(1921年)达到40个。民国26年(1937年),江家庄村江宏君戏班改称"魁胜班",有15人。民国29年(1940年)该班又充实部分演员,改名清漳剧团,活跃在涉县、晋东南一带,成为当时境内有名的戏班。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晋冀鲁豫边区及八路军一二九师等抗日军政机关驻境,一批随政、随军剧团如太行剧团、先锋剧团、五一解放剧团、野政实验剧团等经常在太行解放区演出,对涉县剧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民国31年(1942年),南郭口群声平调剧团成立,次年成为偏城县剧团。同年,台村成立民声大落子剧团。民国33年(1944年)抗日县政府集中清漳剧团10名老艺人、18名教师及驻涉抗日的部分鲁迅艺校知识分子,组成县剧团--劳动剧团。同期不少村庄也纷纷成立或充实剧团,据民国34年(1945年)统计,全县业余剧团有121个。演出性质有营业性、慰问性、募捐性,形式有舞台剧、广场剧、街头剧等,剧目有古装剧,也有自编自演宣传抗日和党的政策的新剧。如民国34年(1945年)劳动剧团在太行区文教群英会上演出的《王好善翻身》、《巫神坦白》等,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的表扬,并获得一等奖。同年8月,劳动剧团被改编为一二九师第五分区宣传队。当时,县政府对多数剧团派了专职指导员,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并年年举行剧团汇演竞赛。因此,吸引了大批员,如武安县走红的艺�"三杆旗"、"小钢炮"及"小如意"卜踢林等皆参加了偏城县南郭口剧团;县境内也涌现出一批名演员,如"惊马驹"韩永金、"州疙瘩"申清彦和台村侯秋林等,都享有很高声誉。民国35年(1946年)偏城、涉县合并,南郭口剧团遂成为县剧团。当时在境影响较大的还有的台村大落子剧团。
八路军一二九师随军剧团抗日时期在涉县活动情况一览表
时 间 地 点 剧 团 演 出 剧 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王堡赤岸 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文艺宣传队 现代京剧《小白花》等
一二九师抗日先锋剧团 话剧《炎热的晚上》等
太行第三军分区前哨剧团 《二不愣》等
抗大六分校宣传队 《劳动三代》等
抗大文工团 《婚事》等
鲁迅艺校 《钦差大臣》等
太行剧团 《打渔杀家》等
义勇军华北支队宣传队 《朝鲜儿女》、《皇军梦》等
国际剧团 《渔村一夕》等
民国31年(1942年) 王堡礼堂 一二九师宣传队 《清平乡》等
民国32年(1943年) 索堡 八路军野政实验剧团 历史剧《孔雀东南飞》等
民国33年(1944年) 太行区巡回演出 先锋剧团 《前线》等
太行三军分区前哨剧团
太行五军分区奋斗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一些剧团因水平差、不善组织而停办,也有的进行了重新组建,到1952年,全县剧团保留有75个,演员2034人。翌年,剧团为73个,各区分别是:河南店10个,索堡13个,西戌4个,井店8个,固新25个,西达4个,偏城6个,演员上升到3265人。当年,南郭口剧团剧种由平调戏改为豫剧。1954年,江家庄、南郭口、台村三剧团被河北省批为职业剧团,并分别派出一批演员入邯郸戏校进修。从1957年起,江家庄剧团不断代表涉县参加省、地汇演,并多次获奖。1963年郭沫若为该团题词"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的先进单位"。当年全县有剧团75个,分别是:上党梆子7个,武安落子50个,平调8个,四股弦2个,河南坠子3个,豫剧4个,新歌剧1个。11月,县文化馆对其中11个剧团进行登记,并分别发了演出证。1964年,江家庄剧团和南郭口剧团合并,成为涉县平调落子剧团,属集体事业单位,演职员65人。期间,响应"文艺要革命"的号召,剧团分成两个演出队,移植现代戏,自编小戏剧,背上服装道具,上山下乡,深入偏远山区演出,并到烈军属、五保户家演折子戏或清唱。被省政府评为三好(上山下乡好,演现代戏好,勤俭建团好)剧团,《河北日报》专门发表社论,《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多处转登其事迹,1966年又分为四个演出队在全县巡回演出。同年,县剧团参加天津文艺调演,演出自编著剧目《红心老人》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其时,县剧团也出现了一些颇有名气的演员如贾恩梅、侯天喜等,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剧团改为造反组织"红艺兵团",禁演古装剧。各村原有剧团均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没有剧团的村庄和学校也都普遍成立,相互串村演出。1968年恢复各剧团名称,多数宣传队解散。演出多为移植革命样板戏或以阶级斗争为题材的自编剧。1975年,恢复演出古装剧。县剧;团演出范围由涉县扩大到武安、磁县、永年及晋东南一带。1979年剧团分为两个演出队,当年收入16万元,在全省同行业单位名列第一。
1983年,全县共有农村业余剧团125个,县发放演出证的重点剧团25个。翌年,农村业余剧团的办团形式由村办,一村只能办一个,允许为单户办、联户办、联村办和一个村可以办几个剧团。同时,县剧团实行体制改革,分为演出队和服务队,实行经济承包。农村各业余剧团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失去观众市场,除个别农村留有剧团外,大部濒于解散。
剧种 剧目
剧种
涉县地处三省交界,所傍省、县剧种极易传入和移植。从清末到1990年,县境除自生的稀有剧种排赛外,所保持的8个剧种,就有7个来自周围省、县。即落子、大落子、平调、河南坠子、豫剧、四股弦、上党梆子。
小落子:由武安传入,音乐流畅。仅有板胡和部分打击乐器,唱腔简单,唱词通俗,表演粗旷。初仅演家事小本文戏,后经逐渐改进,乐器增笛子、月琴、三弦、风琴、笙等,且文、武、古装、现代戏均演,在全县流行。
大落子:自晋东南传入。此剧种多演古装连本戏,行当齐全,唱腔高昂,动作粗放,流行于井店、固新、宇庄、辽城、石门等地。台村此剧最为有名。
平调:由武安传入县境,该剧种行当齐全,韵调文雅,唱腔轻爽,流行于邻近武安的木井、马布一带,因与小落子同源于武安,出现一个剧团演两个剧种,如涉县平调落子剧团。
河南坠子:由河南传入,关防、索堡两村剧团移植。1980年也有不少盲人串村说唱坠子书。
豫剧:移植于河南,境内南郭口、弹音两村剧团即此剧种。
四股弦:从河南传入,流行于张家头一带,段曲村此剧种演出独特。
上党梆子:因传自山西晋东南,也称西戏。旧时,该剧种男角多用小嗓拖腔,后经改进,变为原嗓,更乐剧团即为该剧种。
排赛:为本县剧种,其表演原始,动作粗俗,韵调简单,只有打击乐器,没有弦乐。至今没有发展,仅在寨上、清凉村过节时偶有演出。
剧目
清末民国初,境内流传最广的小落子,主要剧目是《皮秀英告状》、《抱灵牌》、《金沙滩》、《杭州配》、《吕蒙正赶斋》、《劈机》、《大井台》、《前后芦林》等8个,称为"涉县老八本"。西戏、平调、大落子等剧目繁多,主要有《望乡楼》、《一贯道》、《打春桃》、《潞河寨》、《反长安》、《三上轿》、《奇男传》、《敬德背鞭》、《收岑朋、麻武、武汉》、《下边亭》、《假设阴曹》、《桃花庵》、《七星归位》、《下陈州》、《铡赵王》、《全节孝》、《白玉杯》、《战宛城》、《哭头》、《搜杜府》、《卷席筒》、《李彦荣征南》等,均为古装戏。
抗日战争时期,始排演新戏,内容多配合政治形势,代表剧目有《王好善翻身》、《巫神的坦白》、《兄妹开荒》、《动员起来》、《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小二黑结婚》、《范小丑参军》、《女状元》、《招待所》、《二流子转变》等。同期,对传统剧目上演要求严格,凡带有宣扬封建迷信的剧目一律禁演。民国36年(1947年)1月7日,县长秦秀峰、副县长司荣对上演剧目亲自审定,共列83个可以上演,其余一律禁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演出传统剧目和抗日时的新戏外,演出新编历史剧《李自成》一时盛行。1958年又出现了不少自编自演和移植而来的新戏。代表剧目有:《漳北渠》、《五朵金花》、《社长女儿》、《公社好》、《血泪仇》、《芦荡火种》、《苦菜花》、《黎明河边》、《会计姑娘》等。同时,也对一些传统剧目和作改编演出,如《周仁献嫂》、《三顶灯》、《沉香扇》、《梁红玉》、《赵氏孤儿》等,其中以宋代杨家将故事的剧目为最多。后来又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创作演出有《红心老人》、《不爱红装爱武装》、《姑娘的心》等现代戏,移植《母亲》、《江姐》、《南方烈火》、《李双双》、《三代人》等大型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禁演,现代戏代表剧目有:《山河图》、《芦花湾》、《猪场擒狼》、《养猪姑娘》、《铁流战士》、《白毛女》、《盘石湾》、《红嫂》。移植8个样板戏中《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滨》、《智取威虎山》,其余均一些自编自演的小型剧目。
1978年后,传统戏重新登上舞台,代表剧目有:《薛刚反朝》、《猩猫换太子》、《杨家将》、《香萝帕》、《王宝钏》、《雏风凌空》、《李白辞朝》、《黄金婵》等。1983年,加强对剧目管理,提出"三不演",即国家明令禁演的剧目不演,不利于四项基本原则、不利于安定团结、不利于"四化"建设的剧目不演;不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不演。县剧团自编现代戏《冯家沟》、《借娃娃》、《借钱》、《小店迎春》、《丁香院》等也偶尔演出。
演出场所
民国初,村村差不多都有戏楼,均面对庙宇而建。无戏楼或嫌戏楼小的即搭草戏台演唱。据民国35年(1946年)统计,全县共有戏楼198座,较大固定草台87个,仅现为镇政府驻地的涉城镇、河南店、西戌、索堡、固新、西达、偏城就有戏楼30个,戏楼由各村社首管理,并负责安排戏班生活住宿等。1954年后,随演出团体的庞大和灯光、道具、布景的设置,原有戏楼和草台因狭窄而不足为用,各乡村对原有演出场所逐步停用或改建。同年,县城在牌坊路中段建人民剧院,观众场地露天无座位,后加盖席棚,埋桩设木板座位。1975年建工农兵礼堂,遂将人民剧院拆除。期间,乡村也普遍出现建剧场之风,全为大型舞台露天剧场,较大村庄几乎都有。到1996年,全县剧院包括三线厂矿在内共213个,其中农村剧院207个,60%为砖水泥、木结构,4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曲 艺
流传境内的曲艺早有评书、鼓书、汉书、坠子书,说唱人每到一村,有爱好者出面主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文化娱乐单调,人们听书兴趣浓厚,听说唱往往半夜才散。说唱者多为残疾人,以唱饭为主,或靠说唱挣薄资养家糊口,说唱内容一般遵循本朝人不说本朝书的原则。主要流传的曲目有:《空城计》、《诸葛亮吊孝》、《古城会》、《长坂坡》、《桃园结义》、《镇关西卖肉》等,评书有《薛仁贵征南》、《秦英征西》、《响马传》、《白玉带》等。
清中期,评书说唱渐被淘汰,鼓书、钢板书从安阳传入。主要曲目有:《瓦岗寨》、《水浒传》、《呼延庆打擂》、《呼杨合兵》等。
清光绪时,河南坠子传入涉县。说唱者多为外地流入的盲人,其三五成群,在境内活动面最广,其中也有一些人说唱鼓书和钢板书。代表性曲目有:《千里驹》、《枸兰冤》、《丝绒记》、《雷宝童》、《隋唐传》等。
民国初,涉县出现了一批说唱艺人。同期,快板书在涉县兴起,并在后来在为抗日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本朝人开始说本朝书。抗日政府组织盲艺人宣传队,并发动学生教师等同八路军一二九师随军宣传队利用编快板、鼓词、曲艺等多种形式,在全县各个角落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民国35年(1946年),涉县民教馆先后下设两个曲艺组,不久合并为队。配合大生产、冬学、大反攻等运动开展宣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曲艺除说唱一些传统古书外,还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增加了一些新曲目。如《闹土改》、《打神婆》、《斗地主》、《婚姻自由》、《小二黑结婚》、《驱蒋帮》等。曲艺队也逐渐发展到13个。1962年,曲艺队解散,艺人变为独自或合伙活动。1975年,文化馆组织4人曲艺小组下乡演出,至1978年解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老艺人均年高弃业,除盲人外正常人不再从事学唱曲艺。1983年,涉县成立盲人协会,同年潞安书传入涉县,1986年,又成立了盲人宣传队。同时,文化馆在小车、原曲、固新等村开办盲人宣传队培训班,以提高说唱素质。曲目由文化馆编写。如坠子《铁杆庄稼站起来》、《小庭院里当工人》,潞安鼓书《计划生育好》,快板剧《扔娃娃》、《响堂铺伏击战》、《影院风波》,对口快板《采石歌》,数来宝《喜事变丧事》等。同时改编传统说唱小段共达100多个。
摘涉县旧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