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十年之间的变化(百年大理的过去与现在)
大理十年之间的变化(百年大理的过去与现在)青瓦白墙开始有了高等学府与大酒店!民居依然是青瓦白墙只是在不变的山峰下多出更多的青瓦白墙。千年赶一街的三月街“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苍山下的民居
1922年,洛克经由缅甸进入中国之后,于4月中旬到达了大理,并且在大理正赶上每年一度的三月街,他拍下了大理三月街的繁荣景象和苍山洱海百年前的壮丽景色。
百年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拍下了更多的大理影像,在同一个位置在同一片蓝天下的苍山洱海,你看变了吗?
苍山洱海间
洱海风光,四时变幻,多姿多彩。清晨,薄雾轻笼,湖面迷茫,烟波无际,待东方日出,揭开面纱,露出秀美的面容;旭日初升,朝阳四射,金波粼粼,渔舟扬帆。夕阳西下,余霞错绮,归舟泊岸,渔歌唱晚!
千年赶一街的三月街
“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
苍山下的民居
民居依然是青瓦白墙只是在不变的山峰下多出更多的青瓦白墙。
青瓦白墙开始有了高等学府与大酒店!
五华楼也还在
大理五华楼在古时是官方聚会宴请贵宾的地方,高达五层,可容万人站立。但在历史上五华楼几次焚毁又几次重建,走过千年沧桑。楼还是五华楼,同样的商铺和游人们显得一样的宁静祥和。
听说这是后来新建楼,换了换外观变了看上去威严了许多……
大理古城的一条街
在巷间、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百年之后你能看得出变在哪了吗?或许从来未曾变过,如果你现在就在大理,你可以说“我穿越了时空走在百年前的大理”。
三塔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三塔却巍然屹立。
在这个佛都三塔在曾经、现在还是未来我想都一样的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
古城苍山下
洱海小普陀
海面上飘着一块孤零零的礁石,其上有阁,这便是小普陀,这块礁型如方印,相传是观音大士留下的镇海之印。小普陀始建于明朝,为亭阁式建筑,在洱海里,小普陀可以说是袖珍小岛。
大理观音塘
观音塘位于下关和古城之间,是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刹之一。建于明代,到了清代重修,在修缮观音阁的同时,始建殿宇,建成了七开间、三面封闭、正面开门的大雄宝殿。随后逐步形成了戏台、门楼、殿宇、亭阁集于一体的建筑群,同时融入了祭祀、歌舞表演、集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之后又逐年衰败。历经十多年,最后又于1988年重修。
大理是一个观音的世界,大理最丰富的神话是观音的传说,这样的传说在大理百年如此,不变的传说和那不变的信仰这就是见证吧!
洱海
洱海早在汉代它已名载史册。历史上就有“享渔沟之饶,据淤田之利”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
风平浪静的洱海、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依然让人领略那诗画一般的意境。不变的是景与情,如果一定要说那变了我只能告诉你“老树发新芽”。
洱海里的渔家
唐代王勃曾在沙村留下诗篇“落霞与群鸬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洱海渔民早在4000多年前,三星堆文明鼎盛时期就开始驯养鱼鹰 百年来渔民和鱼鹰在洱海相依为命,变的只是如今鱼鹰不在需要捕鱼养家,它和渔人们一样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画卷。
洱海里的渔家
洱海是哺育大理各族人民的“母亲湖”。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大理人民在洱海周边创造了光辉灿烂而又影响深远的南诏大理文化。从古至今在千年古渔村里的渔们用同样的船赶海、捕鱼。
古城小路
三月街
苍洱全景
过去与现在,在碧波荡漾的洱海,青翠的苍山间,“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这是千百年里人们追寻的世外桃源、如人间仙境的大理。这就是我们百年大理,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大理!
来源:本文发布于「 玩转云南 」微信 ID:wanzhuanyunnan