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写实油画花卉(秀的花房油画系列)
古典主义写实油画花卉(秀的花房油画系列)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做出来的各种衣服、旗袍刺绣和毛衣编织的式样,都被街坊邻居们争相模仿。(图)郭秀芳《阳台上的多肉》 布面油画 2018 年秀,本名郭秀芳,出生于钟祥,有山有水有田。自小家中成员多,排行老三的秀时常要帮助母亲照看几个弟弟,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而没能完成学业,至今都是她最大的遗憾。(图)郭秀芳《绽放NO.6 — 铁皮石斛》 布面油画 2016 年生活总是这样,某一方面给予太少,另一方面也许会赋予意外的收获。家里九口人,除母亲和她,全是男子汉。那时,所有衣物的缝制几乎全靠手工,她十岁就初学“纳底子,做帮子,绣手帕”等女活,在穿针引线的节奏中渐渐入了迷,没几年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巧手。
来源:艺术鉴赏网
作者:贾启胜 知名书法教育家
秀,本名郭秀芳,1953年出生,绘画工作、生活于武汉。自幼酷爱绘画和刺绣,热爱大自然,擅长画花卉植物,长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进行具象油画尝试与创作,广泛吸收中西方多元艺术精神。2012年开始在英国、澳洲及东南亚地区进行写生创作,以风景和植物相关题材的作品为主,其中许多为濒临灭绝的原始花草、热带雨林的珍稀植物,都成为她临摹的植物样本,让世人再睹濒临灭绝植物的“最后光芒”。近年来,她创作的《秀的花房》《地球的花房》《绽放》等系列油画作品,被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图)郭秀芳《绽放NO.10 — 苋菜 塔赛尔福罗》 布面油画 2017 年
秀,本名郭秀芳,出生于钟祥,有山有水有田。自小家中成员多,排行老三的秀时常要帮助母亲照看几个弟弟,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而没能完成学业,至今都是她最大的遗憾。
(图)郭秀芳《绽放NO.6 — 铁皮石斛》 布面油画 2016 年
生活总是这样,某一方面给予太少,另一方面也许会赋予意外的收获。家里九口人,除母亲和她,全是男子汉。那时,所有衣物的缝制几乎全靠手工,她十岁就初学“纳底子,做帮子,绣手帕”等女活,在穿针引线的节奏中渐渐入了迷,没几年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巧手。
(图)郭秀芳《阳台上的多肉》 布面油画 2018 年
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做出来的各种衣服、旗袍刺绣和毛衣编织的式样,都被街坊邻居们争相模仿。
(图)郭秀芳《绽放 NO.1 — 南蓖麻》 布面油画 2017 年
真正拿起画笔,是秀和从事美术工作的女儿在武昌住在了一起,平时画一些简单的速写和水彩。
(图)郭秀芳《绽放 NO.3 — 惊艳仙人掌》 布面油画 2015 年
女儿见妈妈真的很喜欢,常抽出时间带她一起到世界各地采风和学习,遍访历史博物馆,饱览大师经典原作,搜集图书资料,更激发了她对绘画的热情。
(图)郭秀芳《绽放 NO.43 — 阿卡利法氏小蜂》 布面油画 2019 年
油画创作的材料属性掌握和技法经验,都是秀在一遍遍实验中得来的。在她看来,艺术的世界里没有派别的理论教条,没有学院系统严格的标准,更多的是对事物朴素的认知,对情感直率的表达,对未知大胆的尝试。这或许是她笃定执着、略有所获的重要原因。
(图)郭秀芳《绽放 NO.23 — 高山植物》 布面油画 2017 年.png
秀喜欢大自然。2012 年,她多次到位于伦敦郊外的英国皇家植物园 KewGarden,上千种鲜活的花卉植物让她感觉到了地球造物的神奇,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在她后来的画里,可以看到濒临灭绝的原始花草、热带雨林的珍稀植物,也参考临摹的植物学家手稿样本。
(图)郭秀芳《盛开2》
秀也笑过自己的痴狂,然而学无止境,她索性把全世界和家里的花房都当作是自己的画室,不论在什么地方,随时观察不同地域花卉的生长,感受花期的变化,描绘出绽放的瞬间,花与她是不谋而合的美好相遇。
(图)郭秀芳《盛开7》布面油画55X38cm秀2015年
我有时在想,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年轻时所经历的生活,大多还是比较艰难的,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是年复一年的奋斗主题,似乎与高雅的艺术相隔甚远,而秀却仿佛未曾品尝过苦涩和烦恼的滋味,总是乐观地相信有一扇通向美好的窗子。
10(图)郭秀芳《双喜》布面油画2018年
画画这件事,让她不断享受着像空气一样简单的富足感。这些,除了她自己的坚持,更是被这个巨变的时代所推向前的。
(图)郭秀芳《绽放 NO.21 — 木槿》 布面油画 2017 年
瑶草奇花不谢,灵禽仙鹤常在,青松翠柏不老,冬暖夏凉自知。秀画的是景、是物,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她只有用色彩和笔触才能表达出来的情怀和愿景。
艺术评论:
鲁迅先生有一部名著,叫《朝花夕拾》。秀的这些油画作品,何尝不是朝花夕拾。许多人年长才发现的艺术天赋,其实早就蕴藏于生命之中。天赋犹如老茶老酒,是愈窖愈香的。秀的油画那么的现代。倘若不说明她的年龄,必定以为她就是当今的一位年轻女子!
——著名作家 董宏猷
秀的画作,天真饱满,色彩浓重,渗透出生命的丰盈感,令人观之获得力量与喜悦。我们从绘画艺术里最终感知的,是一个灵魂的经验,对人生的态度。所以中国传统一向对艺术欣赏的习惯,并非单纯鉴赏技法,而是讲究画者的审美情趣。
——著名作家 沈嘉柯
岁月留情,童心依旧,穷目千里,更上一层!
——著名评论家 周益民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