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三十分钟准备!”指挥长曲从治一声令下,从西昌到太平洋,七千多公里的航线上,分布于全国若干个省和地区的成千上万台跟踪测量设备,全都进入了最后决战的状态。9点整,发射场上空星儿闪烁,月色朗朗,牵动着亿万双目光的“发射窗口”,终于打开了!漫山遍野,一片片黑压压的人顿时活跃起来。熊熊的火把高高擎起,如同一颗颗燃烧的心。目光、火光、烛光、手电光,在夜幕下交汇、闪烁,似乎要把那通天的道路照个透亮。文 丨 李鸣生8点50分,雨渐渐小了。8点55分,发射场开始转南风。雷息了,风小了,雨也停了。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1)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我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起步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实验,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默默奉献。带着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给大家分享作家李鸣生在《飞向太空港》中记述的“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故事。

从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进入国际航天市场,到神州十二号载人航天、后续建造和利用空间站,三十一年的发展,一段传奇的航天路。

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

文 丨 李鸣生

8点50分,雨渐渐小了。

8点55分,发射场开始转南风。雷息了,风小了,雨也停了。

9点整,发射场上空星儿闪烁,月色朗朗,牵动着亿万双目光的“发射窗口”,终于打开了!漫山遍野,一片片黑压压的人顿时活跃起来。熊熊的火把高高擎起,如同一颗颗燃烧的心。目光、火光、烛光、手电光,在夜幕下交汇、闪烁,似乎要把那通天的道路照个透亮。

“三十分钟准备!”指挥长曲从治一声令下,从西昌到太平洋,七千多公里的航线上,分布于全国若干个省和地区的成千上万台跟踪测量设备,全都进入了最后决战的状态。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2)

西昌卫星发射场

这时的山洞地下指挥所,成了全航区瞩目的中心。氖灯闪烁,人影绰绰,打印机在飞速地打着一串串数据。各种口令声交替回荡,小小的屋子,笼罩在大战前紧张的焦虑气氛中。美方技术人员,神情专注地坐在自己的设备跟前,随时准备应付突然出现的故障,仿佛每一个汗毛孔里,都渗透了紧张。

而中方的火箭专家们,也几乎全都云集在了这沉闷的山洞里。沈荣骏、任新民、谢光选、上官世盘、范士合、王之任、龚德泉、胡世祥等,紧紧盯着显示板上的信息数据,各自的脑子都像计算机似的在运转。

胡世祥的面前放了三部电话。他下巴夹着一个话筒,右手掌还按着一个话筒,随时同江·可达和中心指挥所的曲从治指挥长保持着紧密联系。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3)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现场副指挥长胡世祥

坐在发射控制台正中位置的,是01指挥员穆山。这是一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指挥员,曾连续四次担任通信卫星发射的01指挥员。他双唇紧闭,沉思不语,忧郁而自信的目光里充满着复杂的感情。尤其是缠绕在他左臂上的那块黑纱,更为今晚的发射增添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两个月前,他七十高龄的母亲病危,家人发来电报催他火速赶回。可当时正值卫星发射前夕,他无法脱身。结果,卫星上天之时,正是他母亲下葬之日。

祸不单行。就在前几天,他岳父又突然病故,来电催他回去料理后事。但他是这次“亚星”发射的01指挥员,显然更不可能离开。于是,他每天用拼命地工作,来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才拧开台灯,悄悄捧起母亲的照片……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4)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此刻的穆山,依然默默无语。他看了一下挂在脖子上的秒表,然后用短促有力的声音下达了口令:

“十五分钟准备!”

发射场上,尖厉的报警器骤然鸣响。最后一批加注人员迅速撤离,火箭开始自动补加燃料。当最后一名加注队员匆匆跑进山洞时,沉重的铁门“咣当”一声关闭了。

灯火通明的发射场上很快空无一人,唯有地下指挥所,成了全航区关注的焦点。

此时,数千公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海面上,“远望一号”“远望二号”两艘航天测量船早已悄然驶进了赤道附近的预定海域,正严阵以待,迎候“亚洲一号”卫星的随时到来。

凶险的海面上,风高浪急,波涛汹涌,唯有头顶的星空,显得格外明朗。汹涌的海涛将“远望号”一次次地抛起,再一次次地扔下,大有要一口吞掉之势。但两艘“远望号”依然屹立海面,如同两座礁石,任凭海涛的冲刷、风浪的拍打。

这是两艘非同一般的航天测量船。1978年底,当它在上海江南造船厂诞生时,老将张爱萍便为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远望”。于是,后来大家都叫它“远望号”测量船。

利用大海宽广辽阔的面积,进行运载火箭试验、载人飞船溅落、卫星发射测控等,这是人类在空间技术发展进程中一项聪明的选择。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阿诺德将军号”和“范登堡将军号”两艘万吨级航天测量船便已相继投入使用。美国在发射“阿波罗”宇宙飞船时,其“红石号”航天测量船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联也在60年代便开始了航天测量船的制造。1967年,苏联一艘排水量为一万七千吨的“科玛洛夫号”测量船建造成功,并很快用于跟踪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

1965年,周恩来向主管航天的七机部提出建造两艘两万吨级的高级测量船的设想。但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这一设想未能实现。直到1976年,张爱萍将军亲临上海督战,这两艘航天测量船才得以研制成功。

两艘“远望号”测量船具有无线电遥测、远距离通信以及气象探测、高空测风和天气预报等多种功能。它自身的发电能力可满足一个三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的生活用电需要,它的自给能力为一百个昼夜,可在海上连续航行三个多月。

迄今为止,两艘“远望号”测量船已九次南下太平洋,十八次跨越赤道线,总航程高达二十余万海里,比绕地球八周还多。这次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按照火箭飞行的理论轨道计算,“远望号”测量船的有效测量段落时间只有二百二十秒左右。运动的地球,运动的星箭,运动的船只,要在运动中准确无误地捕捉运动中的火箭和运动中的卫星,还必须要在短短的二百二十秒中获得成百上千的数据,当然极其不易。而且按照这次美方的要求,中国必须在卫星入轨后三十分钟内把卫星定轨等重要数据传给他们。这对第一次执行跟踪外国卫星任务的“远望号”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此刻,一级测量部署的战斗警铃已在太平洋上空鸣响,船上数百台光学、遥测、雷达等先进的测量设备和计算机均已启动,所有测量仪器都“瞪”大了“眼睛”,张开了电子的巨网,随时准备“捕捉”飞来的火箭与卫星。

西昌。地下指挥所。

离发射还有最后八分钟。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5)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这时,中方指挥员全都守在发射控制台前,紧紧盯着显示板上一个小小的信号灯。

按中美双方事前约定:离发射最后七分钟时,如果显示板上的信号灯亮,说明美方卫星工作正常,中方可以点火发射;假若显示板上的信号灯不亮,则说明卫星出现异常,中方不能按时发射。

因此,发射控制台上的信号灯,此刻便成了中方指挥员关注的焦点!

突然,发射控制台上的信号灯亮了!

“好!”中方所有专家,禁不住全都欢叫起来。

时间在一分一分地逼近。各系统设备,均显示正常。

此时,高高的发射架上,所有的发射臂全部张开了。头顶“亚星”的“长征三号”火箭,一丝不挂地裸露出了雄健的身姿,星光下,它仿佛在做着最后的挣扎,急于摆脱人类的束缚,奔向另一个比地球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世界!

01指挥员穆山,此刻已经坐不住了。他一下站起,正了正帽檐,看了看手中握着的秒表,然后又一次下达了口令:

“各号注意,五分钟准备!”

“五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

口令声通过无线电波,传向西安,传向北京,传向太平洋,传向数千里航线的每个岗位,将人们的心一下悬吊起来。

于是,历史在这一时刻,留下了无数真实而难得的镜头——

镜头之一

指挥控制中心。

数百名中外来宾涌出大厅,匆匆登上楼顶;担任现场直播的各种摄像机,纷纷打开了镜头。

镜头之二

发射场。南山坡上。

夜幕下,冷风中,几十名衣服单薄的少先队员紧紧抱成一团,个个冻得瑟瑟发抖。但一双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始终紧紧盯住发射场上那个庞然大物。

镜头之三

发射场。东山顶上。

一个四岁左右的胖男孩,骑在父亲的脖子上,两手抓住父亲的两个耳朵。父亲站在一个坡坎上,龇牙咧嘴地盯住发射场。忽然,小男孩叫了起来:“爸,我要撒尿!我要撒尿!”

父亲:“儿子,马上就要发射了,你再憋一会,回去爸爸一定给你买美国巧克力!啊?”

儿子:“爸,什么叫美国巧克力?”

父亲:“哎呀!我的小祖宗,别说话了,火箭马上就要点火了!”说着,在儿子屁股上拧了一把。

儿子“哇”地哭了起来。

镜头之四

西昌。小庐山。

一座古老的寺庙前,十几个和尚和尼姑围作一团,眼睛全都痴痴地望着发射场的方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尼姑,双手合十,举在胸前,嘴里轻声地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边,几炷香火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缓缓升腾着出家人善美的祝愿。

镜头之五

辽宁。鞍山。

一位曾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生活了八年的退伍女兵,正在家里目不转睛地在看着电视上的实况转播。看着看着,她的身子不知不觉便从沙发上滑落下去,然后双膝跪在地上,直愣愣地望着电视屏幕上的发射现场,滚烫的泪水忍不住涌满眼眶……

镜头之六

北京。中南海。

邓小平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着发射实况,一边大口大口地吸着香烟。突然,屏幕上推出一个特写:烟雾缠绕的火箭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赫然在目!邓小平马上紧紧盯住屏幕,夹在手指的香烟悬在半空,一动不动。

镜头之七

北京。国防科工委指挥中心。

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邹家华以及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和负责人等,端坐在指挥大厅,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大型显示屏幕。

镜头之八

香港。亚洲卫星公司会议展览中心。

几百名中外人士再也坐不住了,全都纷纷站了起来,伸长脖子,焦急地望着巨幅屏幕上裹着烟雾、托着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旁边,几十桌等着庆贺“亚星”成功发射的宴席,早已准备就绪。

镜头之九

美国。洛杉矶。休斯公司总部。

几十位美国专家坐在灯光柔美的测控大厅,焦急地等候着东方峡谷中那辉煌的一瞬。

忽然,麦克风里响起斯坦豪尔从中国西昌发射场传来的声音:“洛杉矶,我是西昌。卫星将按时发射,请做好跟踪准备!”

一位美国专家激动地回应道:“西昌,我是洛杉矶。一切准备就绪!”

地下指挥所。

电子倒计时计算器在默默地走着,走着。

发射,在迫近,迫近!

“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

01指挥员穆山站在发射控制台前,声音洪亮而豪迈。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专家们全都站了起来。

任总的手指又在下巴上抓来抹去。

谢总的双手也在胸前搓揉起来。

胡世祥推了推眼镜,眼里像喷着一团火。尽管他反复在心里叮嘱自己 :镇静!镇静!但一颗仿佛燃烧的心还是禁不住微微颤抖起来。

计算机启动了自动点火程序。

倒计时计算器变幻着绿色的字码:二十五秒……二十三秒……二十一秒……

“牵动——”

“开拍——”

所有跟踪设备全部启动!

离点火发射还有最后十二秒。

当穆山抓起话筒,运足底气,正要下达“点火”口令时,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火箭上方的一个部位上,正往外冒着缕缕白烟!

于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发射的所有观众,这时都心惊胆战地听到了一个胆战心惊的声音:“怎么办?”

问“怎么办?”的人,便是胡世祥。

胡世祥发现火箭突然冒烟时,每根头发丝仿佛全都竖了起来。打了大半辈子的火箭,临近发射只剩十二秒钟了,竟突然出现这种情况,这还是头一回!

胡世祥非常清楚,如果是液氢出现了渗漏,与外面的空气发生触碰,就会以八百倍的比例速度迅速扩散、膨胀;一旦遇上丁点火星,立即便会引起爆炸!所以他情不自禁地便问了一句:“怎么办?”

怎么办?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按原计划打出去;二是立即中断发射程序,推迟或取消发射!

两种方案在沈荣骏、胡世祥和几位老总的脑子里飞快地运转着。

但,他们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而且,正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

于是,当胡世祥的目光与沈荣骏以及其他几位老总的目光短暂的会视后,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同时也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胡世祥一拍大腿,便大胆而果断地向 01指挥员穆山下达了命令:“点火!”

穆山立即抓起话筒,发出了一个气吞山河般的声音:

“点火——”

“起飞——”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

十秒钟后,火箭开始拐弯,向着东南方向越飞越快,越飞越远 ;尾部熊熊燃烧的火焰,横空蹚出一条血路——那是人类通天的轨迹!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6)

发射

这时,漫山遍野,人群沸腾了!人们高高擎起的熊熊火把,如金蛇般狂舞起来。掌声、鞭炮声和欢呼声,汇成一股狂喜的热潮,在山谷久久回荡。

山坡上,数十名外国朋友相互搂抱着,一边在坡地上疯狂地跳起了迪斯科,一边挥动着双臂,对着夜空高声欢叫:“OK,中国!中国,OK !”

百里之外,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总部大院的家属和孩子以及西昌市成千上万的市民们,推开窗户,打开家门,纷纷奔跑出去,向着夜空,高声呼喊:“成功啦!成功啦!”而在基地大院的宿舍楼前,十几位丈夫正在发射场的家属,则每人拿着一个脸盆围在鸡窝棚前,一边使劲地用手敲打着脸盆,一边忍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整个月亮城,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7)

升空

此刻的指挥控制大厅,掌声和欢呼声更是响成一片。中外专家们相互握手、拥抱,热烈祝贺!

当沈荣骏、任新民、谢光选、胡世祥等专家们从发射场地下指挥所匆匆赶到指挥控制大厅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但是,我稍加留意便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隐藏着某种焦虑。尤其是胡世祥,神情严峻,一脸阴沉。

狂欢的人群并不知道,虽然火箭已经上天,但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火箭上天后,一级、二级能否正常分离,第三级火箭能否在空中二次点火,火箭和卫星能否按时起旋,起旋后的火箭和卫星能否成功分离,这每一个环节都还悬在空中,只有这每一个环节都顺利完成后,中国的这次发射才算大告成功!

因此,当不少人都在欢呼成功时,沈荣骏、胡世祥等人的脸上仍不见一丝笑容。沈荣骏两眼平视,凝视着大屏幕,一动不动,其思维仿佛始终沿着火箭的轨道在滑行;胡世祥的衬衫早被汗水湿透了,他直愣愣地盯着大屏幕上缓缓蠕动的火箭飞行理论轨道曲线,同样全神贯注,一动不动。

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求胜心切的江·可达先生再也坐不住了,兴冲冲地站起来要与胡世祥拥抱。胡世祥急忙伸出手来,把可达先生按回座位上,而后有些哭笑不得地说:“别急,别急!再等一等,再等一等!”

“三级火箭二次点火成功!”

调度指挥员的声音刚一响起,可达先生又急忙站了起来,要同胡世祥拥抱。胡世祥再次将可达先生按回座位上,并小声说道 :“快了,再忍一下!”

“火箭起旋!”

“星箭分离!”

调度指挥员话音刚落,大厅顿时爆发出一阵狂热的掌声!

直到这时,沈荣骏、任新民、谢光选、胡世祥、上官世盘等,脸上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中外专家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语都显得多余。

片刻,发射指挥长曲从治正式宣布: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测量数据表明,卫星已进入转移轨道。这次发射,完全成功!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8)

欢迎阅读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发展史(三十一年从亚洲一号)(9)

李鸣生

四川简阳人,现居北京。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飞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中国863》《全球寻找“北京人”》《震中在人心》《后地震时代》《德能无量》及“航天七部曲”等二十八部,出版《李鸣生文集》(十六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