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竹编筛子(话说靖江竹编)
靖江竹编筛子(话说靖江竹编)第二步,篾料处理。这一步也就是将放好的竹料,经过处理之后成为可用的篾丝、篾片。劈篾,是头一道工序。用劈刀将竹料上竹节部位处理平滑之后,便可根据需要下刀劈竹,讲究的是“劈篾不要高,一寸劈三刀”,手和刀要始终在一线上,且用力要均衡,否则便会歪刀,料就作废了。拣篾,为第二道工序。用拣刀将篾丝和篾片加工成同一规格的净料备用。接着是刮篾,用刮刀将篾丝、篾片刮去粗糙部分,使之光滑顺溜、厚薄均匀。为了防蛀、防霉,就必须进行第四道工序:煮篾。 竹编工艺品的生产,虽然工序繁复,但从大的方面分,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料、放料。选料主要是看竹子的生长年龄,新竹不可用,竹龄得在3年以上方可。放料,一般按“一尺打六寸”的基本算法来进行。 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靖江有了第一个竹编社,开始工业化生产竹编产品。 而真正的竹编工艺产品出现是在1972年,时任靖江县外贸组长的包泽民,组织县文化馆美工和竹器厂季正元、朱
作者:萧雅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靖江,南依长江,北靠苏北平原,因其地理环境良好,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生长出一种叫“淡竹”的植物,赢得了“淡竹之乡”的美誉。
至于说靖江为什么会盛产“淡竹”,现在已经无从查考。其实,这“淡竹”盛产靖江的原因是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弄清楚则更好,弄不清楚也无大碍。倒是由这“淡竹”而引发出一个地方性特色工艺——靖江竹编,很是值得向读者朋友做一番推介。
据靖江县志记载:“民国5年(1916年)创办乙种工业学校于学宫内,招染织科1班,翌年增设藤竹科。”这藤竹科的教学内容为藤竹编织,是靖江最早的职业学校。这一专业的设立,说明了在差不多百年前,靖江的竹编技术和竹编产品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有资料表明,民国初年靖江从事竹编的艺人大概有2000之众。艺人们从最初的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走进了职业学校进行较为系统的技能学习。当然,主要是加工编织一些日常生活常用之器具,如篮子、筛子、凉席之类,也有大一点的物件,像竹箱子、竹椅子等。
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靖江有了第一个竹编社,开始工业化生产竹编产品。
而真正的竹编工艺产品出现是在1972年,时任靖江县外贸组长的包泽民,组织县文化馆美工和竹器厂季正元、朱士林两位师傅,组成了外贸工艺竹器设计组,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设计生产出了具有较高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荷叶竹篮、孔雀花瓶、花盆架、水果盆等,特别是一些动物造型的竹编产品,更是受广泛欢迎。这些竹编产品,通过外贸途径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很好的销售业绩。这一时期,靖江从事竹编产品生产的艺人,超过了万人。
竹编产品所用之原料为靖江特产“淡竹”。与普通毛竹相比,淡竹的节疤稀且平滑,加工成篾丝、篾片之后弹性、柔韧性均好,很适宜用以进行工艺编织,做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造型。一件竹编工艺品从选料开始,经过断料、劈篾、拣篾、刮篾、煮篾、漂篾、染篾、编织、烘干、喷漆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这当中,自然会根据产品的不同和客户要求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其工艺流程。
竹编工艺品的生产,虽然工序繁复,但从大的方面分,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料、放料。选料主要是看竹子的生长年龄,新竹不可用,竹龄得在3年以上方可。放料,一般按“一尺打六寸”的基本算法来进行。
第二步,篾料处理。这一步也就是将放好的竹料,经过处理之后成为可用的篾丝、篾片。劈篾,是头一道工序。用劈刀将竹料上竹节部位处理平滑之后,便可根据需要下刀劈竹,讲究的是“劈篾不要高,一寸劈三刀”,手和刀要始终在一线上,且用力要均衡,否则便会歪刀,料就作废了。拣篾,为第二道工序。用拣刀将篾丝和篾片加工成同一规格的净料备用。接着是刮篾,用刮刀将篾丝、篾片刮去粗糙部分,使之光滑顺溜、厚薄均匀。为了防蛀、防霉,就必须进行第四道工序:煮篾。
第三步,编织加工。运用各种编织技法,将篾丝、篾片加工编织成为一件一件的日常用品和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